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水利电力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03
颗粒名称: 第八卷 水利电力志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4
页码: 377-400
摘要: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第一弯曲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黄河干流在境内流程433公里,年入境流量137亿立方米外,较大的河流有麦曲、西曲、加曲、当庆曲、郎曲、贡曲、赛尔曲、俄尔瓦斯河等28条,年产地表水2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2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电发展

内容

1962年1月1日始设,称农林水利科。1963年初,县人民委员会调整机构, 将农林水利科与畜牧科合并,水利电力工作具体由畜牧科管理。
  1968年8月22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8月29日撤销畜牧科,9月4日设立生产指挥部,水利电力工作归属县生产指挥部管理。
  1972年12月正式设立县水利电力局,截至1990年,下设水利电力工作队,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河道管理站3个副科级管理机构,以及文秘、财务、水管所3个股室,共计25人,其中水电工程师1名,中专学历3名。
  二、玛曲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
  1974年7月15日,经县革命委员会常委会议研究,正式设立由冯进良、王自祥、王启元、省维礼、胡生武5人组成的县防汛领导小组,冯进良任组长,王自祥任副组长,具体业务由水电局承办。
  1984年6月,县防汛指挥部重新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防汛指挥部成员,由杨应瑞、杨晓东、道尔吉、田福生、薛仲辉、王尼亚、李玉清、常学信、马占方、盛福善、李发辉等11人组成,杨应瑞任总指挥,杨晓东、道尔吉任副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县水电局,水电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的防汛工作。
  第二节专业机构
  一、玛曲县水电队
  1974年9月16日设立,全称为玛曲县水利电力施工队,为副科级业务单位,具体负责全县的水利电力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工作,队长一般由县水电局副局长兼任,有时也设专职队长,截至1990年底,水电队有工作人员15名。
  二、玛曲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1990年设立,为副科级业务单位,隶属县水电局领导,具体负责全县的水政、水资源管理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水电局一名副局长兼任。
  三、玛曲县河道管理站
  1990年设立,为副科级业务单位,隶属县水电局领导,具体负责全县的河道管理等工作,站长由县水电局一名副局长兼任。
  四、玛曲县电厂
  1965年由李亚资创建,当时为一个柴油机发电站,具体解决县城的照明问题。1971年9月尼玛小水电站建成后,正式称县电站。1978年8月哇尔玛电站建成竣工,县上为了加强电力管理,正式设立县电厂,下辖尼玛小水电站(也称为“县电站")、哇尔玛电站两个水力发电站。1990年9月,碌曲、玛曲35千伏输送电路竣工后, 县电厂所辖两个电站与刘家峡输送大电并网发电,据统计,日供电量达到2262度。第二章水利
  第一节水利建设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第一弯曲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黄河干流在境内流程433公里,年入境流量137亿立方米外,较大的河流有麦曲、西曲、加曲、当庆曲、郎曲、贡曲、赛尔曲、俄尔瓦斯河等28条,年产地表水2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2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自古以来,玛曲地区广大藏族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在水利利用方面水平低下。虽然据历史记载,吐蕃时期党项羌在齐哈玛乡吉柯河沟口建有一座磨坊遗址,但早已废弃不用,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末,玛曲水利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
