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
分类号: G24
页数: 2
页码: 754-755
摘要: 玛曲县的电影放映始于1955年,甘肃省牧区文化服务第一队成立后,派放映组前来玛曲,随各乡工作组一道深入各部落进行幻灯等放映,从而勾通了党和人民政府与牧民群众的联系,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群众文化 电影文化

内容

玛曲县的电影放映始于1955年,甘肃省牧区文化服务第一队成立后,派放映组前来玛曲,随各乡工作组一道深入各部落进行幻灯等放映,从而勾通了党和人民政府与牧民群众的联系,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贡献。60年代初,县上进一步加强电影放映工作,充实8名工作人员,以及配备必要驮运工具牦牛、帐房等,分赴8乡村队进行放映。1965年正式组建玛曲县电影一队、二队,使电影放映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开端。1970年在原前两个队的基础上,组建玛曲县电影三队、四队,同年在县上设电影管理站,一度达到玛曲牧区电影放映工作的高潮,到1971年全县有国办、乡办、队办、场矿办电影队22个,专业人员18名(不包括未脱产工作人员),全县电影覆盖率达60%。1973年玛曲县电影放映站成立,1980年经省、州、县三家总投资48万元,修建规模为1700平方米,980个座位的县影剧院,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玛曲县放映事业,活跃了县城的文化生活。1984年电影公司与影剧院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但经济实行单独核算,截至1990年底全县仅余曼日玛、欧拉、采日玛、阿万仓4个乡级国办电影放映队,放映公司也受现代信息媒介和娱乐工具,即电视、录相等的冲击,经营十分萧条。
  玛曲县的藏语翻译电影,从1969年甘南州电影公司译配组在玛曲县首次放映藏语配音片《天山的红花》后,深受群众喜爱,牧区乡下放映队,也多以放映藏语译配电影为主,截至1990年累计放映藏语影片1500场,观众22.5万人次。1960~1990年玛曲县电影放映情况统计表
  表15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