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藏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藏文
分类号: H214
页数: 2
页码: 940—941
摘要: 藏文属于辅音音素文字,即从辅音字母为字母结构基础的拼音文字。据史书记载,藏文创始于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代,大臣吞米桑布扎奉命赴印度留学,精研佛学和梵文,返藏后根据梵文“兰扎”字母创制藏文正楷,根据“乌尔都”字母创制草书,并著文法八种,流传到今的有《三十颂》、《性入法》两书。
关键词: 民俗方言志 藏族风俗 藏文

内容

藏文属于辅音音素文字,即从辅音字母为字母结构基础的拼音文字。据史书记载,藏文创始于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代,大臣吞米桑布扎奉命赴印度留学,精研佛学和梵文,返藏后根据梵文“兰扎”字母创制藏文正楷,根据“乌尔都”字母创制草书,并著文法八种,流传到今的有《三十颂》、《性入法》两书。
  藏文是以三十个字母(〓)和四个元音符号(〓)组成的拼音文字。藏文有单独一个字母能表意思的词,如:〓(意为“口")、(意为“双")、〓(意为“茶")、9(意为“鱼”)等;也有两个或几个字母重叠组成的词,如:〓(名词:意为“酒”)、〓(形容词、意为“白”)、〓(动词,意为“编排”,完成式),其文字结构分别称“基字”(〓)、“前置字”(〓)、“头置字”(〓)、“系足字”(〓)、“元音”(〓)、“后置字”(〓)、“又后置字”(〓)。藏文自左至右横行书写,词以音节为单位,不能分写,音节之间用分字“(〓)隔开,作为分音节的符号。文章之首用“云头符”(〓),楷书用,行书用(〓)起头。短语和句子结尾用一条垂直线“I”(券TTP表示;章节段落结尾和诗律句尾用双垂直线“〓”(〓)表示;全文结束用四条垂直线表示。“〓” (〓)。
  藏文书写形式有“有头字”(〓)和“无头字”(〓)两种,有头字相当于正楷,也就是印刷体,从木板印刷到铅字排印都是这种字体;无头字内分多种字体,包括行、草和艺术等字体,使用于纪录、缮抄、匾牌、书信等方面,也有一些手抄本书籍是用这种字体书写的。
  藏文自创制以来,曾经有过几次厘订,就是把文字与口语差距较大而写读不便的进行改订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公元九世纪,在当政者的支持下,由噶、焦、祥(〓)三大译师主持厘订。经过厘订后的藏文,严格按正字法和语法写读,使其更趋于规范化。
  历史上藏文曾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医药、历史、文学、天文、历算、工艺等领域,它创造了无比丰富的典籍宝库,对于藏族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