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乔科三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乔科三部
分类号: K284.2
页数: 9
页码: 841—849
摘要: “乔科三部”藏语称为“乔科卡松木”,意为一母生三子,能管理三个部落而名,它由原来的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乃日玛、加泽加巴、阿秀多玛仓等6个部落,变成今天的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下乃日玛、上乃日玛、采日玛6个部落,地理位置位于玛曲县境南部,黄河湾曲部东南与四川若尔盖、阿坝县隔河相望,西南跨河和阿坝县、青海久治县相邻,西北同本县西合强部落、欧拉部落接壤,是玛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落之一。
关键词: 民族志 部落 乔科三部

内容

“乔科三部”藏语称为“乔科卡松木”,意为一母生三子,能管理三个部落而名,它由原来的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乃日玛、加泽加巴、阿秀多玛仓等6个部落,变成今天的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下乃日玛、上乃日玛、采日玛6个部落,地理位置位于玛曲县境南部,黄河湾曲部东南与四川若尔盖、阿坝县隔河相望,西南跨河和阿坝县、青海久治县相邻,西北同本县西合强部落、欧拉部落接壤,是玛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落之一。
  一、乔科曼日玛部落
  乔科曼日玛部落位于玛曲县东南部,东与四川若尔盖隔黄河相望,南邻采日玛,西连阿万仓,北接欧拉部落。据传“乔科”为曼日玛部落先祖阿秀朝嘉贤之爱称,史称“雄格”。
  据《安多政教史》等有关史料载:在“玛库包底多等地,分居着上下阿秀部落,他们都属“董氏(即党项羌)”族姓。在多康(也就是原来称朵甘的地区)地区,分布着被声称为董氏繁衍的十八大“秀”(安多政教史翻译为“树")支系部族即阿秀、热合秀、谢合秀、霍尔秀、伞秀、塔秀、讷合秀、玛合秀、云秀、那秀、让秀、尕秀、嘉秀、交秀、卡尔秀、依合秀、敖秀、哲合秀,其中阿秀为乔科三部之先祖。“阿秀”之名来源,相传董氏中有位称作东•阿钦杰布者的人,为“阿秀”系之始祖,故取阿钦杰布首字“阿”,“秀”为后裔之意,简称“阿秀”,意为“阿钦杰布”后裔氏族。之后,在阿秀氏族中,有一位名叫阿秀•甫尔哇塔者,因此人肤色黝黑,身躯高大而驼背,声音酷似山羊鸣叫,所以其绰号董木讷合苟格热革。他的牧地在玛科拉加(也有译作拉嘉热加的)、曲卡(意为河边)等处。当董、智两氏族争战时,玛沁大山神护佑了董姓黑汉,赐予了称为如意能断的九股利剑,作为悉地,因而董氏在战争中取胜。但是董姓黑汉和他的儿子格力,另外还有阿秀宦族阿嘉和其小儿子吾穹和属民等一起到玛绕戎地区的丝合督地方居住。而格力四子格则、格盘、格嘉、完德嘉卜等,在黑汉死后,遵循他的遗嘱,请一位苯教师在帕德杂嘉山下火化,由华钦噶洛以法力将如意能断九股利剑团为三刃剑,连同遗骨和盔甲等各种兵器作为内藏,修建了灵塔,以此作为纪念。后上述诸后裔繁衍在四川、西康、青海、果洛及甘南等藏区,分支为诸多阿秀系统,其昌盛繁荣正如民谣所唱的“三大山峰归董氏,董氏幅顶高耸乃由此格勒传承数代后,其后裔中有位阿秀•西热布者,是个志气豪壮的汉子,他的长子朝加仙爱称为乔科,次子万谢儿,三子扎耶合三人。长子乔科聘娶多谢尔萨为妃。大约在1520年兄弟三人间发生矛盾,由肖、绕、杰三位部落头人进行调解。后乔科带领董•俄耶合秀和齐洪•吉合秀的部分牧户经“赛尔库”,沿“多柯河”来到玛尔地区的木囊地方。当时其长子扎耶居牧于“玛尔”地区的木囊地方,由此称作“木塔”世袭土官;次子闹尔秀迁徙在“开多”地方驻牧,所以称作“开塔”部落,其后裔是“开塔”世袭土官,史称“阿秀乔科”的便是他们。内部也称阿秀牧帐三部。
