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3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D035.37
页数: 9
页码: 427-435
摘要: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之地,天下黄河第一湾曲部,自古就是西羌民族的发祥地和羌族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称。
关键词: 交通管理 公路管理

内容

1962年1月1日,恢复玛曲县建置时始设工交科。同年5月,工交科与县计划委员会合并。1968年8月22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8月29日撤销县计划委员会,9月4日,业务归口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1971年10月22日,县工交局成立。1988年改为县交通局,到1990年,几经变化,人员从最初5人发展到13人,局机关设文书、会计、政工、运输管理、路政管理等股室,下辖县乡公路管理站,公路运输管理所,业务管辖有州属玛曲汽车站、玛曲公路段、玛曲县汽车养路费征稽站和玛曲县交警队。第二节古道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之地,天下黄河第一湾曲部,自古就是西羌民族的发祥地和羌族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称。据有关史料记载,战国时羌人首领卬迷率领部众就是从河曲草原大规模南迁的。西晋永嘉之乱,辽东鲜卑族慕容部吐谷浑率部到青海及甘南一带,征服诸羌与众多的羌人部落首领,在青海建立了吐谷浑国,长达350年,其间形成横贯吐谷浑境内的大路(南朝称谓“河南道”,北朝称谓“吐谷浑道”),东通中原,南下四川,西上青海,北与河西走廊相接。其东段路线起自长安,经上邽(今天水)、陇西(今陇西)、临洮(今岷县)、洮州(今临潭、卓尼),再溯洮河西行经磨环川(今碌曲)、尕海(碌曲县境)、河曲(今玛曲),渡黄河经欧拉西柯河抵青海省境玛沁(今果洛州所在地),再经扎陵湖、鄂陵湖、曲麻来、那曲抵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南北朝时,河西走廊因战争频繁,交通梗塞,这条道路更加繁荣起来,朝廷使臣和商贾不绝于此道。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吐蕃由青海经河曲境大举入侵唐十二羁州(地在今迭部、舟曲、临潭、卓尼、宕昌、岷县境内)。679年,唐以黑齿常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在河曲一带,置烽燧70余处,屯田5000余顷。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在河曲中心之地阿万仓赛尔霞地区设立军事指挥部,指挥吐蕃大军向安多进攻。可见,经河曲东侵唐境,已成为吐蕃侵唐的主要道路。710年,视河曲为生命线的吐蕃,贿赂唐鄯州都督杨炬,请得“河西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汤木邑”,于是,吐蕃在黄河沿线造桥设城,使河西九曲的道路与“唐蕃骏马之道”联接起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75年),苏毗王子悉罗诺赴京城长安朝贡。唐玄宗曾派凉国公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迎接于磨环川(今碌曲),成为连接中原汉地和吐蕃逻些的交通孔道之一。
  清代,由于拉卜楞寺院的兴起,佛教大盛,甘南与西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拉卜楞寺院一至五世嘉木样赴拉萨朝圣学经,往返均行走这条道路。拉卜楞经河曲至拉萨具体线路:一路由拉卜楞经桑科、入科才沟、达参、卓格尼玛滩渡黄河至欧拉、西柯河抵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再西行至玛多与“唐蕃大道”相连接,翻越唐古拉至西藏那曲,到达拉萨。一路由合作、经麦西入兰甸沟,沿阿米克郝西南行,过晒银滩西达河南蒙旗赛尔龙,南越郭莽滩、尕海滩入杰木齐柯河沟,翻越西倾山垭口经卓格尼玛,渡黄河至欧拉、西柯河,再西行至青海果洛玛沁、玛多、玉树曲麻来与唐蕃古道相接,抵达拉萨。此道共计83站(每站约25公里左右)1500多公里,按习惯5天休息一天,最快时需4个月。实际上两地单程一般历时6个月左右。经此道去拉萨,沿途人烟稀少,地形较高,行走十分艰辛,但较南下西康去拉萨路途稍捷。据《甘南史料纵编》(拉卜楞部分)记载:(经此道)“去拉萨的一般是朝拜的群众或留学的僧人,还有做生意的贩子。在这条路上带帐篷外,还要带足三个月的口粮,特别到了青海果洛等地有大片沼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
