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邮电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42
颗粒名称: 第十一卷 邮电志
分类号: F632.3
页数: 13
页码: 447-459
摘要: 1953年12月设立,称玛曲邮电营业处,归夏河县邮电局领导。1956年3月2日正式设立玛曲县邮电局,下设电台、营业两个股室,行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邮电局统一领导。
关键词: 邮电业 通信建设

内容

1953年12月设立,称玛曲邮电营业处,归夏河县邮电局领导。1956年3月2日正式设立玛曲县邮电局,下设电台、营业两个股室,行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邮电局统一领导。1957年下半年县邮电局随县人民委员会由“旧址”搬迁到新址办公营业。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两县合并后,玛曲县邮电局降级为洮江县玛曲邮电支局。1962年1月1日,撤销洗江县,恢复碌、玛建制时恢复玛曲县邮电局,行政隶属甘南州邮电局。1969年12月邮电局一分为二,分为县邮政局和县电信局。邮政局下设财务室、业务室、机要室、封发投递室、乡邮组5个股室;县电信局设综合办公室、报务班、话务班、机线班和营业组5个股室。同时,县邮政局由县革命委员会工交部门领导,负责开展全县的邮政业务。县电信局实行县武装部和县革命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但以武装部为主。1973年11月县邮政局、县电信局重新合并,称玛曲县邮电局,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室、报务班、话务班、机线班、乡邮班、邮电营业班、邮政班等8个股室。1983年10月,新增机务站,截至1990年底,县邮电局下设政工劳资、财务、统计、业务检査、农话管理6个办公室,以及营业、封发投递、话务、报务、乡邮、机线、综合机务7个班组。
  第二节分支机构
  1956年3月玛曲县邮电局成立之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发展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由甘肃省邮电管理局批准于1958年9月设立阿万仓、欧拉两乡邮电所。1960年10月增设曼日玛、木西合、齐哈玛3个公社邮电所。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及三年国民经济调整,1964年11月增设采日玛乡邮电所。截至1990年年底全县共有邮电所6处。由于受当地条件限制,邮电业务很不发达,各邮电所自从成立至今每所都由1人承担邮电往来业务。主要办理邮政业务(函件、包件、汇兑)和电信业务(电报、电话)及报刊发行、集邮等业务。
  第三节职工队伍
  1953年至1955年设立玛曲邮电营业处期间,共有邮电职工6人。1956年3月2日,玛曲县邮电局建立后,人员增至到9人。其后随着邮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增加,到1990年全局共有职工54人,其中藏族职工12人,回族职工5人,东乡族职工1人,汉族职工36人。文化知识、业务技术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职工队伍中文化程度:中专4人,高中19人,初中21人,高小4人,初识字的6人。助理工程师4人,助理经济师4人,机要业务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经济员1人。第二章邮政
  第一节邮路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交接边缘,自古信息闭塞,地旷人稀,广大的藏族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据有关史料记载,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忽必烈在创立总制院后,为了治理全国佛教僧徒及藏族境内的一切军、民、僧、俗事务,在整个藏族地区,仿照内地驿站制度,设立70所大驿站,朵思麻设7站,玛曲境内设有“术赤"站,具体负责朝廷与地方的信息、命令等的传递。在此之后,再没有明确地设制驿站驿路。