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桥梁 渡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3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桥梁 渡口
分类号: U445.47
页数: 6
页码: 436-441
摘要: 黄河首曲草原,昔日有渡无桥,广大牧民群众和往来行旅、商贾靠马拉船或抱着羊皮袋,牵着马尾巴过河。玛曲建政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玛曲公路交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建设

内容

黄河首曲草原,昔日有渡无桥,广大牧民群众和往来行旅、商贾靠马拉船或抱着羊皮袋,牵着马尾巴过河。玛曲建政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玛曲公路交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1990年全县共计修建桥梁11座,全长575米,涵洞137道,全长959米;特别是飞架在黄河上的玛曲大桥和齐哈玛黄河吊桥,使黄河天堑从此变成通衢大道。
  一、玛曲黄河木舟浮桥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甘、川、青三省边界,剿灭国民党残部马良股匪时。曾在玛曲渡口搭设军用木舟浮桥1座,全长200米,马良被歼灭后,遂被拆除。
  二、玛曲黄河大桥
  玛曲黄河大桥位于县城南4公里处黄河环北西流段,海拔3472米,是全省公路桥梁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74年6月〜1975年3月,由甘肃省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测设队(该队后改为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76年4月16日甘肃省公路局工程处(后改为公路局)第二工程队正式开工修建,历时3年零4个月,于1979年8月15日竣工通车。桥型结构上部构造为3孔净跨70米,全长280米钢筋混凝土等截面悬线箱型肋拱桥,桥面净宽7.5米;下部结构为沉井基础,深17米(分3节,底节为钢筋混凝土,2至3节为混凝土),组合式桥台;建筑总高度31.88米。抗震烈度为8度。设计荷载为汽一15,挂一80,桥两段引线长5928米,路基宽8.5米,天然砂砾路面,永久性涵洞七道。道班房273平方米。全部工程投入劳动力24.193万工日。共用钢材130吨,水泥2938.5吨,木材114.71立方米;支出工程投资达522.36万元(其中引线工程支出57.79万元,建桥支出464.57万元),比预算总投资多支出29.09万元。
  大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省、州、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及藏族人民的支援;建桥职工在气候变化无常、施工工艺复杂、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施工方法。大桥下部4个桥墩台,两岸的1和2号桥台沉井基础,采用草袋围堰,换土筑岛,分三节就地浇注,以排水方式人工开挖下沉。河中的2和3号桥墩沉井基础,经过科学试验,成功地采用了铁丝木笼围堰冰上拼装爆破下沉就位的施工方案,变水上为冰上,冬闲为冬忙。沉井均以不排水方式下沉。出土工具以吸砂筒为主,抓泥斗为辅,这一施工工艺得到国家交通部、中共甘肃省委和省交通局的嘉奖。大桥上部工程采用缆索无支架吊装。首次大跨径箱型肋拱无支架吊装施工在甘肃获得第一次成功。对每段60多吨重的箱肋起吊,纵横移及就位都缺乏经验。建桥职工认真学习福建、四川宜宾等地的经验,战胜恶劣气候的影响,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18段拱肋的吊装任务。1979年8月13日至14日,经由甘肃省交通局副局长陈玉山为主任、中共甘南州委书记郭发荣、州革委会副主任王应国、中共玛曲县委副书记丁炳林、县革委会副主任杨发荣、省交通厅公路局副书记郭新民、中共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书记肖子善为副主任、甘南公路总段段长杨增云及省、州、县各有关单位22人为委员的“玛曲黄河大桥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评定,认为:“大桥造型美观,除基础有因强迫下沉出现炸裂和超过允许范围的偏移外(已及时采取技术措施进行了补救),下部构造均被评为合格,其余工程质量良好,验收合格同意交付使用”,决定于同年9月1日移交甘南公路总段玛曲公路段管理养护。
  三、齐哈玛黄河吊桥
