第四节 适应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适应性
分类号: Q958.14
页数: 2
页码: 982—983
摘要: 河曲马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对高寒湿润,气压低,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对内地的各种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持久力、耐苦力强,容易恢复疲劳。且有耐粗饲,食欲旺盛,消化力强,上膘快等特点。
关键词: 河曲马 适应性

内容

河曲马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对高寒湿润,气压低,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对内地的各种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持久力、耐苦力强,容易恢复疲劳。且有耐粗饲,食欲旺盛,消化力强,上膘快等特点。在长期群牧条件下,河曲马对当地多变的高寒气候与漫长的枯草季节具良好的适应性,全年保持着较好的营养水平。据河曲马场2343匹马的统计资料,春季一类膘占74.03%,二类膘40%,三类膘7.58%。青草萌发后,体质恢复很快。七月份,一类膘82.03%,二类膘15.13%,三类膘2.58%。十月份秋高马肥,一类膘达93.16%,二类膘6.35%。
  河曲马以深色毛色居多,被毛浓密粗长,而冬季生有绒毛,对适应当地光照强而又高寒的地理环境是有利的。它既有利于吸热御寒,又减弱了光谱中短波的侵害。
  河曲马适应高海拔地区,能翻越4000米以上的山地。在低海拔平原川区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据引入河曲马的若干地区反映,该马性情温驯,容易管理,料少也能喂好。东北凌源马场反映河曲马挽力大,持久力较好。
  1965年曾对河曲马发病情况做过调查,在放牧条件下,外科病占半数以上。河曲马发病统计
  表193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