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19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4.2
页数: 8
页码: 714-721
摘要: 为了彻底解决玛曲县牧民子女的中学教育断层问题,中共玛曲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民族牧区的特点,于1980年3月19日设立玛曲县藏族中学,当时称为县民族中学,为全日制寄宿独立初中,实行以藏文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双语”教学。1987年河曲马场七年制学校也因师资、生源等问题停办初中。1989年全县藏族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从此,解决了全县牧民子女小学毕业后接受中学教育和进一步深造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教育 玛曲县

内容

玛曲县的中学教育,始于1968年9月玛曲县红卫小学(即城关小学)附设的初中班,1970年3月增设高中,毕业两届。1973年11月第一所普通类完全中学一一玛曲县中学正式成立,生源来自城关小学和各乡、场小学毕业的职工子女。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语言文字的区别,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牧民子女不上县中学,一般小学毕业后都回队参加劳动。1975年中共玛曲县委、县革命委员会,为了解决牧民子女的中学教育问题,首先在尼玛公社中心小学附设初中。1976年在“上中学不出乡”的口号下,在欧拉乡、阿万仓乡中心小学和河曲马场小学试办戴帽初中,即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二年),但因中学师资、设备和器材配套不上,再加生源少,阿万仓、欧拉初中毕业2期后,于1978年停办;尼玛初中毕业3期,于1979年停办。为了彻底解决玛曲县牧民子女的中学教育断层问题,中共玛曲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民族牧区的特点,于1980年3月19日设立玛曲县藏族中学,当时称为县民族中学,为全日制寄宿独立初中,实行以藏文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双语”教学。1987年河曲马场七年制学校也因师资、生源等问题停办初中。1989年全县藏族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从此,解决了全县牧民子女小学毕业后接受中学教育和进一步深造的问题。
  1990年全县有两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制都是“三•三”分段制,其中玛曲县中学为普通类,玛曲县藏族中学为以藏为主的民族类,共有中学生394名,高中118名,初中257名,含“3+1”职业班19名。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
  从1970年起至1990年,初高中毕业1988名。其中初中毕业1358名(以藏为主106名),高中毕业630名(加城关附设中学班毕业)。初中毕业生考入中专、技校的有209名(以藏为主73名),高中毕业生考入中专、专科和本科的32名。
  两所中学共占地254亩,校舍建筑面积4219平方米,生均110平方米。1990年国家下达教育事业费30万元,生均761元。玛曲县历届初中在校、招生、毕业、升入中专(含技校)人数统计表
  玛曲县历届高中在校、招生、毕业、升学人数统计表
  一、玛曲县中学
  玛曲县中学是玛曲地区中等教育的第一所全日制学校,施教对象为职工子弟,有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的学生。生源主要由城关小学输送。学校位于县城团结西路。占地89378平方米,合134亩,建筑面积2714平方米。
  (一)沿革
  1973年11月建校时有学生85名,其中高中42名,初中43名,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教学班。教职工有9人,学校校舍建筑面积480平方米,董志英任学校革委会主任。1974年学校平整了篮球场,购置了一些体育教学设备,开展篮球、乒乓球和单双杠等项目的体育活动o学生有108名,其中藏族13名,女生44名;初中65名(初一38名,初二27名),毕业27名;高中43名(高一21右,高二22名),毕业17名。教职工有14人。1975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并根据州县教育部门计划安排,开办学制为二年、按中专学历对待的第一届民族师范班,招收各乡牧民子弟中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29名入校学习。同时扩建校舍520平方米。
  197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全校设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3个班,高中2个班,民族师范1个班;在校学生209名,其中初中156名,高中71名,民族师范班29名;女生90名;少数民族学生66名;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行政8人。全校师生中有中共党员3人,共青团员47人,红卫兵111人。是年,高中毕业35名,初中毕业9名,全部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锻炼;民族师范班29名学生毕业后分赴各乡,大部分担任民办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77年学校招收第二届民族师范班学生19名,着重为牧区培养懂“双语”的教学人才。