  70年代开始后,各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开始在所在的干旱草场人工打井、修渠引水。但由于尼玛等公社地下水水位极低,一般在60米以下,以及水源与草场漏水等原因,牧民群众打井、引水均告失败。同时,县打井队在阿万仓、齐哈玛公社所打机井,由于电力不足难以抽水灌溉等问题,全部废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玛曲的水利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局面,从1979年开始到1990年止的短短12年中,县上根据轻重缓急,在尼玛、欧拉、阿万仓、曼日玛等乡,建立人畜饮水工程16处,铺设管道71.32公里,解决了9695人、168230头(只、匹)牲畜的饮水难问题,改善干旱草场177150亩,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979-1990年人畜饮水工程统计表
  表72第二节卓格尼玛人畜饮水工程
  玛曲县境内河流众多,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河流水源分布不均,使相当一部分草场缺水难以利用。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地草场,干旱严重,给人畜饮水造成很大困难,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草畜矛盾。在五六十年代,各乡由于畜牧业牲畜存栏数不大,很多无水源的草场,一定程度上还可荒弃不用,但随着全县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客观条件已不允许荒弃大量的无水源草场,因此,人畜饮水工程不得不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1979年,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尼玛公社及县城周围5000人和30000多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改善70000亩干旱草场的供水条件,正式决定卓格尼玛人畜饮水工程立项上马。
  卓格尼玛位于县城东北部,西倾山之阳,拉卜楞寺院管辖时称“河阳部落”,属山地型草场,土层薄,下为沙砾,渗水量大,在每年4、5月份干旱严重,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对草场载畜量和弱幼畜过冬成活,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和威胁。尤其是冬春缺水季节,大量畜群都必须赶到八、九公里以外的黄河边破冰取水。同时,由于玛曲县城坐落在卓格尼玛滩上,县城居民吃水非常困难,一般要到2公里外的一条小河靠肩挑车拉取水,而且卫生条件极差,常常诱发各种疾病,为此,县上经过论证,报经省、州有关部门立项批准,决定兴建卓格尼玛人畜饮水及喷灌试验工程。
  一、勘测设计
  1979年底根据甘南州水电局水电设计任务书和踏勘资料提岀的远景规划,当时设计引流量为2.1立方米/秒,预计工程建成后可灌溉草原7万亩,同时套建水电站1座,估计投资约1300万元。
  1981年5月27日甘肃省水利厅在工程的批复中明确批示:“解决尼玛公社及县城周围现有5000人和30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善30000亩干旱草场的供水条件,并可利用引水管道控制3500亩自压喷灌,第一期工程搞450亩,水电站工程不予兴建”,因此投资压缩为98.1万元(后因施工中遇到软基础处理等问题,又追加投资6.1万元,累计投资104.2万元)。