  玛曲通往西藏的古道路还有一条,一般是从郎木寺(古属河曲之地)或从“乔科三部”的曼日玛、阿万仓、采日玛等地南下四川,经阿坝、甘孜,渡大渡河抵拉萨。此条道路虽较前述道路遥远,但人口稠密,便于贫穷僧俗群众和单帮商队行走,尤其贫穷僧俗群众赴拉萨朝拜,边行走边乞讨,以维持生计,既解决了食宿困难,又利于人身安全保障。
  第三节驮道
  玛曲县通往外地的驮道甚多,主要路线有下列几条:
  一、玛曲至(临潭)旧城
  主要线路有两条:
  南路:自玛曲经郎木寺、南首滩、江岔越花儿盖山、车巴沟、渡洮河至旧城。
  北路:自玛曲经尕海、碌曲、双岔、阿拉、加门关、赛如那、九日卡、古战抵旧城。
  二、玛曲至夏河、合作、临夏
  自玛曲经尕海、阿木去乎、加尕滩、桑科滩抵夏河,或由阿木去乎经博拉抵合作再至夏河。经合作、完尕滩达临夏或经合作、上卡加,穿槐树关抵临夏。
  三、玛曲至电尕寺、舟曲、宕昌、岷县
  自玛曲经郎木寺、热当巴至电尕寺,再沿白龙江东行可至舟曲并北行抵宕昌,岷县,南行可抵武都等地。从电尕寺东行至代古寺向东北方向行,经腊子口、旋窝,可抵岷县等地。四、玛曲至阿坝
  自玛曲经阿万仓、齐哈玛南行抵阿坝,或经曼日玛过文保滩渡黄河经唐克, 南行抵红原。东北行抵若尔盖。以这两路均可抵松藩。
  五、玛曲至久治
  自阿万仓经塔塔木、俄后滩渡黄河抵青海久治县。或经落尔龙、齐哈玛抵达久治。
  六、玛曲至青海门堂、甘德、达日
  自玛曲经阿万仓、木西合南行越积石山口(海拔4330米),沿格郎可河西行渡黄河至青海门堂,再溯黄河西行至甘德、达日等地。
  七、玛曲至玛沁、玛多
  自玛曲渡黄河经扎西滩、欧拉、西柯河至青海玛沁地区再西行至玛多连接 “唐蕃大道”。
  第四节公路
  玛曲县建政前,境内没有一条公路。1955年6月建政后历史上第一条公路 ——郎(木寺)玛(曲)公路修建,到60年代末,公路网络基本定型。1976年实现乡乡通公路。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公路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设置相应的管理养护机构,配备了专职的业务技术人员,使公路管理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保证了公路的畅通和各类物资的运输。
  一、郎玛公路
  郎木寺至玛曲县公路是玛曲地区自古以来建设的第一条公路。它起自碌曲县郎木寺,经四川麦西、大水至玛曲县城,全长69公里。甘肃境内36公里,四川境内33公里。其中0~15公里段,为西仓至阿坝公路,实际新修54公里。公路沿线为山平谷宽、沃野辽阔的高山草原区。
  1955年6月,甘南州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作出修建郎玛公路的决定,6月22日夏河养路段派人进行勘察设计,同年9月22日从临潭县抽调民工200余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玛曲驻军积极配合下破土动工,同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公路路基宽7.5米,边沟呈梯形,上口宽1米,下底宽0.5米。
  1956年3月19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投资6.1万元,对郎玛公路进行改道整修,同年底完成了施工任务。
  郎玛公路建成通车初期,未设置专业养护机构,由驻军和地方政府以物资运输之所需,采取临时性养护或进行抢修。1961年底,碌曲公路段在玛曲设机动道班,流动养护这条公路。1970年6月12日玛曲公路段成立后,设置麦西、大水两个道班,开始正常的公路养护。后经不断改造,完善了桥涵等配套工程,使郎玛公路的技术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保证了公路运输畅通无阻。
  1988年,全省公路普査后,郎玛公路改称省道313线,即两河口一阿万仓乡公路中的最后一段道路,全长70.64公里,四级公路标准有52公里,等外公路12.24公里,有次高级路面3.4公里,中级路面67.24公里,有永久性涵洞85道。总长667.15米,浆砌片石边沟430米。
  二、玛阿公路
