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日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节日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1
页码: 735-735
摘要: 玛曲县的各寺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寺院的教仪,逐步形成各自的宗教节日,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法会和热烈的节庆活动。在节庆活动中,虽然内容和规模上各有差异,但都带有广泛的群众性。
关键词: 地方文化 节日文化

内容

玛曲县的各寺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寺院的教仪,逐步形成各自的宗教节日,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法会和热烈的节庆活动。在节庆活动中,虽然内容和规模上各有差异,但都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寺院集体颂经禳灾或驱邪,降吉求祥,或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日,或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日,寺院周围香烟缭绕,大小经堂佛灯闪烁,举行的法舞庄严肃穆,远道而来的信徒、商贾一时云集,形成别具特色的宗教节日文化。比如,各寺院每年举行的正月十五日祈愿法会,七月“桑扎”法会和“萨噶”法会,以及五供节、大施会供等节日上,一般都举行僧众大会,演奏各种乐器,进行法舞表演,从而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现象。
  特别能反映群众文化性质的是欧拉年图寺三年一次举行的祭“拉则”(山神)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寺院不仅举行盛大的颂经仪式,还组织部落群众进行赛马、射击、大象拔河等牧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因此吸引了附近众多部落的牧民、摊贩等前去观光和经商,使三年一次的祭祀活动,成为民间群众文化交流的典例。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