  1981年3月180,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负责施工的领导为准备开工而去査看水源时发现渠道处无水,并实测德龙沟水源流量只有0.03立方米/秒。4月10日县水电局根据这一情况,向甘南州计委、州水电局进行汇报,同时上报尾水引水方案。4月13日州水电局派人前来玛曲审定尾水方案,认为压力不够予以否定。针对这种情况,甘南州水电局多次召集会议,对初设报告进行讨论,认为:初探报告中,所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论证,系引自1979年设计任务书,而在初设计过程中,仅在渠道处开挖探槽,没有地质人员深入做水文地质详细勘测工作,基础资料不可靠等因素,致使初步方案搁浅。同时会议决定,进一步査清水源,努力完善设计报告,在最后进行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尽快确定方案,开工上马。
  经过州水电局工程设计修改工作人员对水文地质的再三勘测,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先后提出四个方案:第一方案,即为初步设计方案,引流量0.02立方米/秒;第二方案,在德龙沟水线下游处挖截地下水,流量0.02立方米/秒;第三方案,在县电站前池引水,流量为0.15立方米/秒;第四方案,喷灌从县电站引水渠中取水0.1立方米/秒,人畜饮水利用奶站泉水,流量0.03立方米/秒。
  最后经分析比较,正式选择第四方案上报甘南州水电局审批。是年8月4日,州水电局以州水电字(1981)第103号文件批准设计修建报告,至此,工程设计告一段落。
  第四方案,即奶站泉方案:
  奶站泉,由三股泉水组成,流量0.032立方米/秒,此泉以前是卓格尼玛外香寺僧人饮用的水源,经调查,多年来泉水无大的变化,流量较为稳定。因此,据初步计算:县城供水每人每天以120公斤;畜群饮水,羊以每天5公斤,牛以每天15〜20公斤,县城饮水按每天5000人,各类牲畜每天按3000头(只、匹)的效益计算,每天需供水900立方米,所需0.014立方米/秒足可满足,但考虑县城未来发展的需要,引用流量仍以0.032立方米/秒设计。
  二、工程组织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修建工作,中共玛曲县委专门成立由中共玛曲县委、县财政局、县计委、县农业银行、县水电局等单位领导组成的“卓格尼玛人畜饮水工程指挥部”,县委副书记陈有信任总指挥,李发辉、钱福敏、刘云鹏3人任副总指挥,具体负责工程的修建工作。同时,工程指挥部下设施工组,刘云鹏兼任组长,田福生、阎振基、马华发等为组员,具体负责工程的施工工作。
  三、工程修建
  1981年8月1日开工,同年11月底完成投产,历经120天,投入劳动工日37413个,开挖土方43649立方米,石方309立方米,浆砌石482立方米,硷26立方米,填土28175立方米,安装各种管材254吨,100毫米塑料管道680米,建设投资47万元(不包括1982年二期喷灌工程)。
  (一)蓄水池
  奶站泉由三股小泉组成,其流量和出露高程不一,为减少污染,在泉水出露处用建筑物封闭,采用管道引流,分别通入畜水池。
  奶站泉泉水引流情况综合表
  表73蓄水饮水池面高程3427.00米,池长40米,宽23.4米,池深4.6米,蓄水深度30米,蓄水量近100立方米,上盖板、填土70厘米厚,防止蓄池内结冰。设冲砂放空管,以便定期开启闸门,冲砂换水。
  (二)供水干管布置
  管道自蓄水池斜向引至县城北,两条支管穿城而过,分别引向畜群饮水点。
  根据县水电站压力管道铁管运行10年一般在管内壁结水垢12厘米的经验,主管径选择300毫米铸铁管,长1700米。支管1,自1+700桩号至2+600桩号长1000米,选用200毫米铸铁管,自2+600桩号向下长1500米,选用50毫米镀锌钢管。支管2,自1+700桩号引出600米长,用150毫米铸铁管。2440米选用50毫米镀锌管。
  卓格尼玛人饮工程供水干管布置情况表
  表74
  (三)供水点及水表安装工程
  供水点建筑面积216平方米。修建门井9个,安装闸门12个,输水管道长1660米,用50毫米镀锌管。水表安装工程,安装水表11块,供水管道长1380米,采用50毫米镀锌管。
  四、工程的扩建
  1981年11月工程建成后,工业用水只有冷库一家,生活用水只有9个阀门井,安装水表11处,居民区供水点4处,截至1990年底,工业用水已发展到6家,生活用水增加输水管道3500余米,水表增加到99处,阀门井发展到12个。
  五、管理
  1981年11月县城饮水工程及1982年12月二期喷灌工程完成后,县人民政府为了管好用好自来水,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经同月31日召开的第三十一次县长办公会议上批准县水电局《关于成立水管所的报告》,成立的水管所为县水电局下设的一个股室,具体由3名正式工作人员、4名临时工组成,负责检修检查喷灌设施、阀门、接头、开关,按时供水,收取水费,保护水利设施等事宜。
  六、效益