  清康熙年间,拉卜楞寺初建时,甫察和卡讷合•阿秀、确秀、夏秀等部一起参加修建大经堂的义务劳役。当时,叫做秀确本的人担任泥水匠工头。开塔的土官丹增和加措二人于藏历第十三胜生木羊年(1775年)迎请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到乔科。藏历第十三胜生铁牛年(1781年)加措逝世,后由开塔•贡保杰布袭土官之职。此一时期,在河曲一带确秀•筛考的部落与甫察阿秀、卡讷合阿秀结伴,同果洛的一些友好部落先后迁徙到玛库(即黄河湾曲部)地区游牧。不久之间发生纠纷,难以和睦共牧。为此,采仓和泽卫交巴岀面调解,•将分布在此一带的各部落分合为木塔多玛部落和开塔曼日玛部落、甲仓与齐哈玛部落等几部。开塔阿贡(名为贡保加布)亡故后,开塔•阿尔杰迎请参智合堪布之化身贡曲乎陈来举行超度仪式。为此,奉献参智合寺址,并于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创建该寺。木塔•才贡兄弟供奉拉卜楞寺第二世嘉堪布•智化坚赞在贡赛尔喀木道(今阿万仓境内的赛隆地方),于藏历第十四胜生水羊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创建日朝扎西达尔吉林(即克夏寺)。开塔•阿尔杰死后,桑部•道尔讷玛的部落来到贡赛尔喀木道,将木塔•道尔杰的部落驱赶到欧拉。藏历第十五胜生水猪年(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木塔多玛部落因岀事而解体。阿南仓的部落迁至乃日玛地方的欧温山近旁居牧,遂得以发展兴旺。藏历第十五胜生土马年(清光绪七年,1880年)古历六月间,阿云和欧拉部落间产生矛盾,由此阿南仓部借机联合果洛康干,阿坝麦仓及乔科部落对阿云和欧拉部落之事进行粗暴的干涉,拉卜楞寺院相佐•德盖赞布玛召集拉卜楞所属各部地方民兵赶赴欧拉,经过激烈争战,拉卜楞所属各部战胜阿南仓联合部,使他们彻底溃散。随后阿云部落被收服并强令迁往桑科(然而,不久他们又回到河曲境内即齐哈玛乡地区,并于藏历铁兔年即1891年秋又返回自己的牧地)。同年拉卜楞寺院与果洛和好,随之乔科三部归属拉卜楞寺,成为拉寺“穆德”(政民)。因此,却使阿坝麦仓和拉卜楞方面矛盾日趋紧张,直到发生械斗事件。若尔盖格尔德寺活佛罗桑陈来于藏历铁牛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作为调解者在阿坝六措哇,郭莽寺(拉卜楞属寺)与麦仓之间周旋,经过多方努力,终使双方和解而签署了契约文书。藏历水虎年(1902年)甲仓与齐哈玛之间发生内部冲突。另曼日玛的阿云去逝后,由索项和伊靠俩共同执政,因其二人在政务和权力平衡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而矛盾日趋紧张,到藏历土猴年(1908年)时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属民群情激奋,起来造反,杀其二人,并废除其统治地位。