  齐哈玛黄河钢索吊桥,位于玛曲县最南部齐哈玛乡上游5公里处,海拔3600米。齐哈玛乡处于黄河首曲东南流段之南地区,双重河道严重阻碍了齐哈玛乡和省、州、县的联系及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82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帮助解决玛曲县齐哈玛公社当前困难的几个问题》通知精神,省交通厅确定修建齐哈玛吊桥,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会同甘南州交通局、齐哈玛乡负责人赴现场进行桥位选择和勘测,1983年9月完成全部设计。
  1984年3月150,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开始进入齐哈玛黄河吊桥(钢索)选址点筹备,5月11日正式开工,7月4日根据甘肃省交通厅的决定:甘南州人民政府和总段工程队签订了“实行工程预算包干,节约归己,超支不补,工程所需三材(木材、钢材、水泥)应如数供给”的施工承包合同。期间,由于甘肃省第二汽车修配厂承担加工制造的吊桥上部结构122.3吨部分钢材构件推迟交货18个月,因此,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先后历时将近3年,最后于1986年10月10日至120,经省、州、县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齐哈玛黄河钢索吊桥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认为:“桥梁整体外观良好。由于原设计图中对索塔中心桩号位置标注不够明确,施工放线中复核不够,使吊桥索塔中心向两岸偏离12.5厘米,跨径由190米变为190.25米,全长为196.05米,其余均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良好”,决定同年10月18日竣工通车(实际施工时间17个月)。桥型结构:上部结构为1孔190米,全长195.8米双链式钢索吊桥;桥面结构为工型钢梁。钢板桥面加2厘米沥青砂;桥面净宽4.5米,不设人行道。下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14米,桩径1.2米),钢筋混凝土承台(尺寸为7.7米X5.5米XI.5米);肋形组合式桥台。索塔高19米,总建筑高度42米。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荷载1辆15吨汽车,每次过牛羊不得超过60头。两端桥头引道2720米,涵洞4道,浆砌片石防护工程682立方米。全部工程共耗用木材217.5立方米,钢材327.67吨,水泥585吨,实际支出工程投资217.11万元,节约投资23.25万元。11月5日正式移交甘南州交通局接管养护。
  齐哈玛黄河钢索吊桥的建成通车改变了齐哈玛乡交通闭塞,过河难的问题,加强了齐哈玛乡与州、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同时,直接沟通了与四川阿坝、青海久治县的运输交通。
  1949-1990年玛曲县公路大中型桥梁一览表
  表90
  第二节渡口冰桥
  黄河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进入木西合乡境,经西、南、东环县境北流,再折而向西进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天下黄河第一弯”,流程433公里,干流流径全县8乡,将县境分为北、中、南三块。历史上有渡口8处(一为流动性渡口),用马拉船或抱着羊皮袋,牵着马尾巴渡河。牲畜转移牧场过河,一般采用漂渡方式。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将畜群赶入黄河中,任由漂渡。此种渡法牲畜往往损失较多。例如1967年,县商业局收购菜牛62头漂渡过河,全被河水淹死。
  黄河渡口上,一般用马拉船,马拉皮筏船摆渡。
  马拉船:形似木箱,宽约2米,长约3米。船舱铺筑牛皮。以防渗水。无船桨,仅有一木篱,以马5匹,用绳将马头连接在一起,马尾系于船头绳索,藏族船工立于船首,人、物入船后,紧拉马缰,鞭策马背,拉船过河。
  马拉皮筏船:与普通马拉船不同,是用木杆数根绑扎连结成四方形状,下缚数只羊皮袋而成,渡河时系于数匹马尾,藏族船工立于船首,鞭打马背,使马共同向前。人登皮筏之上,小心危坐,不敢稍动,以免重心转移而致倾覆。为保证渡人载物安全,两侧设专人护卫。此种马拉皮筏船较之前一种豪华,一般摆渡土官头人和富有牧民。
  一、渡口
  (一)渔场渡口位于县城东南玛曲渔场所在地南80米,水面宽200〜260米,深度洪水期8米,常水期4.5米,枯水期3米。河底为卵石结构,两岸为沙土结构。为群众习惯性渡口。有马拉船一只,容载5〜6人。1958年玛曲渔场成立后,用70马力,载重10吨的机帆船,往返一般需要10分钟。