一直到1777年夏河拉卜楞寺院在河曲组成第一个流官制欧拉部落开始,玛曲境内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信息传递制度,即在“郭哇”(头人)、“土官”下面,设有“尕果尔帐圈”和“河拉帐圈”,除负责郭哇、土官的生活起居、安全外,专门设有传达送信的“干吉合”人员,负责传递信息工作。部落里一旦有事,郭哇、土官即派出人员飞马向所属部落传递或者其他地方传递信息、命令,以便迅速地召集所属各部落头人和部落民兵商议应付之策。曼日玛土官有“干吉合”3户,欧拉郭哇有4户,卓格尼玛郭哇有6户,一般由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三年一换。但平民百姓的书信则靠商贾、路人或外出亲朋好友捎转或传带口信,紧急之事往往耽误在往返途中,有时则“泥牛如海”杳无消息,常有 “家书抵万金”之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牧区的建设事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人民邮电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长途邮路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次年1月开辟了夏河邮电局至玛曲双人双马半月1班的邮路,即夏河至郎木寺马班邮路延伸。邮路全长267公里。1955年撤改为碌曲至郎木寺101公里、郎木寺至玛曲69公里的畜力班邮路,班期不定。1957年开辟合作经碌曲至玛曲委办汽车邮路(原夏河至碌曲邮路延长),邮路全长246公里,班期不定。1958年又改为自办邮路。1964年再次改为委办汽车邮路,由甘南州运输公司代运;每周一、周四运邮。1971年9月1日开辟兰州至迭部自办汽车邮路,全长645公里,逐日运邮。在甘南境内,此条邮路经完尕滩、合作、博拉、阿木去乎、碌曲、尕海、贡巴、郎木寺、玛曲等局所到达迭部,一直运邮至今。
  二、县内邮路
  1956年3月玛曲县邮电局成立后至1959年,由于地旷人稀,交通闭塞,以及受川西若尔盖和黄河首湾部地区武装叛乱的影响,通信事业没有保障,投往各邮电所的邮件,只能依靠驻地武工队和工作组来回捎带、或由投递人员随从他们来回运邮。1960年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首次在县内开辟6条乡村邮路。即:
  县城至欧拉15日班全程108公里
  县城至阿万仓15日班全程102公里
  阿万仓至群强15日班全程146公里
  县城至曼日玛15日班全程124公里
  曼日玛至采日玛15日班全程49公里
  采日玛至齐哈玛15日班全程46公里
  同时吸收玛曲当地藏族牧民向前布、达木行、贡考、次治木为首批乡邮人员,担负着全县邮件运递任务,交通工具为马。1971年起,原县城至欧拉、阿万仓、曼日玛的马班邮路,先后改为摩托运邮。邮运频次也相应增加,邮运队伍不断壮大。
  1973年开辟县城至兰州军区后勤部军牧场邮路,周两班,全程114公里。1979年该场撤销与河曲马场合并(场址设在原河曲马场),随之邮路也相应撤销。1974年开辟欧拉至西柯河(今欧拉秀玛乡)邮路,周一班,全程162公里。
  “五五”期间,全县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快迅发展,玛一一阿公路、玛一欧公路、玛——曼公路先后通车,为玛曲县邮电事业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到1990年12月,全县8个乡和3个场(河曲马场、大水军牧场、渔场)全部通邮,通邮面积达到乡级的100%。邮运投递路线总长419公里。其中:汽车邮路59公里(后因车辆损坏,改为摩托班),摩托邮路116公里,马班邮路233公里, 自行车邮路11公里。
  三、行政村邮路
  受当地牧民群众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无固定居住点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乡一村级邮路线尚无开设。1990年邮政网络运邮情况一览表
  表91
  第二节县城投递
  1953年12月,玛曲邮电营业处设立至1961年底,期间由于玛曲县行政及各部门的体制机构尚未健全,人员少,邮电业务量很不发达,每天由邮政工作人员步行兼送一次,投递里程0.5〜1公里,投递户在8〜15户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邮政部门的业务量不断得到扩大,到1990年底,有自行车投递路线2条,分东、西投递段道,投递里程15.25公里,投递点、户发展到319户。比1961年分别增长12.25倍和21.27倍。