  玛曲县水电局水管所从1982年开始,水管所进行征收水费工作,当年征收水费0.83万元,解决了县城和尼玛乡3000人,3000余头(只、匹)牲畜饮水,截至1990年饮水人口增到4779人,水费增加到25.49万元。
  第三节草原灌溉
  玛曲县的草原灌溉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1年8月,县打井队经过艰苦努力在尼玛公社萨合大队打出第一眼机井;1972年9月在尼玛公社贡玛、哇尔玛大队打出机井2眼,全部装机配套,可抽灌草原1500亩。1973年10月,在齐哈玛国青大队打出机井1眼,同年完成尼玛公社萨合大队截流工程,解决了1.12万人畜饮水和6万亩草原灌溉问题,不久,由于尼玛公社草场土壤薄,渗水严重及水源无水等问题,截流工程被废弃。1974年在阿万仓贡赛尔(红旗)大队打井1眼,抽灌草场490亩;同年在州、县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尼玛公社发动群众在贡玛大队祁麦沟挖井,一度挖到15米以下,因不出水而停工。1975年尼玛公社秀玛大队发动群众修筑一条截流引水工程,由于渠道渗漏无水而放弃。1976-1977年,县打井队在尼玛公社哇尔玛、秀玛冬季牧场打井3眼,深度都在60米以下,均因无水而停工。1977年,尼玛公社在州、县水电局的协助下,为了解决秀玛大队的人畜饮水问题,在深入细致勘测的基础上,在秀玛大队德龙西沟截流引水,建成后由于截引渠首下沟水源基本枯竭,有一部分水渗入水泥板下面及上沟水源渗入地下等原因而报废弃用。
  1979年县上为了彻底解决卓格尼玛7万亩干旱草场的供水条件,根据甘南州水电局设计任务书和踏勘资料提出的远景规划,准备修建集灌溉、发电及人畜饮水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但由于预算投资太大,被甘肃省水利厅审批时确定为“解决尼玛公社及县城周围现有5000人和30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善30000亩干旱草场的供水条件,并可利用引水管道控制及3500亩自压喷灌工程,第一期工程搞450亩”。1980年经过再三勘测,卓格尼玛人畜饮水工程和喷灌工程初步完成设计。1981年5月甘肃省水利厅批复后,该工程于同年8月1日开工,11月底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982年6月1日二期工程上马,11月底完成500亩喷灌试验工程,至此,玛曲的草原灌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喷灌试验工程
  为改善卓格尼玛30000亩干旱草场的供水条件,供水管道与喷管分析布置,其优点是水源较稳定,供水有保证,喷灌与人畜饮水分开互不干扰。
  (一)工程设计
  喷灌试验草场选在县城北郊县草原工作站的人工草场,共416亩,增加自然草场84亩,共500亩。灌溉水源引自县电站蓄水池。经计算选用附50毫米型喷头,灌溉周期10天,每天工作时间为5小时,所需流量0.05立方米/秒。由于县电站前池容水量15000立方米,有效水量12000立方米,喷一天用水量为940立方米,占有效水量十分之一。前池面积约5000平方米,当电站运行时,由于喷灌用水5小时后水面下降0.3〜0.5米,压力管道埋深3.0米,加之每年4〜5月灌溉期正是水量低负荷时期,因此不会影响电站运行。
  (二)工程规模
  灌溉面积:500亩。
  引流量:0.10立方米/秒,引自县电站引水管道。
  灌溉定额:根据卓格尼玛干旱草场每亩需水量测验,结合农业灌溉定额,选用22立方米/亩。
  喷管型号选择:喷灌主管道行水外近似高程,喷灌区域平均为3500米,毛水头87.7米。依靠压力可选择60毫米型,为了便于进货和维修,故选用常用型号50毫米型。
  采用圆型喷洒,正三角形组合方式。喷头间距x =65米,支管间距b =55米,每个喷头控制面积6.8亩,有效控制面为5.4亩。
  管路布置:管路选择以流速1~3米/秒为控制压力计算进行。主管道长780米,选直径300毫米的承插铸铁管。支管道长900米,选直径150毫米铸铁管。主管线走向主要考虑便于二期灌溉工程,故布置在一期和二期工程之间,每个阀门井均设置四通,以备二期工程支管道联线。喷灌试验工程主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表
  表75
  喷灌试验工程支管水头损失表
  表76
  喷灌试验工程管径、断面、流速表
  表77蓄水池:根据水量保证,不需调节的前提条件,蓄水池主要是水面联结,池身长10.5米,宽2.75米,蓄水量50立方米。
  (三)工程修建
  1982年6月1日开始施工,同年11月底正式竣工,历经150天,投入劳动工日33266个,完成土方39709立方米,石方825立方米,回填土31832立方米,浆砌石1108立方米,硷9立方米,安装承插铸铁管381吨,输水主管道300〜250毫米的150吨,喷150毫米的231吨,钢管1.22吨。总投资为59万元。