曼日玛头人由阿秀•更登加布(简称阿尔盖)的堂兄继任,1924年其堂兄在去西藏朝拜途中病故,其嫂代理,阿尔盖协助办理部落事务,因办事公正,深得部落拥护。藏历土龙年(1928年)曼日玛部落群众共同商议后,立阿秀•更登加布为首领。此一时期前后,乃日玛的阿才和阿久,也因政务上的矛盾引起曰讷合与乃日玛两部的冲突。齐哈玛部落与阿坝麦仓部落也因历史上的命案纠纷,互存严重的复仇心理,时时调集民兵,布置阵势,准备争斗。大规模的械斗终于1948年爆发,双方经过激战迫使齐哈玛的大部东渡黄河借牧在卓格尼玛与河南蒙旗之间的草地上。直到后来才得以返回自己的故土。据说乃日玛和日讷合原为一个部落,在阿才和阿久时期,因筛秀与斗加间发生冲突而分成两个部落。“乔科三部”,到解放前已发展成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上乃日玛、下乃日玛、采日玛6部。除阿万仓、齐哈玛早已独立外,乔科大土官阿秀•更登加布实际管辖4部。
  1957年以前,乔科曼日玛部落系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为乔科大土官阿秀•更登加布直属部落,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当时辖大小帐圈
  24个,674户,2800人,它们是:
  河拉若,由阿秀•更登加布管辖;
  阿秀若,头人阿秀;
  干课若,头人热木旦;
  扎西若,头人老锐;
  德果若,头人华尔杰布;
  欧靠若,头人欧旦木;
  干果若,头人吉采;
  洒果若,头人俄合热;
  日萨若,头人日采;
  洋若,头人高盖;
  若合若,头人洛合东; 麦果若,头人秋沙木; 那娃若,头人卓格尔; 拉若,头人拉秀;德西若,头人嘉样;恰果若,头人加木采; 麦秀若,头人怕智合;
  吾告若,头人察吾;齐洪昭,头人仲锐;交果若,头人才热布;
  西合秀若,头人切靠;达合娘若,头人华日考;
  日朝塔哇(夏休),头人陈来;华肉若,温布扎木采。
  1958年8月玛曲县以曼日玛部落为基础,设立乔科乡,下设智合桃、强茂、耀达尔、斗隆、尕加五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所辖帐圈分别为:
  1、智合桃,辖贡果若、夏休若、交果若、德西若(亦称智合桃若)等4个帐圈。
  2、耀达尔,辖日萨尔若、麦秀若、恰木果尔若等3个帐圈。
  3、强茂,辖宁青若(亦称河拉若)、永果若、日萨玛、达合娘若、盖桃若等5个帐圈。
  4、斗隆,辖囊钦若、塔哇若、拉若等3个帐圈。
  5、尕加,辖秀隆若、咱木热若、道合尔若、东康若。
  “文化大革命”中改“曼日玛”为“东风”公社,智合桃为“红星”,耀达尔为“红卫”,强茂为“红军”,斗隆为“东风”,采加为“红旗”等大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原名。
  二、阿万仓部落
  阿万仓部落位于玛曲县西部,东南与曼日玛部落为邻,西南和青海久治县相接,西连西合强部落,西北与欧拉部落为界。阿万仓部落原系乔科三部之一,其先祖为开塔•闹尔秀,他的后裔阿秀•喇嘛俄项曾迎请一切知第三世嘉木样 •罗桑图丹久美坚措于属地,举行盛大佛事和赛马等活动。当时,他自称阿秀桑部落居牧于“掖尔茂乔”(乔,藏语沼泽的意思,在阿万仓与曼日玛接壤地带)一带。藏历第十四胜生铁狗年(清道光二十年,1850年)开塔部与木塔部发生冲突,阿秀桑部奋力抗争,终于驱赶出原居贡赛尔喀木道(在阿万仓境内)草地的木塔部,占据该地并收容其部落的一些牧户,与普日乍部合并为一部。该部从阿秀•道尔纳合玛头人起,曾相继将本部称作阿道尔仓、阿云木仓和阿丹木仓等不同名称。后由阿秀•万钦加布(1869-1853年)承袭头人时,改称阿万仓。“阿万仓”即部落名称,后又演变为地名沿用至今。“阿”为族姓 “阿秀”头一个字、“万”字是头人“万钦加布”名字头一个字,“仓”为部族或 “家”族之意。
