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红军途经齐哈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1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红军途经齐哈玛
分类号: D665
页数: 1
页码: 557
摘要: 1935年8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一支100余人的队伍,由四川省阿坝县格尔底寺院僧人罗车儿兄弟俩作向导,从阿坝翻山,沿吉柯河而下来到玛曲县齐哈玛乡的黄河边,为长征部队寻找渡口。
关键词: 民主党派 共产党

内容

1935年8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一支100余人的队伍,由四川省阿坝县格尔底寺院僧人罗车儿兄弟俩作向导,从阿坝翻山,沿吉柯河而下来到玛曲县齐哈玛乡的黄河边,为长征部队寻找渡口。
  红军队伍到达齐哈玛后,驻扎在齐哈玛寺院内。在寺院周围修挖掩护堑壕,在寺院内外的墙壁、门板上张贴和书写了许多标语,并将一块写有“红军不杀番民”的长方形木牌挂在寺院门口。接着,由罗车儿兄弟引导40余人的红军小部队,前往黄河岸边寻找渡河之处。在距齐哈玛寺院约8公里处,找到了一处原来的渡口,但因连日来秋雨绵绵,河水暴涨,加之河面太宽,不便架桥,又无船只,实难涉渡,只好返回寺院。当晚,红军用寺院煎茶的大锅,煮了很多青稞,到离开该寺院时尚未吃完。
  在其后的两天里,红军又几次派出40余人的小部队,由2名骑马的带领,到黄河岸边侦察、测量水势,从上自夏容河(黄河支流)口,下至加曲河(黄河支流)口六、七十里的黄河干流河岸线上,寻找渡河之处。但均因河宽水深,水流湍急,难以架桥和涉渡而未找到渡河之处。红军在齐哈玛寺院住宿3天后,又沿吉柯河而上,由原路返回阿坝。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