  (二)玛曲渡口位于县城正南4公里处,水面宽280〜330米,水深:洪水期为7.65米,常水期3.5米,枯水期1.5米,最大流速为3米/秒,河底及两岸为小卵石结构。有马拉船1只,每次摆渡行人6〜8人。1958年甘南州投资2689元,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架设浮桥的地方修建临时渡口,造木船1只,用钢丝绳牵引,人工操作载渡人畜。渡口由玛曲县工交科管理。1961年12月,玛曲黄河渡口划归甘南公路总段管辖。因原建渡船年久失修,木船底部腐朽,遂于1962年4月停止渡运。1963年甘肃省交通厅投资2万元,由甘南公路总段设计,玛曲渔场施工,于1964年6月制造一艘载重8吨(可渡运一辆解放牌汽车)的木制渡船,又恢复了渡运。同年省交通厅为适应玛曲县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满足人畜过河的需要,并经甘肃省计委批准,将玛曲黄河渡口的木船改建为机动渡船。机动渡口由省交通厅基建处第四工区施工。机动渡船由陕西安康轮驳船队制造。是年9月15日动工,1965年8月30日竣工。共制造驳船两艘。1艘长19米,载重20吨;1艘长12米,载重10吨;机动船两艘及附属设备,码头引道754米,房屋10间205平方米。9月21日经现场载重试航验收认为:“工程质量良好,符合设计要求,准予交接使用。”9月23日甘南公路总段设立玛曲渡口所配备职工20人,随即开始机动渡口的渡运工作。1979年8月,玛曲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玛曲黄河渡口奉命撤销,结束了其长达20余年的历史使命。
  (三)欧拉渡口位于欧拉年图寺东北7公里处,水面宽150〜250米,洪水期水深5米,常水期水深3米,枯水期水深0.5〜0.8米,河底及两岸均为卵石结构,两岸有固定石砌码头,洪常水期均可渡用。有木船1只,容载6~8人。
  (四)齐哈玛渡口位于齐哈玛乡西北5公里处的欧姆山脚下,水面宽200〜350米,洪水期水深8米,常水期水深5米,枯水期水深1.5米,河底两岸皆为卵石结构。有马拉船1只,容载6〜8人。20世纪60年代初期,齐哈玛乡牧民从借牧的尼玛草场返回故地后,县上为加强同齐哈玛的联系制作木船1只,用钢丝绳牵引,往来摆渡。1986年11月5日,齐哈玛黄河吊桥建成使用后废弃。
  (五)阿万仓渡口位于阿万仓乡西南10公里处(原散日玛寺南),河面宽400米,流速1.2米/秒。河北岸为贡赛尔滩,河南岸为俄后滩,均为开阔地带。有马拉船1只,容载6~8人。
  (六)上扎寺渡口位于上扎寺南,河面宽250米,常水期水深2.7米,流速1.5米/秒,为牧民习惯渡口。有马拉船1只,容载5〜6人。
  (七)索格藏渡口位于索格藏寺院以西,河面宽400米,常水期水深2.5米,流速0.4米/秒,为群众习惯渡口。有木船1只,容载20-30人。
  (八)道松木渡口藏语意为三个石头的渡口,解放前位于欧拉部落境内(包括今欧拉秀玛乡),属流动性渡口,有马拉船1只,系当地牧民移动性交通工具,平时随部落搬迁而移动,一般不易找到。
  二、冰桥
  (一)索格藏唐哇冰桥位于县城渡口西南,阿米欧拉山北麓西北山脚,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
  (二)阿多冰桥位于县城至欧拉乡公路沿线,母子石附近,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走冰。
  (三)麻柯河冰桥位于阿万仓娘玛寺南上游麻柯河沟口,每年12月初封冻结冰,次年3月中旬流走。
  (四)卫当冰桥位于县境南曼日玛卫当滩,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下旬流走。
  (五)齐哈玛冰桥位于齐哈玛吊桥附近下游,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六)西合强冰桥位于县境西部木西合乡政府所在地,每年12月初封冻, 次年3月中旬流走。
  (七)木拉冰桥位于木西合乡黄河上游15公里处,木拉大队队部附近,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
  (八)七仙女峰冰桥位于木西合乡政府下游17公里处,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
  (九)当莫沟冰桥位于木西合乡政府所在地下游6〜7公里处,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
  (十)散日玛寺旧址冰桥位于阿万仓贡赛尔滩散日玛寺旧址附近,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
  (十一)贡乃冰桥位于县阿孜畜牧实验站沟口附近,每年12月初封冻,次年3月中旬流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渔场渡口
相关专题
玛曲渡口
相关专题
欧拉渡口
相关专题
齐哈玛渡口
相关专题
阿万仓渡口
相关专题
上扎寺渡口
相关专题
索格藏渡口
相关专题
道松木渡口
相关专题
索格藏唐哇冰桥
相关专题
阿多冰桥
相关专题
麻柯河冰桥
相关专题
卫当冰桥
相关专题
齐哈玛冰桥
相关专题
西合强冰桥
相关专题
木拉冰桥
相关专题
七仙女峰冰桥
相关专题
当莫沟冰桥
相关专题
贡乃冰桥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玛曲黄河大桥
相关作品
齐哈玛黄河吊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