  第三节邮政交换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玛曲县邮政通信因受条件限制非常落后。但随着县境长途邮路、县内邮路的相继开通,投递频次的增加和正常班的固定,设备、人员得到了充分保障,使邮政交换量迅速增长。由于电信通信传输手段不断得到提高和利用,使实物通信传递逐渐向信息传递发展,致使邮政通信从1976年起出现了逐年下降和徘徊不前的趋势。此种局面,到80年代末期才有所改变,邮政交换量不断回升。
  全县几个年份邮政交换量比较表
  表92
  第四节机要
  机要通信是专门负责传递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密文件的机要工作部门。它对所传递的机要文件负有绝对保密、安全的责任。1958年6月玛曲县邮电局内部正式设立机要通信室,孟召奎任机要通信业务员,开始进行机要文件的投递工作。机要文件在内部处理严格实行号码登记,交接收单位部门、机要人员盖章签字等手续,对保证和提高机要通信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使党和国家的机密、秘密、绝密文件安全迅速,准确的传递。同时实行计费收寄,一直沿用至1990年。
  第五节设备
  一、汽车
  1974年购县革命委员会旧嘎斯69小汽车1辆,因使用年限过久,不能正常运邮,于1976年上半年报废。同年末,甘肃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从临洮县邮电局调配加长北京吉普小车1辆,1978年上缴。1985年省邮电局配2吨以下邮运汽车1辆,1987年损坏停用。1988年又配北京吉普小车1辆使用至今。
  二、摩托车
  1971年9月甘肃省邮电管理局配给邮运“幸福250”两轮摩托车1辆。
  1979年省邮电局配给邮运“幸福250”摩托车2辆。
  1987年省邮电局配给邮运“幸福250”摩托车1辆。
  1990年省邮电局配给邮运“黄河250”摩托车1辆,截至同年底县内有邮运“摩托车4辆,使用4辆”。
  三、自行车
  从1962年到1990年,自行车配备不断损坏更新,到1990年底有邮政通信生产专用自行车7辆。
  四、役畜
  邮运乘马4匹。
  五、主要专用工具
  1、邮袋:封装邮件的专用布袋。各类邮件经处理后装入邮袋内,交下一工序或邮件运输单位运往其他局、所。截至1990年玛曲县邮电局有县内专用邮袋99条。
  2、邮戳:邮政日戳是表示邮局处理邮政业务的主要戳记之一,主要用于盖销邮票,盖于邮件骑缝处,盖在用户的各种收据上,内部业务处理的各种业务单式上。截至1990年县全局使用的邮政日戳共12枚。
  3、夹钳:是用于夹靠加封在邮袋上铅志的一种工具。自邮电局(所)设立以来,先后配发,到目前使用的共8把。第三章电信通讯
  第一节电报
  一、无线电报电话
  1953年11月由夏河邮电局至玛曲开设无线电路1条,担负着玛曲报、话传递任务。
  1958年为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支援钢铁冶炼、人民公社化,先后增开了兰州至玛曲无线电路1条,玛曲至阿万仓、欧拉、河曲种畜场、乔科(曼日玛)、齐哈玛5条无线报话电路。1964年为配合“社教”运动的开展先后又增开玛曲至群强(木西合)、采日玛2条无线报话电路。其方式是报、话兼顾,以报为主,定时定点开放。
  二、有线电报
  1956年10月,合作至玛曲有线电路开通,随之,无线电报改为有线幻线电报使用人工报机,经合作通往全国各地。1964年至1966年先后架通县城至各乡的农话线路,县内通各邮电所的电报改无线为有线话传电报。
  三、载波电报
  “七五”期间,玛曲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长途电信传输手段由单一的架空明线,向各种传输手段转变,通信交换技术以过去的人工为主向自动为主转变。1988年安装了合作至玛曲BZP01型单四路播报机,使用日本RS-12型电子电传和程控光电发报机头,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即省会兰州256自动转报网,至此实现了电报传输自动化,大大缩短了传递时限,年发电报10297份。
  1990年底,县局有长途双工报路1条,无线报路1条(玛曲对开合作,兰州小八一(C)型无线电台)。县内话传电路8条,即玛曲对欧拉、阿万仓、木西合、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桥头水文站、气象站。第二节电话
