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馆藏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馆藏文物
分类号: G262
页数: 1
页码: 946
摘要: 截至1990年,县文化馆馆藏文物有青铜器、陶器残片、铁器、银器和革命文物等。
关键词: 文物名胜古迹 文物 馆藏文物

内容

截至1990年,县文化馆馆藏文物有青铜器、陶器残片、铁器、银器和革命文物等。
  主要文物简介:
  陶器:为西周时期“寺洼文化”遗物。在采日玛寺院遗址岀土。陶器呈残片,且不能复原。可辨器型为罐,夹砂泥质红陶烧制,手工制作粗糙,火候不纯,口沿向外翻下,中间凸起,并有一圈装饰纹,下有底座,上中下较厚,器壁较薄。从断面上看,以粗砂为主,组织不密,颜色不匀,靠近口沿和底部呈灰蓝色,器壁为土红色。纹饰以压印交叉纹,平行凹弦纹,凸弦纹为主。凹弦纹施于口沿下,凸弦纹施于器壁中间。据挖出此罐的和尚讲,当时挖出时整罐完好,但泥质很软,其直径约60-70厘米。高约20厘米左右。拿起来就破了,现收藏于县文化馆。
  铜刀:采日玛乡下乃日玛血合尔(译为砂山)岀土。属汉代“羌”时期遗物。用红铜铸制,刀长约18厘米,刀刃长10.5厘米,刀刃宽2厘米,刀把长8厘米,宽1厘米,刀把后有一半圆型凸岀,中间有一直径约0.5厘米左右的小孔,造型精致,表面有墨绿色铜锈,刀刃凹凸不平,有磨用打琢痕迹。现收藏于县文化馆。
  远古披毛犀牛化石:1964年在毛日扎西滩出土,为远古披毛犀牛化石,其标本存放在甘肃省博物馆内,被众多专家称玛曲为“远古披毛犀牛的故乡”。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作品

陶器
相关作品
铜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