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牧区广播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牧区广播网
分类号: G22
页数: 3
页码: 769-771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牧区广播网。
关键词: 广播 广播网

内容

—、有线广播
  1964年8月,玛曲县广播站成立,机房设在县人委大院,配备TY250X2扩音机一部,增音机一台,远程牌收讯机一台,810录音机一台,在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大院各配装12.5瓦的高音喇叭2只,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和甘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全天分早、中、晩三次播音,共5个多小时。
  1965年5月,广播站机房(两间)建成后,从县文卫科迁出。同时在县城架设2公里的广播线路,安装12.5瓦的高音喇叭15只,新增9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台。8月,利用县邮电局的电话线杆,接通尼玛公社、玛曲渔场、黄河渡口等处的广播,增加高音喇叭6只,使县城职工家属及附近社、场群众听到县站的广播。
  1973年底,为了在牧区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据上级精神,县广播站举办三期学习班,分批培训全县各生产队的会计,重点讲授收音机的基本原理和一般使用方法。学习班结束时,给每个生产队配发半导体收音机一台和5瓦的高音喇叭等。从此半导体收音机在玛曲草原安家落户,不断发展。
  1975年7月,广播站在曼日玛公社建起第一个牧区广播放大站。配有80瓦半导体扩音机1部,装有40只高音喇叭,由一名公社干部值机。10月在阿万仓公社红原大队建起广播室,配有150瓦扩音机一部,接通各生产队的喇叭。
  1976年,广播站新购GY250扩音机1部,2602收音机2台,架通县城至尼玛公社萨合大队6公里的线路,县城(包括萨合大队)共装有24只喇叭。
  1977年6月,建成阿万仓公社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广播放大站。甘南州广播局投资0.3万元,其余经费由公社自筹。配有270瓦扩音机1部,电唱机1台,L601收录机2台,可通(红旗、红星)2个大队,5个生产队,公社至生产队杆程18.5公里,双线17公里,装有13只高音喇叭,有专职和业余“赤脚播音员”2人。
  1979年6月,县广播局在黄河大桥工程队(省公路工程队)的帮助下,架起3根20米的收讯天线,进一步加强了县广播站的收讯工作。1980年4月,县上投资0.4万元,广播局从碌曲订做60根水泥杆,将县城木杆全部更换。同年7月由于牧区开始实行牧业生产责任制和个别生产队重新调整划分。不久,又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的生产方针,以生产队为形式的一级基层组织更加松散。尤其一到夏季,生产队空无一人,致使设备损坏,杆线喇叭被盗;加之经费得不到保证,机务线务人员报酬无法解决,维修工作赶不上,电源又无保障等原因,县广播局经请示县革命委员会和甘南州广播局同意,撤销阿万仓公社放大站。
  1982年2月,县广播局职工自己动手,架通县城3.15杆公里的水泥杆专线,将县城的高音喇叭全部换成低音喇叭,装有72只低音音箱。10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来玛曲视察工作,广播站承担并圆满完成录扩音工作。同年,曼日玛公社放大站撤销。
  1984年5月,县广播局从事业费中自筹资金0.3万元,派人从青海购来36套低音喇叭,于6月上旬将县城喇叭全部更换安装完毕,使有线喇叭从原来的9只增加到36只,经检査效果良好。截至1990年,全县有线广播拥有县城内广播喇叭36只,线路3.16杆公里。
  二、转播
  1980年8月中旬,甘肃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局长薛剑英,甘南州广播局局长卢文秀带领技术人员,专程到碌曲、玛曲、夏河三县调査甘南电台的覆盖情况,他们回到合作后向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州委宣传部领导汇报并一起议定,在碌曲、玛曲、夏河各建一座功率为1千瓦的中波转播台,专门转播甘南州广播电台藏语节目。
  1981年6月,甘南州广播局决定“在玛曲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内设置一座1千瓦中波转播台”,当年落实经费4.5万元。其中,县上投资3万元,州财政投资1万元,州广播局投资0.5万元,拨给1台发射机,省广播电视厅调配天线等设备。5月份开始土建施工。由四川省逐宁公司建筑队承制天线基础工程,省天线队架设发射天线,塔高76米,机房3间84平方米,天线场地长宽各150米。经过广播局全体职工与工程队的紧密配合,使中波转播台于12月顺利完成了土建任务。之后经过架设天线、铺设地网、浆机调试等工作,历时7个月时间,据决算投资约13万元。于1982年1月24日18时开始试转甘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5月县广播局从事业费里自筹资金,购置5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8月,经请示县财政同意,从省上拨来的4万元经费中抽岀1.3万元,修建砖木结构发电机房2间。
  1986年12月底,县广播局自筹资金1.8万元,省广播电视厅投资0.5万元,新购了1台功率为1千瓦的发射机,转播甘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无线覆盖人口8000人,覆盖率为29%。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