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藏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藏医药
分类号: R29
页数: 6
页码: 799-80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藏医药。
关键词: 藏医 藏药

内容

第一节藏医
  7世纪中叶,随着吐蕃势力的东扩,祖国医学宝库中的奇葩——藏医,逐步传入安多藏区。17世纪,夏强曼巴•旦增恒措(又名迪玛尔格西)和欧拉谢雄部落的谢雄曼巴将藏医先后传入河曲。前者曾就学于西藏色拉寺,取得“格西”学位,后来成为安多第一个藏医学家,其藏医著作有《秀高秀昌》等;后者曾去拉萨拜第司•桑吉嘉措为师,返乡后长期行医,以擅长治疗各种外伤和骨科享誉河曲。
  藏医传入河曲地区后,发展缓慢。18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起,河曲境内的藏医才出现新的局面。截至1957年,藏医从刚传入时期的外科、骨科已涉及到精神病、炭疽、胃肠道、狂犬病、心肺病、小儿肺炎、肝病、藏医药材、药物配制等领域。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藏医事业一度受到挫折。70年代初期,在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精神指引下,全县对藏医学进行较为全面的挖掘和整理,许多原藏医工作者作为“赤脚医生”重新活跃在医疗战线,为玛曲培养了一批藏医和西医相结合的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与落实,藏医工作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84年县上决定修建玛曲县藏医院,1985年1月1日正式开诊。同年欧拉年图寺曼巴扎仓、曼日玛夏休寺曼巴扎仓建立。1987年,齐哈玛寺曼巴扎仓建立。同时,随着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班毕业的学生,不断的分配玛曲,全县8个乡级卫生院逐步实现了开设藏医门诊工作。截至1990年,全县有县级藏医院1所,民间藏医曼巴扎仓3所,开设藏医门诊的乡级卫生院8所,从而继承和发展了藏医事业,实现了藏外科、藏内科、藏小儿科、藏五官科的诊治和藏药的配制,极大地拓展了中西医结合领域。
  河曲民间著名藏医一览表
  表161第二节藏药
  一、藏药的发展
  藏医自17世纪传入玛曲后,虽然玛曲地区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多达1300余种,而且名贵药材如麝香、鹿茸、贝母、冬虫夏草、党参、雪鸡、藏红花、雪莲、秦艽、羌活、猞猁等野生动、植物药材贮藏量相当丰富,尤其是享有盛誉的青藏麝香、鹿茸以其特殊的药效名闻中外,但其开发和利用量几乎等于零。1920年,玛曲著名藏医乔科•达嘎尔玛,从西藏返回玛曲后,根据其导师青绕布的药物炮制法成功地试制名贵藏成药“仁钦芒觉”,开创了玛曲藏医制药的先河。从此,玛曲的藏药配制开始走上艰难发展之路。1957年前,玛曲的藏药配制仍十分落后,个别藏医在自己诊治的各种疾病上积累创制了一定的配药、用药经验,形成一定数量的治疗秘方,但“秘方”往往秘而不宣,本人去世后或留给子孙,或散失民间,因而极大地制约了藏药的发展。70年代初,全县对藏药秘方进行过全面的搜集整理,但由于受“左”倾指导思想的干扰,藏药配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85年以后,随着玛曲县藏医院建成开诊和欧拉年图寺曼巴扎仓、曼日玛夏休寺曼巴扎仓、齐哈玛寺曼巴扎仓的设立,玛曲的藏医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从外地购进一部分藏医中成药外,自采自制大量的藏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藏医的发展需要。
  二、藏药的炮制
  1985年1月1日玛曲县藏医院开诊后,在著名民间藏医罗卜藏、曼丑的带领下,县藏医院制药厂利用玛曲县丰富的药材资源,采集海拔4300~5100米高山中的药材,如兔耳草、红景天、佛手、从菔、无茎芥、雪莲等;从潮湿阴暗的岩洞和高山石砾之中采集矿石类药物,如石炭花、高山石化硬石膏、重晶石、自然铜矿石、黄铜矿石、褐铁矿石、石燕、猴头石等;同时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采购多种药材,如藏红花、熊胆、河子、丁香、山楂、广枣、荜巴、石榴、木锦花、檀香、紫檀香、沉香、藏沉香、香樟等,从当地牧民和外地群众中高价收购名贵药材鹿茸、麝香、牛黄、琥珀、珊瑚、绿松石、九眼珠等,根据当地的病理特征,并结合、借鉴其它医院的临床经验,自制疗效显著,具有藏药无副作用特征的45种常用药品。