  1957年以前,阿万仓部落系夏河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当时土官昂加下辖4个旗下、22个帐圈部落、442户,1673人,它们是:(一)河拉旗,10个帐圈152户、688人,头人阿贡木、茶日寺、贡道木、果昂、罗特布等5人;(二)吉擦旗,4个帐圈部落123、户468人,头人尕日哇、浪和采;(三)浪钦木旗,共辖5个帐圈U2户、297人,头人加木措合(又称孜见木)等;(四)德合娘华木措旗,共辖3个帐圈部落,55户、220人,头人卡采、苏呼盖。
  1958年8月设立阿万仓乡后,以所辖4个旗为基础设立4个牧业村委会, 将华措德合娘旗改称让果尔。
  1、河拉,辖合日庆若、合日强若、浩洒若、尕若、掖合西若、德合娘若 (也称德合琼若)、藏娘若、德奥若、公哇若等10个帐圈。
  2、让果尔,辖让果尔(包括干保若)、德合娘若、安哇若等3个帐圈。
  3、浪钦木,辖头西若、才加若(包括克尔若)、浪若、孜格若、东卫若 (也称尕拉若)等5个帐圈。
  4、吉擦掖合西,辖吉擦若、吉合夏若、载哇若、东木若等4个帐圈。
  “文化大革命”中,河拉改为“红星”,让果尔改为“红旗”,浪钦木改为 “红原”,吉擦掖合西改为“五星”,“文革”后恢复原名。
  三、齐哈玛部落
  齐哈玛部落位于玛曲县西南部,东南与四川阿坝为邻,隔黄河北接采日玛乡所属各部落,西和青海久治县康赛尔部落毗邻。“齐哈玛”意为“河畔部”,系乔科部落之分支,所以又称“乔科齐哈玛”或者“阿秀齐哈玛”。
  齐哈玛部落先祖桑本加为阿秀乔科之长子,约在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从阿秀本部中分离后,率部迁徙至齐哈玛的吉柯、河柯、达日扣、沃朱扣等地居牧,他死后由其子丹真贡保承袭土官之职,丹真贡保之后由子阿道,又称阿敦的后裔堪卓嘉承袭官位,在位时于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麦昂吾结成施主与福田关系。堪卓嘉传位于其子东智。卓格尼玛的泽卫交巴哇•东智加措活佛,诞生在东智家中。东智土官同母异父的兄弟才让之子阿德合的妻姚萨生有四子,其中阿秀•索南热卜丹和阿秀•尕玛周杰之妻东萨生有五子。五子之中阿秀•旺钦贡被麦仓部落所害后,遂发生1948年的齐哈玛事件。当时,麦仓部落失了牛、马,藉口齐哈玛偷去,因此攻打齐哈玛引起双方械斗。同时阿坝借据齐哈玛草山一部,不想归还,遂与麦仓沟通,共同攻打齐哈玛部落,致使齐哈玛部落寡不敌众,在其土官及群众二十余人死亡后,迫使齐哈玛部落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东渡黄河借牧在卓格尼玛与河南蒙旗之间,有家难归。后在1964年经多方协商调解,才得以全部返回故居。
  1957年以前,齐哈玛部落系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土官陈洛(也叫陈闹日),因继任时年龄小,由其生父阿乔一直代理掌管齐哈玛行政、经济、兵役、治安等一切事务。
  齐哈玛部落原辖3个旗下25个帐圈部落,380户,1868人。
  (一)吉勒合旗,头人阿乔,辖11个帐圈部落,共112户,581人。
  1、阿乔若,12户60人,头人麦东;
  2、日若,6户38人,头人贡桑;
  3、下西若,7户36人,头人卡根,达可;