  (四)经济效益
  通过对灌溉牧草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计算,灌溉草场每亩平均经济效益为67.88元到305.67元;特别是灌溉燕麦草场,亩均净产效益300元,经济效益较高。
  喷灌试验工程效益费用计算表
  表78
  二、萨合大队截引工程
  尼玛公社萨合大队地处县城东郊干河滩流域,人畜饮水极度困难,一遇天旱,牧草枯黄,给发展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73年萨合大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大寨”为榜样,决定向大自然要水,经勘测于同年8月1日开工至10月1日结束,开挖水渠1400米,修建全长64米的渡槽1处,用去铸铁管16吨,当时,解决了萨合和贡玛两个大队的1.12万人畜饮水和6万亩草场灌溉问题。但不久,由于水源地区渗漏水严重,下游渠道无水而报废。三、秀玛大队截引工程
  1977年下半年,在州、县水电局的协助下,州、县水电队技术人员,通过召开老牧民座谈会和大面积的水文调査,在尼玛公社秀玛大队德龙西沟发现地下水流量0.056立方米/秒,再加地表水0.01立方米/秒,共计流量0.066立方米/秒,流量稳定,水温高。同时鉴于尼玛地区不适宜打井的实际,决定搞小型截引工程,并根据调查和实际水源,本着“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用土办法设计了一个截引工程——秀玛大队截引工程,渠道采用现场浇灌,综合解决秀玛大队的人畜饮水、发电、喷灌,预算投资18.16万元,由国家拨给和秀玛大队自筹解决。该工程根据尼玛公社的施工能力,确定分期施工。1978年开始动工,1980年竣工,同年12月因水源枯竭而报废。第三章电力
  第一节小水电站建设
  玛曲县的小水电建设,起步较晚。1964年7月,县上为了解决县城的照明用电,用4万元购进55马力东方红柴油发电机一台,于1965年开始由李亚资、以诺、苏红达等人创办第一座柴油发电站发电,以此来解决县城机关单位和城镇居民的照明用电问题。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县手工业联社、县牧业机械厂等地方“五小”工业的建成投产和城镇建设,城镇居民的逐年增加,玛曲柴油机发电站55千瓦的供电量已无法满足县城照明、建设的需要。
  1970年,全州“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后,玛曲县革命委员会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五小”工业的指示,提出“向水要电”的豪迈口号,并在这个口号的指引下,在甘南州革委会、州军分区大力支持下,州生产指挥部派水电工程师高跃辉、王全楼等人帮助,于1971年3月开始修建,同年9月21日正式竣工,建成玛曲第一座小水电站一一尼玛小水电站(后称县电站),标志着玛曲水电事业迈出了全新的一步。同时,建成尼玛公社贡玛大队小水电站和哇尔玛小水电站。1973年9月完成木西合公社水电站,接着玛曲县小水电站建设,如雨后春笋,先后建成阿万仓、欧拉、阿万仓贡赛尔(红旗)、采日玛、县哇尔玛、曼日玛、欧拉秀玛乡等电站,但由于技术设计、管理、地质等原因,尼玛公社贡玛大队、哇尔玛大队小水电站、阿万仓公社贡赛尔(红旗)大队电站、欧拉公社曲合尔电站、采日玛公社电站先后报废,截至1990年底,全县有小水电站6座,年发电量225万度。玛曲县小水电站建设表
  表79第二节县属小型水电站
  一、玛曲县小水电站
  1970年冬,在甘南州“农业学大寨”会议后,玛曲县革命委员会在毛泽东主席“向水要电”的口号指引下,在州革命委员会、州军分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进行玛曲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小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
  (一)勘测设计
  1971年3月甘南州水电设计队派水电工程师高跃辉、王全楼等前来玛曲承担尼玛小水电站设计任务。经多方勘测,选定县城西北距离1.8公里,尼玛公社(旧址)西约0.5公里处的西倾山中所日干山角下为站址,利用山腰三股泉水汇合发电,初步设计为一座高水头、小流量的水力发电站。
  电站设计水头81.4米,过水流量0.13立方米/秒,压力前池容积12000立方米,压力管道长550米,采用斜击式水轮机组。装机容量2X75千瓦,准备前期安装一台单机出力为84千瓦,保证出力7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度,年均利用8640小时。
