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专业文艺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1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专业文艺团体
分类号: G24
页数: 2
页码: 755-756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专业文艺团体。
关键词: 群众文化 专业文艺团体

内容

一、玛曲县文艺宣传工作队(简称文工队)
  1973年县上根据《全省民族工作座谈会议纪要》和《全省牧区工作会议纪要》精神,成立玛曲县文艺宣传工作队,包括第一批吸收的18名学员在内,全队共有19人,年经费2万元。1975年时职工发展到23名,其后县革命委员会不断增加文工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以逐年改造和扩建,达到相当的规模。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投资建成280平方米的排练室,并在1979年招收学员10名,到1981年县文工队经过调整,人员保持在13名左右。1986年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牧区的实际,决定将县文工队与县文化馆合并时,文工队职工曾一度达到28名,为建队以来的人数之最。合并后文工队改称为“玛曲县民族说唱队”,其原有人员归属县文化馆,进行统筹安排。
  县文工队自1973年成立以来,到1986年撤并的14年内,先后添置了乐器、服装、道具、舞台灯光设备,分批或团体输送学员到省、州文艺团体、艺术学校进行培训,并且组织有关专业人才,整理、加工、选编、移植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传统节目和现代节目,每年都深入牧区乡村,无偿为群众演出,有时根据县上的精神赴青海、四川省的邻近县进行文艺汇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同时,县文工队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自创自编舞蹈《我们是藏族新一代》、《弦子舞》、《草原春光》、《孔雀戏水》、《牧师》、《应征途中》等29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在省、州文艺汇演中,多次受到表彰。其中玛曲籍歌手勒格甲,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演唱的《阿香姥姥》获歌曲创作一等奖,独唱二等奖。县文工队除勒格甲外,还涌现出诸如音乐、舞蹈方面的宴龙,玛曲籍笛子演奏仙桃等演奏人员。
  二、玛曲县民族说唱队
  前身为玛曲县文艺宣传工作队,1986年文工队与县文化馆合并后称为“民族说唱队”,不久招收德白等玛曲籍4名学员入队,到1990年民族说唱队有队员17名,其中妇女6名,成为甘、青、川藏区首屈一指的县级民族说唱队。其中队员德白的民歌弹唱远播藏区,深受人们的欢迎。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