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7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基础设施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486-487
摘要: 1956年1月刚设立县粮食供应站时,只有几间办公室和宿舍,供应站的院墙是就地取材,用草皮垒砌而成。所有调运来的粮食,都在露天存放,使粮食储存与保管工作,面临严峻的困难。
关键词: 粮食管理 基础设施

内容

1956年1月刚设立县粮食供应站时,只有几间办公室和宿舍,供应站的院墙是就地取材,用草皮垒砌而成。所有调运来的粮食,都在露天存放,使粮食储存与保管工作,面临严峻的困难。1958年县粮食供应站建成第一栋土木结构仓容量为100万公斤的粮仓止,才改变了粮食露天存放的局面。1962年1月县粮食科设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粮食工作的领导,1965年12月阿万仓、曼日玛公社粮食供应站设立后,于翌年在阿万仓公社建成仓容量为50万公斤的土木结构粮库以及办公室、职工宿舍、围墙、大门等基础设施。曼日玛公社供应站,暂借曼日玛参智合寺院为站址,进行正常的粮食供应工作。为了适应粮食工作发展的需要,县上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于1967年、1969年在县粮食供应站建成2栋仓容量各为50万公斤的土木结构简易式粮仓;1971年曼日玛粮食供应站迁址到公社所在地,一次性设计修建仓容量为50万公斤的粮库1栋,及办公宿舍等基本设施,1972年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1978年在阿万仓公社粮食供应站建成仓容量为50万公斤的粮仓,从而,极大地缓解了粮食储存的矛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年设立欧拉公社粮站,并建成砖木结构仓容量50万公斤的粮仓1栋及其它一应设施。1985年设立木西合、齐哈玛两个乡粮食供应站,分别修建办公设施和仓容量为50万公斤的砖木结构粮仓各1栋。1986年设立采日玛乡粮食供应站,并修建1栋仓容量为50万公斤的砖木结构粮仓和相应设施。1988年为了城镇居民和牧民的粮食供应分开,在县城东部建成尼玛乡粮食供应站,站内建有仓容量为100万公斤的砖木结构简易式粮仓1栋和相应设施。同时在该院内建成4栋县粮食局家属院,解决了全县粮食职工的住房困难。1990年在欧拉秀玛乡建成最后一个乡粮食工作机构——欧拉秀玛乡粮食供应点,并将原大鹿场库房维修后利用,仓容量为25万公斤,同时修建办公室、职工宿舍和围墙等相应设施,值此,基本设施建设完全适应全县粮食工作的发展需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截至同年底,全县已有粮仓12栋,总仓容量为675万公斤。做到了乡乡有粮站,站站有粮仓、办公室、门市部及职工宿舍。县粮食局购有运输汽车、办公用小车、客货两用车各1辆等。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