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邮路
分类号: F632.3
页数: 3
页码: 451-453
摘要: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交接边缘,自古信息闭塞,地旷人稀,广大的藏族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据有关史料记载,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忽必烈在创立总制院后,为了治理全国佛教僧徒及藏族境内的一切军、民、僧、俗事务,在整个藏族地区,仿照内地驿站制度,设立70所大驿站,朵思麻设7站,玛曲境内设有“术赤"站,具体负责朝廷与地方的信息、命令等的传递。在此之后,再没有明确地设制驿站驿路。
关键词: 邮电业 邮政 邮路

内容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交接边缘,自古信息闭塞,地旷人稀,广大的藏族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据有关史料记载,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忽必烈在创立总制院后,为了治理全国佛教僧徒及藏族境内的一切军、民、僧、俗事务,在整个藏族地区,仿照内地驿站制度,设立70所大驿站,朵思麻设7站,玛曲境内设有“术赤"站,具体负责朝廷与地方的信息、命令等的传递。在此之后,再没有明确地设制驿站驿路。一直到1777年夏河拉卜楞寺院在河曲组成第一个流官制欧拉部落开始,玛曲境内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信息传递制度,即在“郭哇”(头人)、“土官”下面,设有“尕果尔帐圈”和“河拉帐圈”,除负责郭哇、土官的生活起居、安全外,专门设有传达送信的“干吉合”人员,负责传递信息工作。部落里一旦有事,郭哇、土官即派出人员飞马向所属部落传递或者其他地方传递信息、命令,以便迅速地召集所属各部落头人和部落民兵商议应付之策。曼日玛土官有“干吉合”3户,欧拉郭哇有4户,卓格尼玛郭哇有6户,一般由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三年一换。但平民百姓的书信则靠商贾、路人或外出亲朋好友捎转或传带口信,紧急之事往往耽误在往返途中,有时则“泥牛如海”杳无消息,常有 “家书抵万金”之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牧区的建设事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人民邮电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长途邮路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次年1月开辟了夏河邮电局至玛曲双人双马半月1班的邮路,即夏河至郎木寺马班邮路延伸。邮路全长267公里。1955年撤改为碌曲至郎木寺101公里、郎木寺至玛曲69公里的畜力班邮路,班期不定。1957年开辟合作经碌曲至玛曲委办汽车邮路(原夏河至碌曲邮路延长),邮路全长246公里,班期不定。1958年又改为自办邮路。1964年再次改为委办汽车邮路,由甘南州运输公司代运;每周一、周四运邮。1971年9月1日开辟兰州至迭部自办汽车邮路,全长645公里,逐日运邮。在甘南境内,此条邮路经完尕滩、合作、博拉、阿木去乎、碌曲、尕海、贡巴、郎木寺、玛曲等局所到达迭部,一直运邮至今。
  二、县内邮路
  1956年3月玛曲县邮电局成立后至1959年,由于地旷人稀,交通闭塞,以及受川西若尔盖和黄河首湾部地区武装叛乱的影响,通信事业没有保障,投往各邮电所的邮件,只能依靠驻地武工队和工作组来回捎带、或由投递人员随从他们来回运邮。1960年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首次在县内开辟6条乡村邮路。即:
  县城至欧拉15日班全程108公里
  县城至阿万仓15日班全程102公里
  阿万仓至群强15日班全程146公里
  县城至曼日玛15日班全程124公里
  曼日玛至采日玛15日班全程49公里
  采日玛至齐哈玛15日班全程46公里
  同时吸收玛曲当地藏族牧民向前布、达木行、贡考、次治木为首批乡邮人员,担负着全县邮件运递任务,交通工具为马。1971年起,原县城至欧拉、阿万仓、曼日玛的马班邮路,先后改为摩托运邮。邮运频次也相应增加,邮运队伍不断壮大。
  1973年开辟县城至兰州军区后勤部军牧场邮路,周两班,全程114公里。1979年该场撤销与河曲马场合并(场址设在原河曲马场),随之邮路也相应撤销。1974年开辟欧拉至西柯河(今欧拉秀玛乡)邮路,周一班,全程162公里。
  “五五”期间,全县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快迅发展,玛一一阿公路、玛一欧公路、玛——曼公路先后通车,为玛曲县邮电事业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到1990年12月,全县8个乡和3个场(河曲马场、大水军牧场、渔场)全部通邮,通邮面积达到乡级的100%。邮运投递路线总长419公里。其中:汽车邮路59公里(后因车辆损坏,改为摩托班),摩托邮路116公里,马班邮路233公里, 自行车邮路11公里。
  三、行政村邮路
  受当地牧民群众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无固定居住点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乡一村级邮路线尚无开设。1990年邮政网络运邮情况一览表
  表91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