  (二)修建经过
  1971年2月份,玛曲县革命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电站勘测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及施工实施方案。并由县人民武装部、县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马树林、金巴等人组成干部、工人群众和技术人员结合的筹建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工程筹备和施工工作。
  在审査设计过程中采取“群策、群言”工作方针,并且采用群众合理化的建议,弥补了设计中的欠缺和不足。例如:原压力前池设计容积5000立方米,采用浆砌块石护坡和铺底。康英、朱怀福等人建议利用小山包上天然形成的大水坑作前池,可以扩大容积,增加蓄水量。这个合理化建议提出后立即得到筹建领导小组重视,随即组织技术人员会同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査研究和勘测计算,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确实可行。压力前池蓄水量扩大到12000立方米,这样既减少了工程量,缩短了施工期,又节约了一大笔建设资金。工程从同年4月13日正式开始施工,9月21日竣工止,历经158天;开挖土方15000立方米,浆砌石1000立方米,硷187立方米,整填土1734立方米,现场灌注硷管140节,修建水工和土建建筑物有:压力前池,压力管综安装550米及300毫米铸铁管,引水渠道1700米,采用50毫米铨管亲砌,同时修建厂房3间,宿舍10间,建设总投资为23.36万元。
  (三)工程存在问题及扩、改造经过
  玛曲县小水电站的勘测、设计、修建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工程是在“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形势下进行的。因此,在压力管综选择上采用300毫米铸铁管,只考虑单机运行的过水流量。1973年上半年第二台电机安装以后,运行到1977年底,5年间压力管内壁已生水锈均1〜1.5厘米左右,由于管径缩小,管综长,水头损失大过水流量仅有0.1立方米/秒,发电机组出力在下降,两台机组出力为55千瓦。为此,1978年2月县小水电站压力管综合改建工程开工,将未安装的300毫米铸铁管全部换成500毫米的卷板管。改造后24小时运行出力可达100千瓦,高峰负荷时出力可达150千瓦左右,用前池调节水量1〜6小时。
  (四)管理运行
  1971年10月1日,玛曲县小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即设立了玛曲县水电站管理机构。1978年8月份县哇尔玛水电站建成投产后移交给玛曲水电站管理运行,机构改成玛曲县电厂。现有职工21人(干部3人、工人18人、雇用临时工5人),担负着尼玛电站、哇尔玛电站的运行和基层电站的维修及10千伏线路的施工任务。
  二、玛曲县哇尔玛小水电站
  随着玛曲县工业的起步、发展,县城照明用电的增大,玛曲县修建的第一座小电站的发电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用电需要,因此,中共玛曲县委、县革命委员会为了解决县城用电问题,经过勘测,正式确定修建县哇尔玛电站。
  (一)勘测设计
  哇尔玛电站,位于西倾山脉中段,县城西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哲合隆秀玛沟内,克米卡山脚下,由三条泉水汇流而成的哲合隆秀玛河流经河谷,形成一处天然瀑布,并经哇尔玛大队冬季牧场流入黄河。据1974年11月测试,该河发源的泉水,水温较高,河水流出发源地6公里后才结冻,水流量变化不大,属于地下潜水,正常流量为0.32立方米/秒;1977年8月经第二次测试,正常流量为0.34立方米/秒,两次测定相差0.02立方米/秒,变化不大。据了解,枯水期为0.1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根据洪水痕迹判断为1〜2立方米/秒。河床比降为1/16,河床陡削弯曲,易取落差,具有修电站的有利条件。
  (二)方案选择
  1、1974年11月设计,哇尔玛电站修建一座高10米的蓄水大坝,采用压力管引水,全长1700米,后经甘南州水电队高耀辉技术论证,认为坝基地质情况不清、岩石走向对修坝不利,建成后会留有后遗症,因此放弃该方案。