  玛曲至阿万仓公路起自玛曲县城,南行4公里,抵达玛曲黄河渡口,越过黄河向西南方向延伸,经落尔龙至阿万仓,全长54.8公里。公路沿线是辽阔的草原,与川、青两省边界相距约50余公里,为了开发玛曲畜牧业资源,维护边界地区社会治安,从1958年开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工程兵部队为主力,建成玛阿公路的雏形。由州政府投资2689元,在原玛曲渡口建造木船1艘,摆渡往来人畜和小批量物资。
  1959年,甘南前线军事指挥部指令工兵某部一个分队和当地驻军,按照简易公路技术标准,改造和整修该条公路,移动土石方工程量2.1万立方米,于1960年完成全线改造整修任务。1963年,甘肃省交通厅投资2万元,由甘南公路总段设计,玛曲渔场施工,建造一艘载重8吨,可摆渡解放牌汽车1辆的木制渡船,1964年6月交付使用。后改由机动船营运,以此连接玛阿公路。1970年,玛曲公路段正式接管玛阿公路。从此,路况逐步改善,保证了各类物资的正常运输。1979年8月,玛曲公路大桥建成通车,玛阿公路从此被黄河大桥连接贯通。
  1988年,全省公路普査后,玛阿公路改称省道313线,即两河口 ——阿万仓乡公路中的最后一段道路,全长55公里,其中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有22公里,等外公路有33公里,有中级路面6公里,低级路面49公里;有永久性公路大桥1座。全长280米,临时性桥梁4座,总长44.3米,永久性涵洞18道,总长108米。
  三、黄齐公路
  玛曲黄河渡口至齐哈玛公路,全长140公里,起自玛曲黄河渡口,溯黄河第一湾曲部黄河西流段南岸向西,东南方向推进,呈U形状,公路沿线属草原区,途经兰州军区河曲马场、色瑞拉布则、采日玛(采日玛乡址),过黄河至齐哈玛(齐哈玛乡址)。
  黄齐公路,起自两阿公路至4公里+500米。1960年,河曲马场修建19公里路段。1975年,由甘南州交通局投资10万元,修建从19公里开始至采日玛125公里路段。1976年,齐哈玛乡政府动员群众,以民工建勤方式修通采日玛至齐哈玛路段24公里,但由于黄河阻隔,运送到齐哈玛的各种物资只能运抵黄河东南流段北岸,再以木船渡运南岸,由人畜运达目的地。
  该公路的主要灾害有:(一)公路穿越大片草原沼泽阻茹地,春秋雨季翻浆地段较多,如在郎曲、郭洛卡等地,汽车行驶由拖拉机保驾护送,否则就有陷入沼泽泥潭之险。(二)桥涵不配套,雨季经常发生阻车现象。(三)黄河之阻,造成汽车不能驶入齐哈玛乡所在地,给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1985年,甘肃省交通厅投资217.11万元,修建齐哈玛黄河吊桥。从此,黄齐公路全县贯通,并经县交通局精心管理与养护,路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保证了各类物资运输。但由于技术标准低,各种设施不配套,有待于进一步整修和改造。
  四、扎西公路
  扎西滩至西柯河公路自省道两阿公路7公里处起,溯黄河西流段南岸向西行,经太吾若、娘安哇若、欧拉(欧拉乡政府址)、肖若、曲合、当庆至欧拉秀玛,全长107公里。0〜30公里区间为微丘区,其余路段均属平原区。公路沿线是天然牧场,是玛曲县欧拉羊的主要产地。1958年从玛曲县城开始,沿黄河西流段北岸西行至欧拉渡口修建有一条简易公路,全长34公里。各类物资均从该公路运输。1966年6月“国营甘南西柯河细毛羊繁育场”成立后,由该场自筹资金从黄河南岸修建一条简易公路,移动土石方工程量约21.4万立方米,最小半径5米的8处,纵坡超限28处,最大纵坡13%。扎西公路修通后,由该场自修、自管、自养,甘南州交通局给予少量的养护经费补助。扎西公路由于桥涵配套工程不齐,经常处于晴通雨阻状态。1983年11月在西柯河羊场的基础上成立欧拉秀玛乡后,扎西公路移交甘南州交通局管理,成为玛曲一条县乡公路。原玛曲至欧拉渡口公路降格为乡村公路。
  五、阿群公路
  阿万仓至群强(后改称木西合)公路,全长76公里。它是省道313线(两阿公路)的延伸,但归属县乡公路管理。
  群强是玛曲县西南最边远的一个乡,与青海久治、甘德两县相毗邻,属纯牧业区域。公路全线平原微丘区占四分之三,山岭丘区占四分之一。阿万仓以西,多系沼泽沮洳地。为了发展边远地区经济,解决牧民群众的交通运输困难,1974年甘肃省交通厅投资17.8万元,由甘南州交通局地方道路工程队测设施工,正式修建阿万仓至群强公社公路。为此,县革命委员会组建工程指挥部,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克甲任总指挥,从全县各乡组织劳动力千余人,完成33公里路段中的部分土方工程。但是由于工程量大,甘南州革命委员会从临潭县的城关、羊永、流顺、新堡、总寨、店子、龙元、陈旗8乡(镇)组织民工1350人投入施工,修筑6个月,终于1975年底全部竣工通车。共计投入劳动力17.59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工程量52.77万立方米。1977〜1979年,甘肃省交通厅投资18万元,由甘南州交通局地方道路工程队助理工程师姚文蔚主持施工,先后修建了沿线当莫、张莫、塔玛石拱桥梁3座,总长45米。同时,还维修了部分路段。
