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G249.23
页数: 2
页码: 751-752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文化机构。
关键词: 文化机构 群众文化

内容

一、玛曲县文化馆
  玛曲县文化馆,成立于1964年6月240,当时馆内只有一架照相机。1966年正式开展业务活动,经费由县人民委员会代管,其性质属文化、艺术、图书、文物兼办的事业单位。1968年1月14日“造反派”非法夺权后,致使县文化馆一度停业,馆藏书籍损失严重。1969年工作开始恢复,并增调干部1名。1972年文化馆进行扩建,其址选在中共玛曲县委大院东北侧(今老龄委住址)。1980年县文教局调整、充实了图书、阅览、美术、摄影等室,加强了业务工作力量,使专职文化工作人员达到10人,业务上分设办公室、图书室、群艺组等,并开办文化馆宣传栏,定期定人进行宣传活动,使玛曲县各界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不时地出现在活动栏中,深受各界的欢迎。同时,文化馆还开展了著名的“文化大篷车”活动,受到国家文化部,省、州文化部门的表彰。1990年县文化馆投资43.6万元,建成面积为1239平方米的“玛曲县科普文化中心”太阳能采暖大楼,内设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摄影室、歌舞厅、排练厅、录相放映室等,截至当年底,县文化馆分设两个业务活动组,即民族说唱队和群艺组, 有流动文化宣传大篷车一辆,馆内有职工15名,隶属县文教局领导。
  二、玛曲县图书馆
  1962年正式设立,1964年县文化馆成立后,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76年图书馆藏书达到4000余册,至1980年达1.1万余册。图书馆分书库、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县城各部门、单位的青年、学生的读书需要,截至1990年,图书室经过重新清理登记,实有图书8900余册,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书籍,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展阅览、借阅工作,成为县城一处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设施。三、乡级文化站
  1962年1月1日碌曲、玛曲恢复建置后,县人民委员会在群强乡(今木西合乡)、藏科乡(今青海甘德县藏科乡)、齐哈玛乡、乔科乡专门配备一名文卫专干。不久,各乡(场)党委为了活跃牧区文化生活,普遍组织进行群众性的业余小型但却多样的文艺活动,包括组织演出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节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级文化事业的发展;1964年全县7乡2场正式设立各乡文化室,由县文卫科统一配发政治及其它各类书籍400余册,具体负责各自乡的文化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各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代替;“文化大革命”后,随着各乡宣传队的解散,乡级文化活动一度沉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县文化馆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重点进行乡级文化建设。1981年首先在尼玛公社建立第一个文化站,并解决开办经费1000元,购置图书和其它文体设施。1982年6月建立曼日玛公社文化站,7月建立阿万仓公社文化站。1983年建立欧拉公社文化站,其业务均由各乡派人开展管理,县文化馆则分批配备一些文化设施和文体用品,并每年为其订报刊若干份。1984年县文化馆为阿万仓和曼日玛乡选聘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各1名,业务上仍由县文化馆指导管理,包括承担工资和其它用费,行政上受地方政府的领导。1985年原县广播局将阿万仓乡和曼日玛乡建的电视接收设施交付乡文化站管理使用,扩大了文化站的服务项目,但在不久的几年后,由于经费和被聘人员的工资问题无处着落,到1990年6月以后,四个文化站名存实亡。
  四、玛曲县新华书店
  1962年设立,隶属甘肃省新华书店管理,事业编制,年发行各类书籍4751册。70年代中期,改为省属企业部门,人事调动由省、州新华书店统筹负责,但行政上受玛曲县文教局领导。1984年新华书店迁址新建,总共建有砖木结构16间,其中营业室面积为129.34平方米,其它为书库、办公室及职工宿舍,有工作人员6名,各项业务趋向正规。截至1990年,县新华书店在不断扩大民族图书发行的同时,注重社会科学、哲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医学、技术、课本、图片、少儿读物、音乐、体育等书籍,发行量逐年增加,受到省、州主管部门的表彰,是年底年销售各类书籍6.8万册,销售额为13.68万元,平均图书周转为2.9次。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机构

玛曲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玛曲县图书馆
相关机构
玛曲县新华书店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