当时药厂制药时,罗卜藏亲自担任药剂师,已有60多岁高龄的曼丑,采用他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师门秘传,在门诊之余前来指导制药人员,并常常亲手进行药物的炮制工作,为玛曲县的藏医制药做出了贡献。截至1990年底,县藏医院制药厂制药已达80余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县藏医院当时炮制的药品有:六味消化散、十一味消化散、二十九味消化散、三十五味藏沉香、二十味藏沉香、十五味藏沉香、八味藏沉香、七味葡萄散、二十五味石灰花散、五味石榴散、五味藏红花石榴散、太阳神散、七味藏红花、十三味藏红花、六味重晶石、五味甘露散、普合知布、目宝易解,二十三味西藏猫乳、三培伦吾、五味沙棘散、十八味小杜鹃、十六味小杜鹃、十二味翼首草、二十一味槟榔散、七味槟榔散、五味河子散、尕尔乃合几瓦、舒心散、益寿散、二十五味余甘子、八味普兰障牙叶、十五味百花龙胆、满乃合、甘露复活散、六味丁香散、十八味河子散、十味白豆蔻、十八味穆库莫药、十味琥珀散、九味牛黄散、二十五味桃二七、七味酸藤果、七美僧酒、十九味草果散等。
  第三节医院门诊
  一、玛曲县藏医院
  1984年12月22日在县城东郊建成,1985年1月1日正式开诊,内设内科、儿科、治疗室、制药房、药房等6个科室,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20平方米,住宅用房386平方米,业务用房为317平方米,其它占用77.95平方米。基建投资15万元,固定资产总计为20万元, 业务流动资金3.3万元。同时藏医院内配有单面显微镜1台,小型粉碎机1台,制丸机1台,救护车1辆等必要设备。截至1990年底,县藏医院共有医务人员12人,其中藏族10人,汉族2人;藏医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3人,医士2人,药工1人;行政后勤人员4人。年自采药材230多种,约300公斤,库存药材125种,2500公斤左右,自制各种藏成药80多个品种,年均门诊病人为1.3万多人次,年均门诊收入在3.2万元以上。
  由于没有住院部,县藏医院每年夏季,在院内支起帐篷接受远道而来的住院病人,形成别具特色的“帐篷住院部”。一般每年接待100人次以上,好转率在95%左右,治愈率在88.9%左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牧民群众住院难的问题。
  二、夏休寺曼巴扎仓
  1985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夏河拉卜楞寺院活佛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在玛曲县视察工作期间,同甘南州政协副主席龙仁桑盖、赛仓•洛桑华旦、热旦嘉木措,以及夏休寺董仓•尕藏成来在玛曲“浪山”时,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嘉木样喻示夏休寺董仓•尕藏成来具体主持在夏休寺增设曼巴扎仓(医学院)。之后,嘉木样又在董仓•尕藏成来的陪同下,亲赴夏休寺,具体研究安排曼巴扎仓的筹建工作。不久,曼巴扎仓成立,在册僧侣有18名,具体安排该寺阿库日朝管理曼巴扎仓的日常工作。同年,邀请夏河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旦增、加洋洛斋等人前来夏休寺曼巴扎仓讲课,并协助开办玛曲第一个民间藏医门诊。曼巴扎仓给藏医门诊部投资2万元,作为周转金开展工作。
  夏休寺曼巴扎仓自开办门诊以来,月均门诊700余人次,年均门诊收入7000元,同时自己动手采集药材,制成各种藏成药130余种,方便了群众的看医治病问题。到1990年曼巴扎仓僧侣人数达40人之多。
  三、年图寺曼巴扎仓
  1985年在欧拉年图寺设立,其各种仪轨均沿袭夏河拉卜楞寺院曼巴扎仓设制,截至1990年,自己采集各种药材130余种,制成各种藏成药近50种,月均门诊人数500余人,年均收入5000余元。
  四、齐哈玛寺曼巴扎仓
  1987年在哲贡巴•尕藏久美的主持下,在齐哈玛寺院设立,其各种仪轨沿袭夏河拉卜楞寺院曼巴扎仓设制,截至1990年,能自采自制近百余种藏成药,年均门诊人数达3000余人次,年均收入4000余元。五、设立藏医门诊的乡级卫生院
  1990年全县8个乡级卫生院,即尼玛乡卫生院、曼日玛乡中心卫生院、阿万仓乡中心卫生院、木西合乡卫生院、采日玛乡卫生院、齐哈玛乡卫生院、欧拉乡中心卫生院、欧拉秀玛乡卫生院均设有藏医门诊。其中,尼玛乡卫生院主治藏医师1人,藏医士2人;曼日玛乡卫生院藏医士2人;阿万仓乡卫生院主治藏医师1人,藏医士2人;木西合乡卫生院藏医士1人;采日玛乡卫生院藏医士2人;齐哈玛乡卫生院藏医士2人;欧拉乡卫生院藏医士2人;欧拉秀玛乡卫生院藏医士4人。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