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币
分类号: F832.742
页数: 1
页码: 545
摘要: 清朝时期,玛曲境内流通的货币主要以银两、银钱为主,但也有少量的银元流通。流通的银两主要有元宝、锞子、碎银子等。元宝、锞子一般重50两和10两,碎银子无一定形状,重量不一,名称各一。流通的银钱有自顺治到宣统的200多年间铸造的10种钱,即: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均在玛曲流通过。
关键词: 地方金融 货币流通 古币

内容

清朝时期,玛曲境内流通的货币主要以银两、银钱为主,但也有少量的银元流通。流通的银两主要有元宝、锞子、碎银子等。元宝、锞子一般重50两和10两,碎银子无一定形状,重量不一,名称各一。流通的银钱有自顺治到宣统的200多年间铸造的10种钱,即: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均在玛曲流通过。
  民国时期,玛曲使用的货币仍以银两、银元为主,一般从夏河、旧城(今临潭)及内地流入境内。银元一般分两种,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同时流通的还有民国版帆船图案和墨西哥图案的鹰洋。“大头”、“小头”在境内流通量大,其余的流通量小。1958年2月15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指示,在境内禁止流通。
  铜铸的货币在境内流通过铜钱和铜元,铜钱使用较早,至民国三年(1914年)左右淘汰,铜元始于晚清至民国前期流行,有一文至二百文8种。玛曲境内使用较多的是十文、一百文、二百文铜元。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左右淘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