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
页码: 381-382
摘要: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第一弯曲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黄河干流在境内流程433公里,年入境流量137亿立方米外,较大的河流有麦曲、西曲、加曲、当庆曲、郎曲、贡曲、赛尔曲、俄尔瓦斯河等28条,年产地表水2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2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

内容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第一弯曲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黄河干流在境内流程433公里,年入境流量137亿立方米外,较大的河流有麦曲、西曲、加曲、当庆曲、郎曲、贡曲、赛尔曲、俄尔瓦斯河等28条,年产地表水2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2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自古以来,玛曲地区广大藏族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在水利利用方面水平低下。虽然据历史记载,吐蕃时期党项羌在齐哈玛乡吉柯河沟口建有一座磨坊遗址,但早已废弃不用,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末,玛曲水利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
  70年代开始后,各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开始在所在的干旱草场人工打井、修渠引水。但由于尼玛等公社地下水水位极低,一般在60米以下,以及水源与草场漏水等原因,牧民群众打井、引水均告失败。同时,县打井队在阿万仓、齐哈玛公社所打机井,由于电力不足难以抽水灌溉等问题,全部废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玛曲的水利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局面,从1979年开始到1990年止的短短12年中,县上根据轻重缓急,在尼玛、欧拉、阿万仓、曼日玛等乡,建立人畜饮水工程16处,铺设管道71.32公里,解决了9695人、168230头(只、匹)牲畜的饮水难问题,改善干旱草场177150亩,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979-1990年人畜饮水工程统计表
  表72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