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8
页数: 5
页码: 821-825
摘要: 玛曲县专门设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地方病的防治,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地方病的传播种类明显减少,比如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鼠疫等,多年来均没有发生;建政前一直困扰人们的麻疹、伤寒、霍乱、麻风、结核、性病的患病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 防疫 地方病防疫

内容

建政以前,玛曲地区有十几种地方病和传染病,主要为天花、白喉、猩红热、伤寒、麻疹、霍乱、麻风、鼠疫、性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氟中毒、布氏杆菌病、克山病、克汀病、结核病等,但由于无医无药,只有任其蔓延发展。玛曲县建政后,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十分重视对地方病的普査与防治。1957年10月县人民医院建立时,专门设有预防股,负责该项业务。1963年10月9日,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强地方病的普査与防治工作,玛曲县专门设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地方病的防治,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地方病的传播种类明显减少,比如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鼠疫等,多年来均没有发生;建政前一直困扰人们的麻疹、伤寒、霍乱、麻风、结核、性病的患病率明显下降。
  一、鼠疫的普查和防治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境内广泛栖息着鼠疫保菌动物——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等鼠类,大多分布在海拔2800~3500米之间的区域,一般以家族或点状形式分布在草地上,也有带状形式分布在山坡及峡谷两岸,尤其是尼玛、阿万仓、木西合、欧拉秀玛等乡旱獭密度为高,同时齐哈玛、采日玛、曼日玛、阿万仓等地为历史上鼠疫自然疫源地。据建政后的有关调查发现,大约在1920年,在居住于黄河南岸靠近四川边界的齐哈玛秀玛部落内,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人与旱獭之间流行的疾病,据曼日玛乡的有些老牧民回忆说:“当时先发现旱獭死亡,而后接着人开始死亡,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个部落据称60户(习惯称法,也许还要多出此数)人家基本无存,最后跑岀一个人,但在离家不到两公里的山坡上死去,致使该部落的牲畜无人管理,多年来其它人从不敢到那个地方去”。该次鼠疫流行,正如内地描写的“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墙,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一人横栽路”,“千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致使齐哈玛秀玛全部落家破人亡,牧场荒芜,但当时人们至死都不知道是鼠疫流行。
  玛曲建政后,党和国家对鼠疫的防治十分重视,先后组织人员于1960年和1965年两次在欧拉、尼玛、群强(后改为木西合乡)等乡进行调查,均未获得阳性结果,但一直没有否定该地方。1971年3月底,甘南州革命委员会组织6个小组,由23人参加的调查队,深入基层,进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调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从调査结果看,玛曲旱獭的密度较高,尤其是尼玛、阿万仓、群强3个公社的旱獭密度为高,但数量较为稳定。1974年5月,县境部分公社一度发生旱獭死亡现象,经甘肃省二O一厅及甘南州防疫队监测检验,属鼠伤寒性死亡。同年9月上旬,四川省若尔盖县白河桥地区,偶尔发现疑似鼠疫的病例,省、州立即通知玛曲县地方病办公室和防疫站组织工作人员密切监测,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严防此病在县境发生。不久,县三级防疫网络正式建立,因而对全县疫情的监测、及时上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6年,为了更有力的预防鼠疫的发生,县上根据历史疫源地的情况,在与青海、四川疫区毗邻的尼玛、木西合、齐哈玛三乡建立由乡分管领导、卫生院组成的多级防保网络,具体负责所在乡区域内的疫情监测,县上在县医院成立担负救护任务的鼠防救护小组。同时,县防疫站与四川省若尔盖县防疫站、青海省久治县防疫站建立疫情通报联系,及时获得信息,进行监测和防疫。
  80年代初期,鉴于四川、河南等地的外流人员(每年约百余人)在县境大量地捕捉旱獭实际,县防疫站为了严防鼠疫的发生,提高人们对鼠疫危害性的认识,从1981年开始进行鼠防宣传工作,平均每年发放宣传材料200份,宣传人次达1000多人次,并开始进行旱獭皮的消毒处理工作,是年处理旱獭皮9089张,1982年处理6762张,1985年处理1000张,而消毒处理的旱獭皮一律上交到甘肃省畜产品公司;从1983年开始进行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每年接种数平均达2000多人次,一直到1990年底。但目前县境疫源地尚未根除,各级预防部门,仍应提高警惕,加强鼠疫的监测和预防力度,使县境的鼠防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天花的防治
  玛曲建政前,天花在境内发病严重,蔓延广泛,对人民的健康,尤其是对儿童的生命造成很大威胁,新生儿成活率极低。解放后,尤其是玛曲建政以后, 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十分重视天花病的防治,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1990年,天花的发病率一般很低。
  三、白喉的防治
