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研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研成果
分类号: G322.23
页数: 3
页码: 778-780
摘要: 自1958年玛曲县设立第一个科研机构——“玛曲县科学技术研究院”以来的30多年里,经过全县科学技术人员的辛勤耕耘,截至1990年在畜牧、草原及其它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
关键词: 科学机构 科研成果

内容

自1958年玛曲县设立第一个科研机构——“玛曲县科学技术研究院”以来的30多年里,经过全县科学技术人员的辛勤耕耘,截至1990年在畜牧、草原及其它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畜牧业科研
  (一)畜牧研究
  1、1964~1978年,对玛曲县引进德国美利奴、考力代,苏联茨盖等种公羊对藏系绵羊进行改良研究获得成功,但改良的绵羊由于不适应玛曲牧区管理原始、粗放和高寒的自然条件,死亡率较高,被牧民群众逐渐淘汰。2、1974年由县牧医站承担的“玛曲县牛羊肺线虫调查与研究防治”,获得成功。
  3、幼畜拉稀防治研究:由县牧医站组建研究小组,通过调査和微生物培养, 搞清了病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办法。
  4、藏兽医方剂的研究:60年代未与70年代初由县牧医站组建研究小组,获得很大进展,近40多处方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5、牦牛选育实验:1976-1980年由县牧医站研究小组进行,并获得成功。
  6、牛羊肝片吸虫防治:1977〜1979年由县牧医站组建防治小组研究,此项课题获首届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7、沼泽淤泥积水草地螺虫的调查:沼泽淤泥积水草地是肝片吸虫中间宿主锥实螺滋生地,1979年11月甘肃省民航局在省、州、县畜牧局和草原站的协助下,完成实地调査,为大面积飞机喷洒药物进行灭螺提供了科学依据;1980年7月在曼日玛地区,首次采用飞机喷洒“血防67药粉”进行沼泽草地灭螺,取得较好的效果。
  8、藏兽医翼首花麝香汤剂防治口蹄疫病的实验:1977年在索南木的主持下,用翼首花麝香汤剂防治口蹄疫病的实验,具有一定疗效,至今在牧区应用。
  (二)草原研究
  1、草原灭虫、灭鼠试验:为1971~1979年全县的重点科研项目,经过试验,基本上控制了虫、鼠灾害。
  2、草原喷灌实验:1977年由县草原站组建科研小组,承担此一实验。通过引进喷灌机和喷灌后草场植被的变化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全县的推广利用打下了基础。
  3、聚分草的快速高倍研究实验:1980年由县草原站承担进行,经过试验, 提高了单株繁殖,为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足够的种苗。
  4、当地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的人工选育研究试验:1980年由县草原站组织进行,通过对当地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的人工选育,提高了它的生产能力,掌握了第一手栽培技术,为玛曲县的草原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5、扬铡草机的研制,1980年由县牧机厂研制成功。
  6、“玛曲县草场资源调查与区化”课题研究:1982~1985年由县草原站李守虔等完成;该项课题1989年获甘肃省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二等奖。
  7、尼玛乡5000亩牧草引种及训化试验:由尼玛乡和县草原站协调完成。
  8、关于改良退化草场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研究:1985~1989年由县草原站组建科研小组完成此项课题。具体研究项目:提高退化草场优良牧草生产量的探讨;提高百亩草场产值收入的探讨;提高牧草利用率的探讨;提高饲料——
  畜产品转化率的探讨;降低畜产品成本的探讨。使改良后的草场可食牧草产量由现在的150公斤/亩提高到700公斤/亩左右,为未来草原科研转移到引种训化优良牧草,合理利用草场上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其它科研
  (-)高寒地区虹鱒鱼养殖试验1977年由玛曲渔场组织技术人员阮亚寿完成,因此,阮亚寿得到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的表彰奖励,1989年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二)高原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实验1979年由科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马玉兰、罗培二人完成。此项实验的完成,为海拔3470米以上玛曲地区的蔬菜种植,铺平了道路,经1983年8月鉴定此项试验技术获甘南州科技成果试验、推广三等奖。
  (二)风力发电试验1983年由县科委引进完成fd1—6—60瓦和fd2—100瓦风力发电机与电视机、电炉、收录机、奶油分离机配套组装,推广试验。
  (四)"玛曲县牧业气候资源分析与牧业气候区划”课题1982〜1985年由气象站承担完成,1988年获得甘南州首届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废气涡轮增压器在高原地区柴油机上的应用试验1985〜1986年由县农机推广站试验组完成。
  (六)太阳能浴池实验1985年由县科委组建科研小组完成,并获得越冬实验成功和鉴定验收,取得高原太阳能浴池的第一手科学资料。
  (七)玛曲地区I型II型太阳型应用实验1986年由县科委组建科研小组,引进河北省第四机械厂生产的I型II型太阳灶试验,经过2个季度的实际使用试验,获得成功。
  (八)组装太阳能发电试验1986年由县科委组建科研小组完成。通过组装太阳能fd—d型灯,60X2.5瓦30台,达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它既可照明又可带动收音机、录音机工作,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