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交礼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8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社交礼节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页码: 909—911
摘要: 玛曲建政前,基本上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的统治之下,再加藏族是一个全民崇尚佛教的民族,在本来森严的等级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一般见土官、头人、活佛都要跪拜叩头。求见时他们说一句,则求见人应一声“啦索”,有时再吐一次舌头,表示知错。离开时,要退至门口才能转身出来。如果偶尔过路时碰见他们,都得回避,倘若回避不及,则要退往路边,脱帽弯腰,低头吐舌,恭恭敬敬地待走过后才能行路。在集会典礼中,一切均以严格的礼节行事,一般坐垫和茶几,须按次序地位排列,一点也不能排错。参加的人,各坐其位,毫不谦让。席间,在活佛、头人面前摆放带尾的“羊背子”要让他们先吃。平时与活佛、头人说话时,也要跪匐在地上,不能先说话。说话时要根据头人、活佛说话的意思说。
关键词: 民俗方言志 藏族风俗 社交礼节

内容

一、礼节
  玛曲建政前,基本上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的统治之下,再加藏族是一个全民崇尚佛教的民族,在本来森严的等级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一般见土官、头人、活佛都要跪拜叩头。求见时他们说一句,则求见人应一声“啦索”,有时再吐一次舌头,表示知错。离开时,要退至门口才能转身出来。如果偶尔过路时碰见他们,都得回避,倘若回避不及,则要退往路边,脱帽弯腰,低头吐舌,恭恭敬敬地待走过后才能行路。在集会典礼中,一切均以严格的礼节行事,一般坐垫和茶几,须按次序地位排列,一点也不能排错。参加的人,各坐其位,毫不谦让。席间,在活佛、头人面前摆放带尾的“羊背子”要让他们先吃。平时与活佛、头人说话时,也要跪匐在地上,不能先说话。说话时要根据头人、活佛说话的意思说。
  藏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迎亲送友,都要献送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一种最普遍而又最崇尚的礼节。哈达是一种丝绵(绸)织成的长条礼帛。“哈达”长短不一,一般为2至4尺,但也有一丈多长的。大都为白色,系纯洁之意,也有蓝、黄、红色的,但不多。哈达的质料,因各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人们都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良好心愿即可。献哈达时,必须手捧哈达将双迭楞边对着客人。对大活佛献哈达、必须弯腰低头90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于活佛座前;对长辈及一般活佛献哈达和大活佛献哈达相似,只是弯腰程度没有那么低;对平辈只要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手腕上即可;对小辈或下属可以将哈达搭在肩上。献哈达时,对方可以将原哈达回敬。
  藏族人民十分好客,藏族有谚语说:“来人不问名和姓,走进帐篷都是客”。客人到帐篷门外须先呼唤,主人出帐迎接让客人先行,男客进入左首,女客进入右首,都在上首坐,主人进茶与餐,客人先取酥油放在碗中,再倒茶,一边吃一边聊天,有时也杀牛宰羊办大的宴席招待。
  在寺院,礼节也很多,且相当严格。一般僧人见到自己的师傅时,要行叩拜礼;如觐见活佛(或堪布)时,更要三叩头。平常念经或举行重大活动时,坐垫均须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区别。活佛摸顶时,对比较尊贵的官员行碰头礼或用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只手摩顶,对一般平民摩顶则用一条丝穗或长绸在其头上拂一拂,便算赐福了。牧区讲话很讲究礼节。平常社交中使用普通语,二是敬语,三是最敬语。以上三种语言,均根据地位高下而使用。如果地位相同的,他们之间就使用普通语。若地位低的对地位高的人说话,就必须用敬语;如地位差距很大,此时须用最敬语,否则即为失礼。
  二、节日
  藏区节日,一般可分为宗教节日和民俗节日两大类。由于藏族是一个崇尚佛教的民族,往往民俗节日中有宗教活动,而宗教节日中有不少民俗成份色彩,因此,对于上述命题,只能进行粗略的分类。
  (一)洛赛节是牧区藏族最隆重的节日,藏语“洛赛”即新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甘南地区这一节日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逐渐开始过藏历年,但只区限于一些学校、机关)。初一日,家家煨搡,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自酿的青稞酒,还有杂色的青稞,以预示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幼皆换新装,常常是长者先起来,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饮饱牲畜后唤醒大家,一家人开始吃东西。此时,长辈逐个祝“洛赛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合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一日一般全家都不出门。群众性的活动,如赛马、唱歌、跳舞等,安排在初三。
  (二)“毛兰木节”它渊源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1409年在拉萨举办的祈愿法会,甘南地区拉卜楞寺院最为盛大。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三下午开始至正月十六日结束,共四天。玛曲各寺院均集会跳神一次,祈祷预祝群众一年四季平安,人畜兴旺。
  (三)涅槃会农历3月10日群众到寺院朝拜。
  (四)“娘乃节” 农历4月15日是释迦牟尼的诞生日,这天僧俗群众,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并穿上新装,集中到寺院进行礼拜、烧香、转经轮等佛事活动。
  (五)插箭节实际上是祭山神的节日(山神藏语意为“拉卜则")。祭山神用长木杆和箭牌,木杆长约七、八尺,上端削尖,系上丝绸彩布,也有挂羊毛的,象征箭杆,箭牌是长约2米3寸宽的薄木板,绘以五色云景,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齐聚指定的山头,插成一丛状物,上面缠有羊毛经幡,下部基石多用木栅加石块固定。箭牌上五色中,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各种草原森林。此实际上是古代部落社会祭祀地方神的遗俗。插箭活动各地一般在夏季举行,但也各有各的具体时间。玛曲欧拉部落农历4月15日由年图寺格贵带领全寺僧众骑马拿箭到洒开拉卜则去插箭;农历5月中旬由该寺活佛加夏茸仓带领去扎西拉卜则尕肉念经8天,以求山神护佑,人畜平安。开始时均由欧拉头人召集全部落男丁前往。
  (六)祭拉卜考(嘛呢石堆)时间多在春夏两季,每年一次,一般请喇嘛念经,杀牛宰羊祭之,同时举行晒佛、赛马及歌舞大会。
  (七)香浪节(浪山节)是由夏河拉卜楞寺院和尚夏季打柴而流传的节日。一般在7月或8月初旬,那时正值草原的黄金季节,各地牧民或亲朋或家人,依山傍水,扎起帐篷,杀牛宰羊,大家饮着酒,喝着奶茶,吃着“窝奶”、“辛”(一种点心)及瓜果等,谈心说笑,载歌载舞,纵情愉悦,许多青年男女,还可借此谈情说爱。
  (八)燃灯节又称“阿却”,是专门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圆寂而创设的。具体时间为每年农历10月250,拉卜楞地区开始该纪念活动是从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时开始的。
  (九)其它宗教法会:玛曲各寺院为拉卜楞寺院属寺,因此根据自己寺院的性质(即不同的学院性质或时轮、或显宗、或密宗、或医学),与拉卜楞寺院相同。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礼节
相关专题
洛赛节
相关专题
毛兰木节
相关专题
涅槃会
相关专题
娘乃节
相关专题
插箭节
相关专题
祭拉卜考
相关专题
香浪节
相关专题
燃灯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