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麦科部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6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麦科部落
分类号: K284.2
页数: 2
页码: 857—858
摘要: 麦科部落位于玛曲县南部采日玛乡境内,东邻下乃日玛部落,南与齐哈玛隔河相望,西与上乃日玛接壤,北与阿万仓相连。1986年,该部与下乃日玛发生纠纷。于1987年迁居到阿孜沟一带,东接曼日玛乡,南与上乃日玛秀昌村为邻,西与四川阿坝县求吉玛隔河相望,北连阿万仓乡。麦科尔部落原是四川阿坝麦科尔部落内齐卡仓和岗哇仓的牧户。
关键词: 民族志 部落 麦科部落

内容

位于玛曲县南部采日玛乡境内,东邻下乃日玛部落,南与齐哈玛隔河相望,西与上乃日玛接壤,北与阿万仓相连。1986年,该部与下乃日玛发生纠纷。于1987年迁居到阿孜沟一带,东接曼日玛乡,南与上乃日玛秀昌村为邻,西与四川阿坝县求吉玛隔河相望,北连阿万仓乡。
  麦科尔部落原是四川阿坝麦科尔部落内齐卡仓和岗哇仓的牧户。早在1887年左右阿坝华祖文时代,与华祖文借麦科、安曲强、安曲三部草地成立的阿坝麦尔玛帐房发生许多纠纷。1898年麦仓出兵包围了麦科全部土官土房与麦科尔切卡桑部,当时此事被拉卜楞寺院知悉后,出面调解,麦仓遂即退兵,并赔打死1人的命价,同时决定草山各还各的,不得相互侵占,为此,麦科因拉卜楞寺出面调解,又在宗教上有密切的关系,麦科部落正式向拉卜楞寺栓头(当时土官为俄斗)。后纠纷时有发生。1948年夏齐哈玛与麦仓械斗后,拉卜楞寺院从长远利益出发,将麦科转送于黑水头人苏永和,成为黑水的栓头部落,从而引起阿坝、黑水的大械斗。由于麦科地处中阿坝和麦仓中间之故,又是黑水苏永和栓头部落再加私自收留打败后的齐哈玛部落,因而受到麦仓部落的不断蚕食和侵袭,以及信仰拉卜楞寺院的原因,于1949年土官豆格日声称已借安曲草山率部半过白河,被麦仓部落头人华祖文派兵追回原地。1952年11月因麦科坚决要求归属拉卜楞迁到河曲境内。
  1957年以前,麦科部落属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度。土官豆格日掌管8个帐圈部落,87户,384人。1958年8月1日设立“才乃玛乡时(后改为采日玛乡)麦科作为一个村委会,后“文化大革命”中麦科改名为“红旗”,“文革”结束后恢复原名。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