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1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幼儿教育
分类号: G619.29
页数: 2
页码: 695-696
摘要: 从1982年3月建园初期为民办公助性质,幼儿活动费用及办公费用主要靠社会各单位捐款,保教人员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文教局和卫生局等分别承担。1988年转为公办后除1名保教人员和园医的工资由原单位承担外,其余均由地方财政包干,经费由文教局拨付。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玛曲县

内容

—、幼儿园
  1982年3月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幼儿园工作筹备领导小组”,中共玛曲县委副书记陈有信任组长、县妇联主任宏原、县文教局局长省维礼任副组长,派仲考为园长,具体负责幼儿园的筹备工作。3月15日,借县民政局6间房屋作园舍,从职工家属中择优选聘3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保育员,从卫生局抽调1名医生为园医,招收县城干部职工3〜6岁的幼儿60名,正式办起玛曲县第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幼儿园。幼儿园开办之初,以县宜各企事业单位所捐助的1.54万元(其中职工个人捐款296元)作为开办费。与此同时,县财政局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拨专项基建款3万元,建成园舍10间,同年5月底竣工搬入。1988年幼儿园正式改为公办后,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是年招收幼儿57名,教职工发展到10人,其中园长2人,教师5人,保健员3人,1989年有幼儿62名。1990年有幼儿65名,按年龄分大、中、小3个班。课程按《幼儿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设置,开设语言、计算、游戏、体育等课。据统计,从1983年至1990年向城关小学共输送新生252名。
  (一)管理
  1982年3月幼儿园建立时隶属县妇联直接管辖。1988年6月正式划归县文教局管理。内部严格实行《保教人员岗位责任制》、《园长职责》、《保教人员道德品质手册》、《幼儿工作条例》、《优秀保教人员评选条例》、《好孩子评选条件》等。同时在各班开办《红花园地》,鼓励幼儿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因此,1983年被甘肃省妇联树立为“先进集体”;1985年被甘南州妇联树立为 “先进集体”。(二)经费
  从1982年3月建园初期为民办公助性质,幼儿活动费用及办公费用主要靠社会各单位捐款,保教人员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文教局和卫生局等分别承担。1988年转为公办后除1名保教人员和园医的工资由原单位承担外,其余均由地方财政包干,经费由文教局拨付。
  (三)园舍及设备
  幼儿园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校舍238平方米。建园初期教学设备有滑梯1架、转椅1架、桌子10张、小凳子60条。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84年甘肃省幼托办拨款5000元购置部分教育设备和演出文艺节目用的服装。截至1990年有幼儿床30付、办公桌3张、幻灯机1架、脚踏琴3架、手风琴2架。
  (四)收费和饮食
  民办公助时,入园幼儿收费不分大、中、小班平均收费,数额为每人每月5元,主要解决早餐喝牛奶问题,不足开支由社会捐款中补助。转为公办后,停止社会捐款。大中班每人每月收费3元,伙食费4元(早餐);小班每人每月收费5.5元,伙食费3元。
  二、学前班
  1983年以后,玛曲县城关小学招收的一年级新生,一小部分是幼儿园输送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而大部分新生没有受过系统的幼儿学前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新生教育程度相差悬殊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使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同等学前教育,从而提高新生学习起点岀发,城关小学从1987年秋季开始,招收学龄前5周岁以上儿童入学前班学习。当年招收23名。选配两名教师带班任课。1988年全部升入一年级独立编班,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另一个新招一年级班。1988年招收46名,1989年招收49名,1990年招收50名,效果一直较好。
  学前班招收5岁半〜6岁半儿童。每人每学期交纳学费20元。
  学前班开设语文、算术、说话、音乐、游戏等课程。语文要求学会拼音和常见独体字。数学要求学会20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课本采用省编学前班教材,一学期进行两次考试,由学校教导处组织。
  作息时间:上午9点〜11点40分。下午2点30分〜4点50分。上、下学由家长护送孩子上学和回家。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