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其它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其它民族
分类号: K284.2
页数: 3
页码: 838—840
摘要: 玛曲县除藏族以外,还有汉、回、满、撒拉、保安、东乡、蒙古、土族8个民族,其中汉、满、撒拉、保安、东乡、蒙古、土族,均是1953年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在黄河弯曲部开展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前来玛曲的。回族是解放前临潭西道堂与欧拉年图寺做买卖时,在当地娶藏族妇女为妻而定居的,据1957年有关统计资料反映为11名。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源流 其它民族

内容

玛曲县除藏族以外,还有汉、回、满、撒拉、保安、东乡、蒙古、土族8个民族,其中汉、满、撒拉、保安、东乡、蒙古、土族,均是1953年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在黄河弯曲部开展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前来玛曲的。回族是解放前临潭西道堂与欧拉年图寺做买卖时,在当地娶藏族妇女为妻而定居的,据1957年有关统计资料反映为11名。
  (一)汉族又称华夏族,是远古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族,与活动于西北的神农炎帝部族融合后的通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数最多的民族,1953年,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因在黄河弯曲部开展工作的需要,汉族进入到玛曲,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统计,全县共有汉族2435人,占总人口的8.03%。他们主要是工作的干部职工以及家属。
  (二)回族亦称回回,它是由国内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他们的先民,主要是指从中亚、西亚迁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其主体和骨干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无文字,伊斯兰教是其灵魂。县境的回族最早源于二十世纪40年代,临潭西道堂在欧拉进行商业贸易时,设点的商人娶当地藏族妇女为妻,解放后,由于已有妻女,就留在欧拉部落没有回去,但这些人长期生活在藏族部落社会中,已逐步被藏族同化。县境的回民,主要是玛曲建政后因工作需要来玛曲定居的,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全县有回族585人,占总人口的1.93%。
  (三)满族其发祥地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其族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就是最早的先民。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记载的挹(汉、三国)、易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宋、元、明)都是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族的先民。县境的满族,是1955年玛曲建政后,因玛曲建设的需要前来工作的。主要成份为干部职工及其家属。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满族17人,占总人口的0.06%。
  (四)撒拉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兄弟民族称为“撒拉”,在解放前的官方文书和历朝典籍中,有10多种称谓,主要是音译的差异,如撒喇、撒剌儿、沙剌、撒拉回等,其聚居地在青海循化。1954年2月240,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根据该民族的意愿正式确定“撒拉”的称呼。其族源,可追溯到元代,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和近代民族学者及历史学者的考证,撒拉族的先民是在元代,由中亚西亚撒马而罕地方迁入青海东部黄河岸边循化地区的。县境的撒拉族,是六、七十年代因玛曲建设的需要,来玛曲工作的。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全县有撒拉族17人,占总人口的0.06%。
  (五)保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南岸,巍峨峭拔的积石山(临夏境内,史学上称为小积石山,有别于玛曲县内的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系)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一个单一的民族,1952年3月20日,由政务院批准命名,正式成为一个民族,一改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民族,而一直称为“保安回”的历史。对于保安族的族源问题,说法不一,而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些蒙古人和中亚回回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戌边屯垦,同当地藏、土、汉等民族通婚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县境内的保安族,是1955年建政后,由于玛曲建设的需要,前来工作的。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全县有保安族8人,占总人口的0.03%。
  (六)东乡族东乡族是甘肃3个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的东乡族自治县,又称“撒塔”,即“撒尔塔”,历史亦称为“东乡回”或“东乡土人”。解放前的文献资料中,经常把东乡人的活动情况与回族情况一起记载,致使东乡族的族源问题,从50年代起,学术界就意见不一,说法多种,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西来说(或称回回色目人说);另一种是蒙古人说,即认为“东乡族主要源于蒙古族,持此说者,主要将语言做为探讨和识别族源的主要依据;还有一种是回回、汉人、蒙古人三种混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恢复与开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兰州召开的有关东乡族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法渐趋一致,基本上认为,东乡族族源,是十三世纪中期从中亚西亚迁徙而来的。县境的东乡族是六、七十年代因工作的需要来玛曲的。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东乡族有4人。
  (七)蒙古族 《新唐书》亦称“蒙瓦”,世居克鲁伦河发源地不儿罕山(即今肯特山)附近,1140年,奠长合不勒在克鲁河以北,建“大蒙古国”而始称。县境的蒙古族,是本世纪50年代从青海和硕特前首旗(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迁居尼玛。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蒙古族有3人。
  (八)土族来源于鲜卑人,以吐谷浑的名字作为族名与国家名。玛曲的土族是建政以后,因工作需要来玛曲的。截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土族有3人。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汉族
相关专题
回族
相关专题
满族
相关专题
撒拉族
相关专题
保安族
相关专题
东乡族
相关专题
蒙古族
相关专题
土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