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1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文学
分类号: G24
页数: 13
页码: 756-768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文学社团和文学创作。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学创作

内容

一、文学社团
  “三三文学社” 原名“嫩绿”文学社,是1985年3月3日由陈拓(原名陈忠仁)、旭峰(原名安万顺)、肖明义、苗志红、赵文军、鲁国良、王元龙等一群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学校81级分配到玛曲县工作的学生发起,当时社址设在玛曲最荒僻的木西合乡小学,进行编辑油印社刊“嫩绿”,一共编辑油印刊7期。是年6月因陈拓调到县上,社址亦迁到县民族中学岀3期。不久被县文化馆收编,更名“新叶”出1期,之后因县文化馆领导外调兰州,此事无人管理。1986年10月,陈拓、旭峰与一批老社员重新办起“嫩绿文学社”,并在河曲马场发展7人的文学小组,重新编印油印刊7期,但油印刊以“洮江之声”为名,此段时间有王永久、郭彩琴(笔名白梅)、乔春林、牛兴平(笔名平鑫)、杨学峰、丁晓、石彪、宋永昌、宁小强(笔名牧人)、王润林、牛仲筠(笔名仲筠)、张远宏、郭文华、舒生龙等人参加,与共青团玛曲县委、县文化馆一起组织进行歌咏、诗歌朗颂、灯谜晚会等全县性的活动。1988年3月,为了纪念“嫩绿”文学社的成立,遂改名为“三三文学社”,油印刊名亦改名为“青萍”,同时选举牧人(原名宁小强)为社长,陈拓、旭峰、仲筠任正副主编和编辑,负责编辑出版油印刊4期,使玛曲的民间文学创作的热潮不断高涨,此间组织进行过全州诗歌大赛一次,其它活动频频,成为全州文学社团组织中首屈一指的文学社团。1990年汇溶“嘤鸣”诗社的文学爱好青年,同时吸收董永祥、杨耀景、敏国庆、刘小平、马子龙等一批文学爱好者入社,使文学爱好成为县城青年的一种时髦。
  “嘤鸣文学社”1986年初,由县城待业青年赵培荣、刘俊峰、周清明、杨剑鸣、李文彬、窦泽民、喻传林、郭彩琴、佘秀红等十几位文学爱好者发起、组织的诗歌社团,出油印刊“嘤鸣”2期,并与“三三文学社”一起举办过诗歌朗颂、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1990年集体加入“三三文学社”。
  “黄河涛声文学社(藏文创作)”1989年由玛曲县藏族中学年轻教师奥龙、鹏措云旦、格日旦增、焦考、看考、尕藏旦增、高白、扎西东珠、达老、娘吉合等人为促进县藏族中学教师、学生的藏文写作为目的发起创办的;是县境内第一家有组织、有目的用藏文进行创作的文学社团。编辑油印刊《黄河涛声》,油印刊为不定期,到1990年底,共编辑发行藏文油印刊2期,很大程度上激发推动了藏中师生用藏文创作的热情,受到了学校及社会各界的称赞和支持。
  二、文学创作
  玛曲县的业余文学创作,是从70年代开始的。当时主要有玛曲籍的嘉洋、采日玛乡工作的贡老等人。80年代初期,在中共玛曲县委工作的才让贡保、道吉坚赞等参与业余文学创作。1985年后,玛曲的业余创作队伍开始不断扩大,发展成颇具规模的业余创作队伍,它们是贡保甲、陈拓(原名陈忠仁)、王永久、宁小强(笔名牧人)、安万顺(笔名旭峰)、牛仲筠(笔名仲筠)、郭彩琴(笔名白梅)、王润林、苗志红、赵文军等人。其中尤以嘉洋、贡老、道吉坚赞、贡保甲,以及“三三文学社”的群体创作为主流,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嘉洋的藏文创作更是突出,他发表在《西藏文艺》上的中篇小说《物极必反》曾获五省区藏族文学创作作品一等奖,短篇小说《无忧的藏族少女》(或《不灰心的牧女》)获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的甘肃省第二届(1982〜1985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道吉坚赞发表在《西藏文学》上的短篇小说《小镇轶事》被《小说月报》转载,引起省内外文坛的瞩目;贡老的藏文创作,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他的作品被国内诸多藏文报刊选用,其中《西藏文艺》上发表的《黄河边上的小鸟》,被选入全国藏区文科高等院校通编教材《当代藏族文选》第二册中,小说《草原雏鹰》、《伤心的婚事》、《赛钦草原上的风波》、《难忘的考试》等分别选入北京民族岀版社编选的《百花集》第一、二、三册专辑中,长诗《今日牧区》选入青海民族出版社选编的藏族当代文学丛书《春雷》,散文《拉萨漫记》、《香浪节的日子里》、《智华老人的故事》等三篇选入《藏族当代散文选》中,另外三篇散文《九寨沟的风光》、《插箭的日子里》、《思念故土》也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之中,使玛曲县的藏文创作一开始就迈出了较高的步伐,一群本地籍的文学爱好者也以《达赛尔》、《甘南藏文报》为阵地,进行业余创作。
  1983~1990年玛曲县文学创作发表(汉文)情况一览表
  表1571981~1990年玛曲县文学创作发表(藏文)情况一览表
  表158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