  2.1975年6月,省、州水电局组成工作组来玛曲检査指导工作,经座谈讨论,认为抬高水头,采用浆砌石块修水渠,加水泥盖板,利用前池调节水量,比较可行。后经县水电队复测,水头只能取112米,渠道延长至3240米,达不到邵阳水轮厂出产的水轮机120米水头的要求,加之工程量又大,此种方案又被放弃。
  3、1975年9月甘南州水电局张怀亮、高耀辉、张庆树3人来玛曲具体指导,认为延长渠道,采用混凝土管引水,以达到水轮机120米水头的要求。后经水电队复测,渠道延长为4100米,可取水头120米,即可满足水轮机的要求,又可利用地形修一座可容6000立方米水的“弓”形前池,调节水量,同时前池地质为岩石,对修建前池条件便利,因此,选用此方案。
  (三)工程修建
  由于电站修建时间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工程从1975年6月24日开工,一直到1978年7月底竣工,工程边设计勘测边施工地进行了3年零2个月,建成引水渠道4040米,其中土渠88米,浆砌石块明渠424米,安装80公分混凝土管2425节,3588米,渠边流速原设计0.72米/秒,实际达到1.12米/秒;原设计流量0.35立方米/秒,实际达到0.40立方米/秒,两台机组正常发电,另一台可调剂到5小时,压力管承受压力12公斤,达到原设计要求,总发电量除去功率系数可发电290千瓦。
  第三节35千伏农用送变电工程
  一、35千伏农用送变电工程由来
  1978年哇尔玛电站建成后,玛曲县电厂两座电站装机总容量为550千瓦,丰水季节出力为460千瓦,枯水期出力为360千瓦,当时完全可以满足玛曲县城的工牧业生产的用电需要。到1983年县城工业不断地增长,用电负荷也在逐年地增长,加上枯水期出力下降到不足150千瓦,靠县电厂发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用电需要,为了解决玛曲电力不足的问题,1984年对曲合尔电站进行勘测设计工作,准备上1200千瓦水电站一座。预算投资600万元左右,工期为3年,已同意列入甘肃省水利厅水电处基建计划,由于资金筹集不齐未能动工。1986年碌曲县35千伏送变电工程已列项兴建,为了彻底解决玛曲县长期缺电问题,在1986年计划会议上提出35千伏送变电工程和建电站相比较,具有投资少,施工期短、见效快等优点,因此会上确定了可行性论证报告,根据论证选择的最佳方案,进行施工。
  二、前期工程
  1986年9月份由甘肃省电力设计院张企善工程师带队,沿途调查了临夏、合作和碌曲变用电负荷,并按线路走径,深入碌曲、尕玛公路一线进行实地调査,根据现场调査和沿途用电负荷状况提岀如下三种方案:
  (一)方案:从合作变110出线经碌曲到玛曲变,此方案可供电1640千瓦。
  (二)方案:从合作变110出线到碌曲变,由碌曲变至玛曲变用35千伏线路供电,此方案可供电1460千瓦。
  (三)方案:从合作变35千伏出线,经碌曲变到玛曲变,此方案可供电1830千瓦。
  依据甘肃省电力设计院的可行性论证报告,选择既能满足玛曲供电需要又要减少建设资金的最佳方案,以玛计发字(86)52号和玛水电字(86)18号文件在1986年10月22日上报设计任务书的报告。甘南州计委、州水电局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对设计任务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作了认真研究分析后于同年以州计字(86)11号和州水电字(86)064号文件上报了玛曲工程设计任务书批复。1986年12月1日就玛曲县35千伏农用变电工程设计工作和甘肃省电力工业局职工技术协会达成协议。野外线路走径测量工作由玛曲水电局承担,内业出图、推模板、编制工程预算由技办负责。
  野外测量工作从1987年5月1日至6月5日历经35天,完成野外测量和草图绘制工作,经农电处验收转入内业。线路走径、变电所土建工程预算等于同年12月底全部完成。
  1988年1月30日,由甘肃省电力工业局牵头,组织省计委民族经济处、农林处、能源处、发展资金办公室等单位对此工程设计、预算进行审査,于1988年3月5日省电力工业局以甘农电字(88)006号文件批复了设计、预算、建设年限。
  三、建设规模
  (一)线路工程
  35千伏线路走径在2800-4100米之间高海拔山区,采用武威水泥电杆厂生产的水泥电杆。
  线路全长为83.80公里,其中LGJ—95导线,LT—35地线输电线路3.6公里,带地线杆塔18基,LGJ-95导线输电线路80.20公里,不带地线杆塔403基,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计有35个耐张、耐张杆和36基转角杆塔,占总数的8.6%。直线杆385基,占总数的71.4%,共计使用15杆型,耐张杆和转角杆全部采用双杆,直线杆有92基也采用双杆。全线双杆占总数的30.4%,单杆占总数的69.6%,线路按高海拔进行设计。
  (二)变电工程
  变电所占地2886平方米,按西北地区农电通用设计NDB型方案(即10千伏采用户内方案)建成。