  1978年底工宣队撤出学校,教学秩序逐渐走向正轨。1979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该校在全县率先制定《关于教职工事假、病假、旷工、超假的处理意见》(后被县文教局转发全县执行),从而收到明显效果。同时,组织广大师生,自己动手,修整400米的跑道1条和足球场、排球场各1个,解决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师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为此,1981年8月甘南州第二届足球运动会在玛曲县中学召开,以中学队员为主的玛曲县代表队获得冠军。1982年以中学为主体的玛曲县青少年足球队,代表甘南州参加全省青少年足球赛。1983年8月第三届全州足球运动会再次在玛曲县中学召开,玛曲县足球队又一次夺得桂冠。是年共有学生390名,其中初中284名,毕业66名,高中106名,毕业41名,教职工33人。1987年高中部学制改为3年,当年高中无毕业学生。是年有学生347名,其中初中245名,毕业57名;高中102名;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6人。
  1990年省、州投资40万元,开始修建1187平方米的太阳能教学楼。截至年底有学生225名,其中初中128名,高中97名;男生113名,女生112名;汉族143名,藏族57名,其它少数民族25名;有共青团员65名,少先队员30名;初中3个教学班,高中4个教学班,其中职业高中1个班。有教职工34人,专任教师33人,行政1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25人,中专和高中7人;中级职称7人,助理级12人,员级3人;教职工中汉族22人,藏族4人,回族8人;有中共党员8人,共青团员14人;女教师5人;学校藏书资料11900余册,价值1785元;有理化生物仪器室230平方米,有教学实验仪器358台(件),价值1.95万元及柜橱等设备;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单双杠、乒乓球、吊环、爬杆、两操一课等;开设的课程初中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和劳动技术等课;高中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体育和劳动技术等课。
  (二)毕业学生
  建校以来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774名,其中初中1169名,高中605名;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数有231名,其中大专院校录取的有41名,中专学校录取的有190名。毕业生中走向社会的有85%的人就业,除在县内党政、企事业单位工作外,一部分人在外地工作。
  (三)师资来源
  主要靠国家分配的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担任课程。所缺教师从县内小学教师中调整。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下发后,在原有教师和每年新分配的大学生基础上,一方面采取招聘办法弥补教师缺额,另一方面通过自学考试离职进修来加强师资力量。
  (四)课程设置与教材
  按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置课程。1979年前采用甘肃省编教材。1980一1983年采用全日制十年制全国统编教材。从1984年起采用全国统编初、高中课本。
  (五)学制
  1973〜1976年为四年制(初中2年、高中2年);1976〜1965年为五年制(初中3年、高中2年),1986年起改为六年制(初中3年、高中3年)。
  (六)经费
  教育经费为国家拨款。自1980年实行经费包干以后,由文教局根据每年师生人数确定工资和其它费用,一次划拨,学校自行建帐。根据全年所拨经费,由学校掌握通盘考虑,合理使用,年终向财政报帐审核,并接受县文教局和县审计部门的审核。
  (七)组织机构
  截至1990年县中学设有校委会、教导处、中共玛曲县中学支部、共青团玛曲县中学总支、教育工会和少年先锋大队等组织。
  二、玛曲县藏族中学
  玛曲县藏族中学是全日制民族类寄宿制完全中学,隶属玛曲县文化教育局领导。招生对象以全县牧民子女和藏族干部子女为主,其宗旨是逐步在玛曲藏族牧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给省、州民族大中专院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新生。据统计,从1984年首届初中毕业到1990年,初中共毕业106名,有60.4%的毕业生升入州内中专,19.8%的毕业生升入高中,升学率达80.2%。
  (一)沿革
  1980年3月1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玛曲县民族中学在县城创建,当时称玛曲县民族中学,系寄宿制独立初中,李彦章任校长,牛应禄任副校长,杨兆林任教导主任,教师4人,招收37名新生入学。修建校舍5栋36间,建筑面积654平方米。1981年招收新生11名,在校学生46名,设两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班是根据各乡寄宿制小学毕业升入县民族中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缺课的实际而特设的预备班,预备班为一年,翌年正常升级进入初一学习。是年,学校有教职工5人,扩建校舍4栋26间,500平方米。
  1982年招生10名,在校学生48名,设3个教学班(含一个预备班);有教职工13人;同时购买东风牌汽车1辆,修建车库和扩建职工宿舍6间125平方米。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来玛曲视察时,亲临藏中指导并捐赠人民币1万元作为“班禅基金”,极大地促进了县民族中学师生教学学习的积极性。1983年扩建校舍2栋14间,269平方米。教材以青海省编译的译本为主。学校招收9名新生入学,有教职工18人,学生54名,分4个教学班(含1个预备班)教学。1984年7月首届初中毕业学生16名;9月招收新生17名,全校共有75名学生,分3个年级4个教学班进行教学;10月份附设小学部,招收新生18名;是年,修建太阳能采暖办公室8间,154平方米,同时学校设立“班禅奖学金制度”,并相应地制定了实施办法。1985年有教职工21人,有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4个班,小学2个班。扩建校舍2栋,10间,192平方米。9月欧拉乡个体户道尔巴为学校捐资1000元人民币,木西合乡木拉村群盖活佛捐资500元一并存入“班禅奖学金”中。
