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7
页码: 807-813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医疗事业建设。
关键词: 医疗卫生 医疗保健

内容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交界地区,自古交通、信息闭塞,科学文化十分落后,广大的藏族牧民群众,过着部落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可以说根本上无医疗条件可谈。虽然玛曲地区一度出现过善治儿科、食物中毒的四川阿坝籍曼巴桑本,擅长治疗各种外科和骨科的谢雄曼巴,善治胃肠道疾病的乔科•达嘎尔曼巴,擅长治疗各类外科、骨科的夏强曼巴,善治各类疑难杂症,尤其精于各种精神病治疗的卡尔•拉钦曼巴,善治人畜疾病的加夏茸•尕藏恭却加措曼巴,以及擅长治疗狂犬病的索南木曼巴等著名藏医, 但仍然杯水车薪,各种疾病传染蔓延。尤其是麻诊、鼠疫、性病、布氏杆菌病、伤寒、炭疽等疾病十分猖獗,极大地危害着广大藏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十分低下,新生儿的成活率极低,当地流传的一首“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民谣,就是最好的见证。因此,随着佛教在玛曲境内的传播,广大的牧民群众便将自己的命运,与佛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家中如有病人,先请活佛、和尚念经祈祷,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致使后来在1953年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开展工作时,绝大多数群众甚至急性病人,宁可让寺院的和尚念经祈祷,也不让医生看病,不吃医生给的药,更不要说让打针了。当时,玛曲地区疾病蔓延,传染病泛滥,除天花、麻疹、伤寒、痢疾、性病等经常流行外,麻风、布氏杆菌病、甲状腺肿大、氟中毒等地方病也遍及县境各地,加之科学文化落后,医生稀少,医药匮乏,人们患病后往往以求神拜佛、问卜算卦、念经祈祷和禳解为治病的主要手段,使广大藏族牧民群众饱受了病患的痛苦。同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工作后,随行的2名医务工作人员,成为玛曲县医疗卫生的开始。9月,中央赴藏区慰问团来玛曲巡回访问,临行留下6名医务工作人员,组成玛曲巡回医疗组,深入卓格尼玛、齐哈玛、乔科、欧拉等部落,进行巡回医疗,团结了广大的牧民群众和民族宗教界中上层人士,为中共玛曲工委、玛曲行政工作组打开局面,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55年3月,玛曲地区发生麻疹大流行,发病总数达676人之多,针对此县卫生所组织4个医疗工作组,在所在地区行政工作组的配合下,两次进行种痘工作,共计种痘人数达到16567人次,但由于流行迅猛,交通闭塞,有27人在该次麻疹流行中死亡。同年6月16日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以后,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涌现出李贡、朱克杰等先进模范人物。1957年10月,县人民卫生院正式成立,院长由副县长李俊禄兼任,卫生院内设医疗股、预防股、妇幼保健股3个股室,同时下辖乔科、欧拉、齐哈玛3个卫生所和卓格尼玛医疗组,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牧民群众的看医治病问题。1959年1月1日洮江县成立后,玛曲县卫生院改为洮江县玛曲门诊部,1961年门诊部设立行政机构,业务人员达到15人,设备方面也有所改善,野战医院的一部分器械,也被留用。1962年玛曲县恢复建置后,卫生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全县设立7个乡级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70年代初,在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号召下,内地各大专院校的部分学生来到玛曲工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的医疗卫生事业,阿万仓、欧拉、曼日玛、尼玛等乡卫生院,均能独立或联合完成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普通肿瘤、剖腹产、阑尾炎等普通外科手术。并从1971年开始到1977年,全县7个公社32个生产队,均设有大队集体诊所,即合作医疗所,培养了一大批大队、生产队的卫生员,从而方便解决了广大牧民群众就医买药的困难。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方针的调整,即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很多真才实学的医务人才被调去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工作,以及医疗卫生的经费从农村到城市的倾斜等诸多原因,全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停顿,甚至倒退的局面,一个时期各乡卫生院缺医少药,甚至有的乡卫生院一度达到连治感冒的常用药物都短缺的现象。虽然1984年12月玛曲县建立了第一所藏医院,80年代后期医疗卫生工作有所改善,但牧民群众缺医少药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截至1990年, 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县直4个,乡级8个,病床40张,职工94人, 其中副高3人,中级9人,医士42人,护士31人。
  1990年玛曲县医院医疗器械统计表
  表1621990年玛曲县保健站医疗器械表
  表1631990年玛曲县防疫站医疗器械表
  表164
  1961~1990年玛曲县医务队伍一览表
  表1651971~1977年玛曲县各公社集体诊所统计表
  表16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