  一、长途电话
  1956年10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架设4.0毫米铁线一对,全长238.26杆公里,全县有史以来首次长途有线电话开通,加快了玛曲县信息的传递速度,服务面向广泛。1965年对该条长途线路进行大修改造,线路不再经郎木寺绕道,从尕海沿经东玛公路架至玛曲。1975年11月,线路再次大修时,线条由原来的4.0毫米铁线,1990年更换成3.0毫米铜线,全长171.82杆公里。线条铁换铜以后,大大提高了音质音量和线路传输质量,为开放载波电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载波电话
  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即在一对通信线路上开通较多的电话,实现多路通信的目的。玛曲县邮电局于1972年7月首次安装开通至合作B845C型单路载波机和合作直达长途电话电路2条。1973年〜1974年县城至阿万仓、兰后军马场、曼日玛先后安装开通B845A、BC型,GD-1型单路载波电话电路3条,后因高原雷电及线路质量等原因,被拆除停用。
  1983年10月玛曲县邮电局机务站成立,同年增装合作至玛曲ZMX201型高3路载波机一端(后被省局调配其他局)。1985年又增装玛曲至碌曲之间 ZM201型低3路载波机一端。1990年合作至玛曲增装ZZD305-I型12路载波机一端。同时从1983年起先后配置2部DZ603-24/30D型硅整流器,DP013—24/100D直流配电屏,DP113—380/50D交流配电屏,ZS609—1型引入试验架,交直流配电柜,两组固定型防酸密闭式铅蓄电池(400A、200A),两台柴油发电机(24千瓦、12千瓦)等附属设备。到1990年底,县局共有出局长途电路15条。其中,远端DDD(可直拔全国各地电话)3条,通合作人工电路3条,通夏河人工电路1条,公安租用专线1条,业务联络线1条。
  三、市内电话
  1956年6月县邮电局首次安装2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在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立杆架线,开通市话,初装用户电话13户。从1964年起,容量陆续增加到50门、70门、120截至1990年底,市内电话已发展到200门,实占155门。电缆从无到有已发展到4波长公里,明线12杆公里,用户话机152部,比1956年增长11.7倍。
  四、农村电话
  1964年以前,县内通话全部采用无线通话方式1964年,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对邮电需求的迫切性越来越强,因之,在“社教团”的大力支持下,同年架设开通县城至阿万仓、欧拉乡邮电所农话电路。1965年架设开通至曼日玛、河曲马场、采日玛、齐哈玛、群强(木西合)乡邮电所之间的农话电路。1966年架设开通尼玛乡电话和玛曲渔场电话。与此同时各所相应建立了集镇电话网络。至此,以县城为中心的玛曲农村电话通话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沟通城乡,汇接全国各地。
  1973年在工业大力支援农牧业,乡乡、队队通电话的号召中,尼玛(哇尔玛、秀玛、贡玛、萨合)队队通了电话(产权属用户);同年欧拉至西柯河羊场线路架通,全长70.50杆公里,10月开通使用(产权专用户)。1974年10月玛曲至河曲军马场线路架设开通使用,全长45.50杆公里(产权属用户)。1978年玛曲至哇尔玛电站用户电话线路架通使用。但其后,河曲军马场、西柯河羊场都因建置撤销而线路被先后拆除。尼玛乡村电话因无维护经费和专人维护,杆路逐年损坏严重,无形消失,停止通话。哇尔玛电站电话也因经费开支困难而被拆除杆路停止通话。
  1985年以后全县逐步实现杆路水泥电杆和油杆化,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话电路的正常营运,到1990年,全县共有农村电话中继线路22.97万杆公里,26.15万对公里,用户线路0.59万杆公里,2.60万对公里,地下电缆0.2皮长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40门,实占容量52门,用户话机41部。
  部分年份玛曲县电话通话情况表
  表93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