  安装1000/3&5节能型变压器2台,50/38610.4所用变压器1台,35千伏进线间隔1回,10千伏出线间隔5回,其中,一回补偿电容器出线,安装高原型补偿电容器360千瓦,按设计要求所变35千伏避雷器、补偿电容器都采用高原型产品。
  碌曲变电所至玛曲变电所调度通讯采用载波和邮电局电话,分别在两地安装完备。
  (三)出线
  按两北通用设计NDB方案,在碌曲变电所建成35千伏出线间隔1回,在合作变电所增容消弧线圈360千伏安。
  四、投资
  甘肃省电力工业局,甘农电字(87)015号文件批复,应遵照《关于加强农电基本建设管理的规定(试行)》执行,并考虑电杆、导线、三材、电器设备等价格在上浮,以及工程从备料到施工大约需要3年时间,甘南州系少数民族地区,技术力量薄弱,需要外地施工队伍支援等因素,经审查工程总投资暂控制在435万元以内。其中:1、线路335万元;2、玛曲变电所85万元;3、碌曲变电所出线15万元(含合作变电所相应增加电器设备在内)。
  五、施工组织
  玛曲县人民政府遵照甘南州计委(88)024号文件和甘南州水电局(88)009号文件,对碌一玛35千伏农用送变电工程批示精神,于4月28日由县计委、县财政、县建行、县水电局等单位组成工程领导小组,由副县长杨发荣任组长,刘云鹏、郭明昌任副组长兼工地施工技术负责,工程领导小组按上级文件精神,碌 ——玛35千伏农用送变电工程在社会上公开招标,结果康乐县二建公司电力安装队中标,负责承建任务。六、工程进度
  (一)施工进度
  工程建设年限为3年,要求1990年底建成。1988年7月开工,1990年9月竣工,历时2年零2个月完成全部工程。
  杆塔工程:1989年4月10日开始立杆放线至1989年10月9日历时180天线路全部完成。
  土建安装工程:原计划1989年11月安装完毕进行投产,由于资金不足,高原型电器订货困难,厂家没能按时交货,部分设备在1990年9月底才交货,故将竣工期向后推迟。
  (二)工程质量
  碌——玛35千伏农用送变电工程,线路走径复杂,穿过沼泽,跨越高山大岭,整个工作面都在3000-4000米高海拔地形多雨雪、险陡地区施工。4200米高海拔地带的悬崖、险坡等复杂地形进行爆破开坑,埋立杆塔,在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下,县水电局和施工单位制定了安全措施,严格要求各班组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作业,以安全保质促进度,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在近两年的施工中,没有发生任何人和设备事故。
  1990年施工单位对线路进行认真检修,线路带电运行期间,线路没有出现断线和杆塔倾斜等问题。
  七、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一)线路工程:
  线路走径测量工作是1986年6月6日完成,1988年8月份开业进行交桩时与野外工作完成已相隔一年之久,有的桩号被采药人员拔走,有的桩号被牲畜行走绊踏移位,给交桩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此种情况,县水电局采取边测量,边定位,全面复测进行移交的办法,挽回了桩号丢失和桩位移偏位等造成的损失,保证了移交工作顺利完成。
  1、内外业工作配合不够密切:由于内业工作完成后没有到现场实地校核,就直接交付施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杆型选用不够合理和有的地导线对地距离不够等问题,县水电局向设计部门反映取得同意后,及时更换杆型,处理对地距离不够倒拔杆塔等问题。据统计,仅处理杆塔13基。
  2、重新设计,更改线路走径:从365号杆至玛曲变电所13公里的线路走径偏离公路远,对以后运行管理很不方便,县水电局及时向设计部门反映取得同意后,对13公里的线路走径进行重新设计变更了线路的走径。重新设计的线路走径虽然比原线路走径长300米,但是减少杆塔9基,走径基本沿着公路便于运行维护。
  (二)变电所地网工程:
  在地网埋设施工中,发现原设计的土质和现场开挖出来的土质情况差别很大,县水电局及时和施工单位共同处理,采用换土和埋炭等办法使接地电阻达到设计要求。
  八、验收鉴定
  该工程验收由甘肃省电力工业局农电管理局牵头,邀请兰州供电局的调度通讯处、计划处、计量所、大用户所,省计委、州计委、州水电局、州建设银行,玛曲县财政局组成工程验收领导小组,审査了该工程的决算,对土建、变电、线路等工程进行全面验收鉴定,认为:“建设资金使用合理,土建工程缺少施工记录,评为合格,线路、变电工程质量评为良好。”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