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苯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苯教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2
页码: 862—863
摘要: 苯教,也称作“苯波教”。是藏族固有的、根植于原始公社时期的宗教。当佛教传入吐蕃以前,苯教已经在古代藏族社会中传播开来。藏文史料记载,苯教最初是在阿里地区的南部,古代称做象雄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到整个藏族地区。据说它的祖师叫先饶米沃且,意思是最高的巫师,他的生卒年代与事迹均不详。苯教从内容上看,是一种原始宗教,或者说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它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川,甚至土石、草木、禽兽等一切万物。
关键词: 宗教志 宗教源流 苯教

内容

苯教,也称作“苯波教”。是藏族固有的、根植于原始公社时期的宗教。当佛教传入吐蕃以前,苯教已经在古代藏族社会中传播开来。藏文史料记载,苯教最初是在阿里地区的南部,古代称做象雄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到整个藏族地区。据说它的祖师叫先饶米沃且,意思是最高的巫师,他的生卒年代与事迹均不详。苯教从内容上看,是一种原始宗教,或者说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它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川,甚至土石、草木、禽兽等一切万物。
  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即天、地和地下。天上的神祗叫“赞”,地上的神祗称为“年”,地下的神祗称为“鲁”,即常说的龙。而天神在古代苯教中,地位最高。《土观宗派源流》中记载,苯教作为吐蕃的国教,在佛教正式传入并确立前,从聂赤赞普起,一直有26代赞普是利用苯教来协助管理行政事务的。五世达赖著的《西藏王统记》中也记载,吐蕃宫廷中有一个名叫“敦那敦"的职位,由一人充任,其职责是在赞普身边占卜吉凶。担任该一职务的人在赞普左右享有崇高的地位,并可借机参与政治决策性的事务。由此可见,苯教在当时之盛况。苯教一直延续到8世纪中叶,彻底削弱,残余势力从西藏向东转移,从此偏安川西和析支河首地区。
  约在南北朝时,党项泽卫氏后代中部分苯教学者赴西藏,于吐蕃止贡赞普时代,在年楚河上游建成著名的苯教寺院泽卫寺。赤松德赞时,该寺被毁,称为泽消。唐末,苯教徒泽消•鲁格尕果桑结丹巴从泽消返回故乡河曲,至宋朝初期,鲁、桑等苯教徒在河曲、洮河、弱水、阿曲流域一带大力复活苯教,使河曲、拉加等地的巴西、仙西、査西等吐蕃(党项)诸部重兴此教,并称尼玛乡古拉山为苯教圣地。现尼玛乡泽卫村是鲁、桑之后裔。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