  4、热西若,21户112人,头人加木措;
  5、金采若,5户30人,头人金采;
  6、卡西若,8户40人,头人斗殿;
  7、斗加若,14户70人,头人斗才、然沙;
  8、斗沙若,7户35人,头人尕玛;
  9、黑然玛,14户70人,头人尕拉;
  10、达根考,5户25人,头人达根;
  11、钱尼若,13户65人,头人才东;
  (二)国青玛旗,头人南贡,辖7个帐圈,102户,517人;
  1、郭哇若,辖11户55人,头人卓格加;
  2、卓盖若,辖21户105人,头人南贡,然印;
  3、加雅若,辖14户70人,头人才巴;
  4、乔西若,辖11户55人,头人才花哈;
  5、加采若,辖11户55人,头人东东;
  6、拉木考若,辖13户65人,头人拉木考;
  7、大才丑若,辖21户112人,头人大才丑;
  (三)果擦旗,头人贡素,辖7个帐圈部落,114户,510人;
  1、夏之布,辖11户55人,头人年桑;
  2、扎哇若,辖29户85人,头人贡东;
  3、乃扎若,辖13户65人,头人刀扎;
  4、贡才若,辖17户85人,头人贡才;
  5、乔洒玛,辖19户95人,头人乔根;
  6、卡那若,辖9户45人,头人陈江木;
  7、光爱若,辖16户80人,头人光爱;
  (四)流动户52户,260人;
  1958年8月,玛曲县以齐哈玛部落为基础,建立齐哈玛乡,原辖各部按原居牧地分别组建为国擦,国青、嗒哇、哇尔义、吉勒合等5个牧业村委会,每个村委会辖有若干个帐圈部落:
  1、果擦,辖玛果尔若、姜果尔若、乔洒若、达果若、喀果尔若等5个帐圈;
  2、国青,辖斗加本若、卓盖若、尕果若、加雅若等4个帐圈;
  3、塔哇,辖斯肉若、盖果若(又称加麦若)、勒格加若、乔吉玛等4个帐圈;
  4、哇尔义,辖乔尔娘若、热西若、德合娘若等3个帐圈;
  5、吉勒合,辖合日阿若、斗果玛若、日若等3个帐圈;
  “文化大革命”中,将齐哈玛改称为“长征公社”,果擦为“红旗”,国青为 “红光”,“文化大革命”后遂恢复原名。
  四、下乃日玛部落
  下乃日玛部落,又称日纳合。位于玛曲县南部的采日玛乡境内,东与采日玛部落毗邻,西和麦科、上乃日玛部落相连,北接曼日玛部落,南隔黄河与齐哈玛相望,是原乔科三部中开塔部落分支,因其居牧地在“乃日玛谷”,故名乃日玛部落。1877年左右,乃日玛内部产生矛盾,致使乃日玛部落分出一部,将原来的称下乃日玛,后分出的称作上乃日玛(一说1934年该部发生内讧,分为乃日玛和日乃合两部),又因居牧方位而称两部为“乃日玛贡玛”,和“乃日玛尕玛”,1950年下乃日玛部因婚姻问题内部不和,分出一部加入采日玛部落,致使原乃日玛部落由一分为三。
  1957年以前,下乃日玛部落属乔科土官阿秀•更登加布管辖,同时又系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土官安久下辖4个帐圈部落78户、312人。它们是:
  (一)纬老帐圈,21户,84人,头人,纬老;
  (二)花尔考帐圈,13户,52人,头人花尔考(安久之弟);
  (三)老锐帐圈,12户,48人,头人老锐;
  (四)河拉帐圈,32户,128人,由安久土官直接管辖。
  1958年玛曲县以下乃日玛、上乃日玛、采日玛三部,以及从四川阿坝迁居河曲境内的麦科部落,设立“才乃玛”乡(取采日玛和乃日玛头一个字而名),后1962年1月改名采日玛乡,所辖5个牧业村委会,下乃日玛部落为其中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下乃日玛曾一度更名为“红原”,“文化大革命”后遂恢复原名。五、上乃日玛部落