  阿群公路建成通车后,由玛曲县交通局负责管理,采取季节性养护方式进行养护。经过多年的修保,路况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六、落久公路
  是指玛曲县落尔龙至青海省久治县的公路。落尔龙是阿万仓乡境内的一个地名,相距青海省久治县友谊桥界,即玛曲境内55.6公里。1960年兰州军区为了建设畜牧基地,修通零至19公里路段。1987年玛曲县人民政府为了加强相邻地区的经济联系,与青海省久治县人民政府商定,修建落久公路,是年县人民政府以工代赈投资10万元,修建19公里至久治县界公路34公里。与此同时,久治县也投资修建久治一玛曲县齐哈玛乡边界公路。从此,连接玛曲县和青海久治县的落久公路全线贯通,极大的促进了边界地区的经济和玛曲、久治两地人民的友好往来。七、尕玛公路
  玛曲建政后,在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玛曲以县城为主的公路网络基本建成。但是,从州府合作到玛曲县,却要绕道郎木寺,行程235公里,交通多有不便。多年来,玛曲人民一直要求另选新线,修筑公路,缩短距离,提高运输效率。对此,省州交通部门十分重视,1986年4月8日,委派甘南州交通局公路工程队队长、工程师吴志杰率领测设组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反复比较,决定从碌曲县尕海起,经李恰如牧场、忠克山、尼玛至玛曲县城,全程53.3公里,比绕道郎木寺缩距52公里。据初步估算,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运费35万余元。测设、预算投资为324万元,经呈报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审查,同意新选线路,审定预算为278.55万元,并列入“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按四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并由甘南州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抽调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玛曲县政府负责主持施工。
  1985年4月,玛曲县组成工交、经计委、商业、粮食、供销、人行、建行、公路段等有关单位领导共10人的工程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代茂任总指挥,常学信、尕尔藏、沈思茂任副总指挥,助理工程师唐佐兴负责施工和技术质量管理。整个工程有技术人员2名,领工人员7名,管理干部17人,共有33个包工队。其中临夏包工队29个,临潭县包工队3个,临洮县包工队1个,计民工1800余名。1986年5月10日开工,1987年10月底竣工,全线完成土方工程量36.98万立方米,石方工程量27.4万立方米,修建石拱桥3座,共长126.2米,涵洞114道共长1010.38米,铺路面砂4.29万平方米。桥涵荷载汽——20,挂 ——100。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大纵坡7.5%,路面宽5.5米,另修建从尕玛公路通往尕海乡所在地公路,长880米;通往尼玛乡公路,长720米;共支出工程投资278.55万元。同年11月6日至7日,经省、州交通部门组织验收评为优良工程。为此11月8日至10日在县城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中共甘南州委副书记王增祥、副州长敏政到会并讲了话。州级机关各有关部门,交通系统各部门派代表参加祝贺,至此,尕玛公路与国道213线正式贯通,玛曲县至合作全程缩短52公里。1949-1990年玛曲县主要公路一览表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玛曲至阿坝
相关专题
玛曲至久治
相关专题
郎玛公路
相关专题
玛阿公路
相关专题
黄齐公路
相关专题
扎西公路
相关专题
阿群公路
相关专题
落久公路
相关专题
尕玛公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