  白喉是玛曲地区多发病之一,早在清朝时期就有流行的记载。传染性很强,一般在冬春发病流行,但各季均有发生。起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
  玛曲建政后,白喉作为玛曲的地方病得到很大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1990年底,白喉病的发病率极低。
  四、伤寒的防治
  建政以前,伤寒病在玛曲各部落普遍流行,危害性极大。1955年夏天,欧拉部落发生大面积斑疹伤寒,引起多人死亡。疫情发生后,中共玛曲县工委,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工作组及时进行了防治,7月底基本上控制伤寒的流行。之后,随着全县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历史上严重危害藏族人民的伤寒病被逐步控制,截至1990年的30多年里,基本上没有发生伤寒大流行。
  五、麻疹的防治
  麻疹,是玛曲地区流行最广、发病最多的一种疾病。建政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和缺医少药的原因,麻疹流行时,只能听天由命,任其自然。因此,死亡率一直很高。1955年3月,玛曲各部落普遍发生麻疹大流行,乔科、欧拉、齐哈玛、卓格尼玛尤烈。据统计发病人数达676人,但经过中共玛曲工委、玛曲行政委员会组织卫生部门及时防治,很快控制了疫情,除前期死亡的27人外,其它全部治愈。同时在防治期间,前后进行两次种痘工作,累计种痘达16567人次。
  玛曲建政后,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将预防麻疹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预防注射工作,使麻疹没有岀现大的流行,一直到70年代初。1973年11月,由于县防疫站管理人员工作失误,没有及时发放麻疹活菌苗,致使疫苗过程失效,导致翌年5月全县麻疹大流行,总发病人数多达502人。发病后,县上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防治,但仍有26人死亡。事后,县上对当事人进行严肃的处理,中共甘南州委向全州作了通报批评。县防疫站也以此作为教训,认真检讨自己的工作,严格进行麻疹的防疫工作,截至1990年底,再没发生过麻疹大的流行。
  六、性病的防治
  性病作为玛曲地区的一大地方病,在建政前蔓延泛滥,为此,广大的牧民群众饱受了病痛的折磨。建政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牧区的性病进行普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57年10月县人民医院建立后,就下设妇幼保健股,具体负责妇女的保健工作。1965年甘肃省卫生学校派检验专业班全班学生,来玛曲进行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之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妇女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性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七、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是由于人体缺碘,甲状腺素合成不足,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大的一种地方病。玛曲县各乡不同程度地均有发生。对人体身心健康,特别是少年儿童有着严重的影响。对此,县地方病办公室、县防疫站针对病情,对发病者及时给予碘油注射等治疗。同时在全县范围内严格控制无碘盐的食用,使玛曲近20年来发病率大大降低。据统计,1977年全县地甲病发病91人,其中I度肿大73人,II度肿大14人,III度肿大4人;1980年全县发病92人,II度肿大87人,III度肿大5人;1981〜1983年,全县发病46人,I度肿大31人,II度肿大11人,III度肿大4人;1987年全县发病47人,I度肿大2人,II度肿大45人。
  八、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
  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县境内分布广,发病率高,极大地影响着牧民群众的生命安全。1970年,县上首次对此病进行普查,共普查人数8810人,查出感染人数1177人,感染率为14.3%,发病率为5.29%。1972年在首次普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普查,共査出433人,经过防治,基本痊愈。1980年,甘肃省二O一厅在玛曲县査出布病患者为35人,并用中西药治愈。1981年县地方病办公室与县防疫站在抽査中査出42人,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从1981年至1983年以来,县地方病办公室和县防疫站重点对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阿万仓4个公社和河曲马场进行布病普査。普查中应查总数6908人,实査3809人,普査率为55.14%,感染率为15%,患病率为3.73%。之后,经过两年的普査与防治,1985年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县城职工未见一例阳性,并对乡级査出的123人制订了防治方案。
  九、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其病理特征为心肌实质变性、坏死、纤维化,从而导致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该病山区多见,但玛曲县也有发生。地方病办公室、防疫站没有具体材料统计发病情况。十、氟中毒
  氟中毒是由于饮水或食物中含氟量超过规定的标准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中毒疾病,县境出现较少。地方病办公室、防疫站先后对全县民用饮水、八乡牲畜用水进行抽样化验,结果表明,玛曲县地处高原山区,矿泉水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对人体牲畜有益无害,氟含量均在1.1毫克/升以下,符合国家标准。并对全县8至15岁人群的抽样调查中,氟中毒发病率远远小于30%。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