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县属小型水电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县属小型水电站
分类号: F407.61
页数: 3
页码: 394-396
摘要: 1970年冬,在甘南州“农业学大寨”会议后,玛曲县革命委员会在毛泽东主席“向水要电”的口号指引下,在州革命委员会、州军分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进行玛曲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小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
关键词: 电力发展 水电站

内容

1970年冬,在甘南州“农业学大寨”会议后,玛曲县革命委员会在毛泽东主席“向水要电”的口号指引下,在州革命委员会、州军分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进行玛曲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小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
  (一)勘测设计
  1971年3月甘南州水电设计队派水电工程师高跃辉、王全楼等前来玛曲承担尼玛小水电站设计任务。经多方勘测,选定县城西北距离1.8公里,尼玛公社(旧址)西约0.5公里处的西倾山中所日干山角下为站址,利用山腰三股泉水汇合发电,初步设计为一座高水头、小流量的水力发电站。
  电站设计水头81.4米,过水流量0.13立方米/秒,压力前池容积12000立方米,压力管道长550米,采用斜击式水轮机组。装机容量2X75千瓦,准备前期安装一台单机出力为84千瓦,保证出力7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度,年均利用8640小时。
  (二)修建经过
  1971年2月份,玛曲县革命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电站勘测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及施工实施方案。并由县人民武装部、县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马树林、金巴等人组成干部、工人群众和技术人员结合的筹建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工程筹备和施工工作。
  在审査设计过程中采取“群策、群言”工作方针,并且采用群众合理化的建议,弥补了设计中的欠缺和不足。例如:原压力前池设计容积5000立方米,采用浆砌块石护坡和铺底。康英、朱怀福等人建议利用小山包上天然形成的大水坑作前池,可以扩大容积,增加蓄水量。这个合理化建议提出后立即得到筹建领导小组重视,随即组织技术人员会同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査研究和勘测计算,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确实可行。压力前池蓄水量扩大到12000立方米,这样既减少了工程量,缩短了施工期,又节约了一大笔建设资金。工程从同年4月13日正式开始施工,9月21日竣工止,历经158天;开挖土方15000立方米,浆砌石1000立方米,硷187立方米,整填土1734立方米,现场灌注硷管140节,修建水工和土建建筑物有:压力前池,压力管综安装550米及300毫米铸铁管,引水渠道1700米,采用50毫米铨管亲砌,同时修建厂房3间,宿舍10间,建设总投资为23.36万元。
  (三)工程存在问题及扩、改造经过
  玛曲县小水电站的勘测、设计、修建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工程是在“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形势下进行的。因此,在压力管综选择上采用300毫米铸铁管,只考虑单机运行的过水流量。1973年上半年第二台电机安装以后,运行到1977年底,5年间压力管内壁已生水锈均1〜1.5厘米左右,由于管径缩小,管综长,水头损失大过水流量仅有0.1立方米/秒,发电机组出力在下降,两台机组出力为55千瓦。为此,1978年2月县小水电站压力管综合改建工程开工,将未安装的300毫米铸铁管全部换成500毫米的卷板管。改造后24小时运行出力可达100千瓦,高峰负荷时出力可达150千瓦左右,用前池调节水量1〜6小时。
  (四)管理运行
  1971年10月1日,玛曲县小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即设立了玛曲县水电站管理机构。1978年8月份县哇尔玛水电站建成投产后移交给玛曲水电站管理运行,机构改成玛曲县电厂。现有职工21人(干部3人、工人18人、雇用临时工5人),担负着尼玛电站、哇尔玛电站的运行和基层电站的维修及10千伏线路的施工任务。
  二、玛曲县哇尔玛小水电站
  随着玛曲县工业的起步、发展,县城照明用电的增大,玛曲县修建的第一座小电站的发电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用电需要,因此,中共玛曲县委、县革命委员会为了解决县城用电问题,经过勘测,正式确定修建县哇尔玛电站。
  (一)勘测设计
  哇尔玛电站,位于西倾山脉中段,县城西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哲合隆秀玛沟内,克米卡山脚下,由三条泉水汇流而成的哲合隆秀玛河流经河谷,形成一处天然瀑布,并经哇尔玛大队冬季牧场流入黄河。据1974年11月测试,该河发源的泉水,水温较高,河水流出发源地6公里后才结冻,水流量变化不大,属于地下潜水,正常流量为0.32立方米/秒;1977年8月经第二次测试,正常流量为0.34立方米/秒,两次测定相差0.02立方米/秒,变化不大。据了解,枯水期为0.1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根据洪水痕迹判断为1〜2立方米/秒。河床比降为1/16,河床陡削弯曲,易取落差,具有修电站的有利条件。
  (二)方案选择
  1、1974年11月设计,哇尔玛电站修建一座高10米的蓄水大坝,采用压力管引水,全长1700米,后经甘南州水电队高耀辉技术论证,认为坝基地质情况不清、岩石走向对修坝不利,建成后会留有后遗症,因此放弃该方案。
  2.1975年6月,省、州水电局组成工作组来玛曲检査指导工作,经座谈讨论,认为抬高水头,采用浆砌石块修水渠,加水泥盖板,利用前池调节水量,比较可行。后经县水电队复测,水头只能取112米,渠道延长至3240米,达不到邵阳水轮厂出产的水轮机120米水头的要求,加之工程量又大,此种方案又被放弃。
  3、1975年9月甘南州水电局张怀亮、高耀辉、张庆树3人来玛曲具体指导,认为延长渠道,采用混凝土管引水,以达到水轮机120米水头的要求。后经水电队复测,渠道延长为4100米,可取水头120米,即可满足水轮机的要求,又可利用地形修一座可容6000立方米水的“弓”形前池,调节水量,同时前池地质为岩石,对修建前池条件便利,因此,选用此方案。
  (三)工程修建
  由于电站修建时间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工程从1975年6月24日开工,一直到1978年7月底竣工,工程边设计勘测边施工地进行了3年零2个月,建成引水渠道4040米,其中土渠88米,浆砌石块明渠424米,安装80公分混凝土管2425节,3588米,渠边流速原设计0.72米/秒,实际达到1.12米/秒;原设计流量0.35立方米/秒,实际达到0.40立方米/秒,两台机组正常发电,另一台可调剂到5小时,压力管承受压力12公斤,达到原设计要求,总发电量除去功率系数可发电290千瓦。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