  1986年学校更名为“玛曲县藏族中学”,时有7个教学班。其中初中4个班,小学3个班,在校学生147名,其中初中74名,小学73名;有教职工24人。是年初中毕业学生12名;同时修建理化实验室太阳能采暖房1栋和家属宿舍1栋10间,215平方米,构筑砖石围墙周长约800米。1987年7月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初中招生25名,小学38名,分8个教学班,初中和小学各4个班。在校初中生63名,小学生111名,共174名。构筑砖石围墙周长1500米。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四有”人才,对学生全面实施《五育学分制》,对教职工在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结合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定了《教师职务评审考核细则》。1988年7月初中毕业学生14名;9月招收新生77名,其中初中23名,小学54名,共有在校学生213名,其中初中70名,小学143名,分9个教学班教学。其中初中4个班,小学5个班;有教职工29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10月县人民政府聘任德高望重的该校教师次知木为学校名誉校长。同时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常规管理制度和各类量化表册,如:教职工业务档案,“五育学分制”学籍管理档案,质量分析表等,并实行纪律卫生评比流动红旗,为改进校风校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月,经州、县联合督导评估以总分68分的成绩达到合格。是年完成了首次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聘任中教一级职称的5人,二级职称的1人,三级职称的3人;小教二级职称的3人,聘任职务的共12人,占教师总数的57.1%O1989年7月初中毕业学生18名;9月学校升格办成完全中学,初中招收新生33名,高中招收新生11名,全校在籍学生126人,共有教职工28人;同月附设小学部与尼玛寄宿制小学合并为县藏族小学,迁往县藏族中学西侧新址。
  1990年夏,代表玛曲县中等学校赴甘南州参加文艺汇演,获得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编导奖。秋季参加了全州藏族中学生藏文作文竞赛,获得了高中组一、二、三等奖全部名次,初中组除获得一等奖外,同时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
  (二)民族师资队伍
  为了加强藏族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于1981年在文教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举办了关于《教育学》基础知识学习的第一期民族师资培训;1984年举办关于《藏数学、藏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第二期民族师资培训。特邀西北民族学院多识、马进吾教授和合作师专赛仓教授分别于1986年暑假和1988年暑假举办西北五省区藏语《语法》、《诗学》讲习班。1989年举办第三期民族师资培训,主要学习藏语语法、藏数学、汉语拼音等。
  1986年开始县藏中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师经常性的业余培训,由该校教师次知木担任藏语文辅导教师,柳海生、贡保南杰、卓玛才让先后担任藏数学辅导教师,每周星期二、五课外活动时间辅导,辅导内容主要是藏语文《正字法》、《语法》、《诗学》、《因明学》等;藏数学是初高中《代数》、《几何》等。
  (三)职业技术教育
  1988年开始开展“3+1”职业技术教育,进行畜牧兽医专业基础知识培训。1989年在高中增设藏汉翻译和文秘专业课程,教材自选自编。
  (四)组织机构
  1、党群组织:1984年成立工会组织,设主席1人,会计1人。1985年建立中共玛曲县藏中支部,支部委员3人,书记1人。1988年6月1日成立少先队大队,由副校长或团总支书记担任大队辅导员,同年,县藏中妇女小组成立,设组长1人。1989年成立共青团玛曲县藏中总支,下设6个团支部。团总支委员3人,书记1人。
  2、行政组织:校长1人,副校长1〜2人,下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各设主任1人。根据学科分设教研组,有文科教研组(含政史地),理科教研组(含音体)。另有图书、仪器、电教等都隶属教导处领导。总务处下设会计、保管和大灶管理员。
  (五)财产
  1990年包干教育经费14万元,独立建帐核算,文教局会计监督,生均经费1120元,勤工俭学收入5720元。
  学校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合120亩;校舍建筑面积2187平方米,有教室7座(346平方米),其中有会议室、教研室、办公室、图书室、仪器实验室、库房、水房、车库、大灶、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及燃料房;体育设施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联合器械、双杠、单杠等;图书室1间,藏书800余册;仪器实验3间(60平方米),有初中理化生物实验仪器一整套,实验桌、柜、架基本齐备;音乐器材有手风琴、脚踏琴各1架;电教设备有电视机、放像机各1台;课桌凳200套;东风牌汽车1辆,牧场1处有大小牲畜24头。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机构

玛曲县中学
相关机构
戴帽初中
相关机构
尼玛初中
相关机构
玛曲县藏族中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