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信通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信通讯
分类号: F632.3
页数: 4
页码: 456-459
摘要: 1953年11月由夏河邮电局至玛曲开设无线电路1条,担负着玛曲报、话传递任务。1958年为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支援钢铁冶炼、人民公社化,先后增开了兰州至玛曲无线电路1条,玛曲至阿万仓、欧拉、河曲种畜场、乔科(曼日玛)、齐哈玛5条无线报话电路。
关键词: 邮电业 电信通讯

内容

1953年11月由夏河邮电局至玛曲开设无线电路1条,担负着玛曲报、话传递任务。
  1958年为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支援钢铁冶炼、人民公社化,先后增开了兰州至玛曲无线电路1条,玛曲至阿万仓、欧拉、河曲种畜场、乔科(曼日玛)、齐哈玛5条无线报话电路。1964年为配合“社教”运动的开展先后又增开玛曲至群强(木西合)、采日玛2条无线报话电路。其方式是报、话兼顾,以报为主,定时定点开放。
  二、有线电报
  1956年10月,合作至玛曲有线电路开通,随之,无线电报改为有线幻线电报使用人工报机,经合作通往全国各地。1964年至1966年先后架通县城至各乡的农话线路,县内通各邮电所的电报改无线为有线话传电报。
  三、载波电报
  “七五”期间,玛曲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长途电信传输手段由单一的架空明线,向各种传输手段转变,通信交换技术以过去的人工为主向自动为主转变。1988年安装了合作至玛曲BZP01型单四路播报机,使用日本RS-12型电子电传和程控光电发报机头,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即省会兰州256自动转报网,至此实现了电报传输自动化,大大缩短了传递时限,年发电报10297份。
  1990年底,县局有长途双工报路1条,无线报路1条(玛曲对开合作,兰州小八一(C)型无线电台)。县内话传电路8条,即玛曲对欧拉、阿万仓、木西合、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桥头水文站、气象站。第二节电话
  一、长途电话
  1956年10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架设4.0毫米铁线一对,全长238.26杆公里,全县有史以来首次长途有线电话开通,加快了玛曲县信息的传递速度,服务面向广泛。1965年对该条长途线路进行大修改造,线路不再经郎木寺绕道,从尕海沿经东玛公路架至玛曲。1975年11月,线路再次大修时,线条由原来的4.0毫米铁线,1990年更换成3.0毫米铜线,全长171.82杆公里。线条铁换铜以后,大大提高了音质音量和线路传输质量,为开放载波电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载波电话
  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即在一对通信线路上开通较多的电话,实现多路通信的目的。玛曲县邮电局于1972年7月首次安装开通至合作B845C型单路载波机和合作直达长途电话电路2条。1973年〜1974年县城至阿万仓、兰后军马场、曼日玛先后安装开通B845A、BC型,GD-1型单路载波电话电路3条,后因高原雷电及线路质量等原因,被拆除停用。
  1983年10月玛曲县邮电局机务站成立,同年增装合作至玛曲ZMX201型高3路载波机一端(后被省局调配其他局)。1985年又增装玛曲至碌曲之间 ZM201型低3路载波机一端。1990年合作至玛曲增装ZZD305-I型12路载波机一端。同时从1983年起先后配置2部DZ603-24/30D型硅整流器,DP013—24/100D直流配电屏,DP113—380/50D交流配电屏,ZS609—1型引入试验架,交直流配电柜,两组固定型防酸密闭式铅蓄电池(400A、200A),两台柴油发电机(24千瓦、12千瓦)等附属设备。到1990年底,县局共有出局长途电路15条。其中,远端DDD(可直拔全国各地电话)3条,通合作人工电路3条,通夏河人工电路1条,公安租用专线1条,业务联络线1条。
  三、市内电话
  1956年6月县邮电局首次安装2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在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立杆架线,开通市话,初装用户电话13户。从1964年起,容量陆续增加到50门、70门、120截至1990年底,市内电话已发展到200门,实占155门。电缆从无到有已发展到4波长公里,明线12杆公里,用户话机152部,比1956年增长11.7倍。
  四、农村电话
  1964年以前,县内通话全部采用无线通话方式1964年,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对邮电需求的迫切性越来越强,因之,在“社教团”的大力支持下,同年架设开通县城至阿万仓、欧拉乡邮电所农话电路。1965年架设开通至曼日玛、河曲马场、采日玛、齐哈玛、群强(木西合)乡邮电所之间的农话电路。1966年架设开通尼玛乡电话和玛曲渔场电话。与此同时各所相应建立了集镇电话网络。至此,以县城为中心的玛曲农村电话通话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沟通城乡,汇接全国各地。
  1973年在工业大力支援农牧业,乡乡、队队通电话的号召中,尼玛(哇尔玛、秀玛、贡玛、萨合)队队通了电话(产权属用户);同年欧拉至西柯河羊场线路架通,全长70.50杆公里,10月开通使用(产权专用户)。1974年10月玛曲至河曲军马场线路架设开通使用,全长45.50杆公里(产权属用户)。1978年玛曲至哇尔玛电站用户电话线路架通使用。但其后,河曲军马场、西柯河羊场都因建置撤销而线路被先后拆除。尼玛乡村电话因无维护经费和专人维护,杆路逐年损坏严重,无形消失,停止通话。哇尔玛电站电话也因经费开支困难而被拆除杆路停止通话。
  1985年以后全县逐步实现杆路水泥电杆和油杆化,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话电路的正常营运,到1990年,全县共有农村电话中继线路22.97万杆公里,26.15万对公里,用户线路0.59万杆公里,2.60万对公里,地下电缆0.2皮长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40门,实占容量52门,用户话机41部。
  部分年份玛曲县电话通话情况表
  表93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