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传佛教教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藏传佛教教派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3
页码: 862—863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藏传佛教教派的各个教派的介绍,包括了宁玛派(俗称红教),格鲁派和觉宇派等教派。
关键词: 宗教志 宗教源流 佛教教派

内容

一、宁玛派(俗称红教)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的意思,因该派遵循8世纪莲花生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即莲花生所传密宗(有别于大译师仁钦桑布译传之密宗)而得名。又因该派僧人穿红色袈裟,戴红色僧帽,所以俗称“红教”。
  红教以密宗为主。根本密典有18部怛多罗。常行者有8部法,即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以上为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咒诅、世间供赞(以上称世间法)。在宁玛派的经典中,除保留了吐蕃的部分佛教和纪事外,还保留了大量莲花生降魔伏妖的神奇传说。宁玛派相传,按照莲花生传播的佛教咒术和密法,修练圆满便可充满“神通”,或能点石成金,起死回生;或能骑光升天……这些带有乌仗那、印度、中亚等地区的宗教文化中魔幻色彩的幻术,用宁玛派的一些理论加以解析,吸引了许多信奉者。
  宁玛派在教义上,将全部佛法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瑜迦)乘、方便(瑜迦)乘、大瑜迦乘、随瑜迦乘、无上瑜迦乘等九乘。前三乘合名波罗密多乘,即显宗,为化身释迦牟尼所说。后六乘合名真言或金刚乘,即密宗。
  宁玛派僧人在学佛修习上,按照该派的规定,必须选择一处奇异、偏僻的荒凉地方,使人能“触景生情”,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幻想。念经作法时,将头发披在背后,造成一种气氛。修法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与各种魔怪搏斗的意境中,在静冥的幻想中,领悟“一切空”的佛教理论。
  宁玛派刚开始时,不注重修习佛法,也谈不上有什么佛教理论,专靠念经诵咒在社会上活动,有经典的,也有师徒或父子传授,因此,宁玛派虽然作为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派,但到后弘期初,还比较分散,无固定的寺院和严格的僧伽制度,直到11世纪出现同一家族的宁玛派名僧素尔且波、素尔琼、释加僧格——通称“三素尔”后,才开始形成与其它教派相类似的教派,建立宁玛派寺院,并有一定规模的活动。
  宁玛派的特点是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教法内容也不一致,各有各的传承。其僧徒可以居家为僧,可以娶妻生子,并不一定集中在寺院。僧人一般均盘发,辫子分多股,象征无数尊怒神。周围蓬松的头发,象征无数空行母。红教人自佩手镯、戒指、牛角之类,用以避邪。出外时手执锡杖。锡杖顶端有三股分叉,分别代表本性、自性和慈悲;叉下有三个人头,象征法、报、应三身。
  宁玛派由于属早期藏传佛教,它的宗教仪式上还保留有用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祭祀的遗风。因此一遗风,自五世达赖起,凡西藏发生重大的事件,都要请宁玛派的僧人来参加仪典,祈祷祭祀。
  县境宁玛派寺院有木拉寺和阿万仓娘玛寺两座。
  二、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或善规,此是从该派倡导严守戒律而来的。又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或黄帽派。此外,格鲁派还有新噶当派之说,只是缘于宗喀巴以噶当派理论为基础创建格鲁派之故。
  格鲁派是15世纪初,即1409年创建的。创始人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1373年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跟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自14世纪80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密经论,至80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各派教法,然后进行宗教改革,他吸收噶当派戒、定、慧学修并重的方法;吸收萨迦派研究佛经学问的严谨,主张显、密并重。在密宗教义修炼方面,吸收藏传佛教所有教派的精华,成为声誉遍传,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教派。
  宗喀巴圆寂后,该派势力不断扩大,在甘丹寺的基础上,修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夏河拉卜楞寺等大型寺院。各大寺院建筑宏伟,僧人众多,塑像精美,有一套完整的学习制度,成为全藏区僧众中有广泛影响的一派。到解放前,有很多寺院的所在地,早已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达赖、班禅是该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其它小活佛转世系统,不胜枚举)。在明朝、清朝以及蒙古地方势力的册封、扶持下,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经久不衰。此种现象,值得社会学家进一步研究。
  县境格鲁派寺院有:泽乎寺、察干外香寺、年图寺、参智合寺、夏休寺、散日玛寺、齐哈玛寺、乃日玛寺和采日玛帐篷寺、西合强帐篷寺等10座寺院。。
  四、觉宇派
  觉宇是从印度僧人帕当巴桑传下来的。相传他在第三次进藏时,把觉宇派的教法传授给交•释迦意希和雅隆•玛热色波。雅隆•玛热色波传下的后辈弟子多为男子,此一系统称为“颇觉”。交•释迦意希传授给他侄子交•索南喇嘛,交•索南喇嘛传给他的女弟子玛吉拉珍,从玛吉拉珍开始后辈弟子多为女子,此一系统被称为“摩觉”。此外,还有喀饶巴一系的传承。
  “觉”意为断,意思是说该一派的教法能够断除人生的苦恼,能够断除生死的根源。“宇”意为地方,即佛家所说的“境”,亦即人们心理活动的对象。佛教徒认为一切烦恼是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根源。它们产生于人们对认识对象的误解和由此引起的爱憎,因而他们认为用真正的智慧和对一切人的慈悲,可以断除这些烦恼。换言之,他们认为该种教法是有断除人们由于不能认识所面对的对象(境)而生起种种烦恼的功用的,所以该种教法名叫“觉宇”。还有的人把“觉宇”的“觉”,解释成“行”。“行”是指思想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分析、判断等活动。觉宇也就是说他们的“般若空性见”和慈悲心等,对所认识的境界有把错误的认识转化为正确的认识的功能。但是比较常见的说法,“觉宇”是断除烦恼的意思。
  觉宇派主要传授显宗的般若教义外,也有密宗的内容,主张苦修苦炼,象玛吉拉珍的弟子往往夜半到山上去受苦,进行念经、修炼等活动。
  觉宇派流传的时代大致是十一世纪末期以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后盾,组织松散,因而没有出现过繁荣兴旺的局面,到十五世纪以后便逐渐失传。它的教义中的一些内容,后来也为其他一些教派所吸收,融入其他教派之中。
  县境尼玛泽乎寺原为“觉宇”派寺院,后改宗为格鲁派,就是一例。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