  上乃日玛部落位于玛曲县南部采日玛乡境内,东与麦科,下乃日玛部落相接,南西与齐哈玛部落,四川阿坝求吉玛部落隔黄河相望,北与阿万仓、曼日玛部落相邻。是1877年左右,因内部产生矛盾而从乔科六部之一的乃日玛部落中分离岀来的部落,根据居牧地的方位,称上乃日玛,(也称乃日玛贡玛,贡玛藏语上的意思),顾名思义原来的称下乃日玛部落。
  1957年以前,上乃日玛部落属乔科大土官阿秀•更登加布管辖,同时又是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度。土官索老,下辖7个帐圈部落,128户、516人。它们是:
  (一)河拉若,24户,96人,头人相钦本;
  (二)河拉仓,19户,76人,头人青培;
  (三)那哇若,21户,84人,头人单增加旺;
  (四)德可昭若,18户,72人,头人塔万,贡曲乎;
  (五)卡娃若,12户,48人,头人阿白,才桑木;
  (六)德合若,14户,56人,头人德阿采;
  (七)南贡若,20户,84人,头人,南贡;
  1958年8月,玛曲县以下乃日玛,上乃日玛,采日玛,麦科为基础设立 “才乃玛”乡(1962年1月改为采日玛乡),所辖秀昌、上乃日玛、麦科、下乃日玛、采日玛5个村委会中,以上乃日玛部落为基础,设有秀昌(辖河拉,日赛两个帐圈)、上乃日玛(辖南巴、尕西两个帐圈)两个村委会。1959年大跃进中秀昌更名“红光”,上乃日玛更名“红星”,“文化大革命”后,始恢复原名。
  六、采日玛部落
  采日玛部落位于玛曲县南部采日玛乡境内,东、南隔黄河与四川若尔盖县相望,西和下乃日玛部落接壤,北与曼日玛部落相邻。据当地民间传说,“采日玛”地名的由来是早在200多年前,有一位采•罗桑确智合喇嘛,曾前往圣地拉萨求经学法期间,拜访各方名僧,一丝不苟地刻苦钻研学习,从而学业有成,荣任噶丹夏卜则堪布之职和第八世达赖喇嘛绛白嘉措的侍从。不久他受命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往来于黄河与白河(今四川若尔盖县唐克区)汇流处两岸一带,他的名声逐渐在这里传开,信仰者从四方前来居拜。因他担任过噶丹夏卜则堪布,所以教徒们尊敬的称为“采堪布仓”。阿秀部落分离时其曾作为调解人之一,帮助和平分离。到其转世化身第二世采•丹贝尼玛(又称采•拉谢尔丹白尼玛)时,当地的教徒奉献一处叫作参让尕哇尔玛的地方,并招来7户人家为其放牧,后来又从乔科部落中迁来一些牧帐,以及木塔•多玛部落解体时一些帐圈陆续来到这里居牧,并尊采堪布为上师,因此取采堪布的姓氏“采"为部落之名,其中“日”为部落,“玛”为人称代词,之后又演化成地名。
  1957年以前,采日玛部落属乔科土官阿秀•更登加布管辖,同时又是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头人采桑活佛辖采日玛、乔尔吉玛、玛柯尕果尔3个帐圈48户,193人。1958年“才乃玛”乡(1962年改为采日玛乡)设立时,采日玛作为乡5个村委会之一。1959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曾一度改名为“红卫”,“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原名。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乔科曼日玛部落
相关专题
阿万仓部落
相关专题
齐哈玛部落
相关专题
下乃日玛部落
相关专题
上乃日玛部落
相关专题
采日玛部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