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家畜普通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7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家畜普通病
分类号: S851
页数: 2
页码: 330—331
摘要: 家畜普通病是玛曲县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不亚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类疾病多因饲养管理不良、使役不当、气候多变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所致,主要指内、外、产科疾病。
关键词: 动物防疫 家畜疾病

内容

家畜普通病是玛曲县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不亚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类疾病多因饲养管理不良、使役不当、气候多变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所致,主要指内、外、产科疾病。据1970-1980年县兽防站门诊病例的不完全统计,在1327病例中,呼吸系统疾病372例,占病例总数的28.03%;消化系统疾病703例,占病例总数的52.98%;外产科疾病252例,占病例总数的18.99%。在外科病中以蹄病、鞍伤居多,部分乡村中毒病、代谢病还呈地方流行性,摘其主要分述如下:
  —、白肌病(羔羊缺硒病)
  玛曲县的主要代谢病为白肌病。由于缺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营养不良症,以心力衰竭、心节律不齐、运动障碍、心肌及骨骼肌变性为特症,多发生在引进羊和杂种羊中,土种绵羊也有发生。1967年西柯河羊场引进新疆细毛羊所产的66只春羔中发病53只,全部死亡,发病率80.3%,致死率100%;同年,河曲马场也发病死亡羊羔74只。1968年西柯河羊场的“新藏”一代杂种羊羔又发生该病。同年西柯河羊场兽医站攻关研究该病,送土壤采样,经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兰州中心化验室化验分析,证实西柯河地区土壤含硒量低于0.1ppm,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确诊为缺硒和维生素E而引起的白肌病。正确使用硒制剂进行预防,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预防:1、怀孕母羊3个月皮下注射0.2%亚硒酸钠2.5〜3.0毫升,间隔20天再注射一次。2、初生羔羊皮下注射0.2%亚硒酸钠溶液0.3毫升。3、病羔羊用0.1亚硒酸钠溶液和维生素E注射治疗。
  二、中毒病
  (一)马自体酸中毒病主要是由于马匹长时间高度饥渴和疲劳致使机体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该病1972年7月在河曲马场发病马18匹,治疗无效死亡16匹,致死率为89%;1973年又发病50匹,死亡2匹,由于采取措施,自此以后,再未发生。
  (二)动物性毒素中毒主要是狼咬伤家畜后,毒素性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引起伤口不易治愈。1969年3月采日玛公社麦科大队一群牛牧宿在黄河岸边灌木丛中,一夜间,狼群侵入,吃掉3头,咬死5头,咬伤6头。所伤6头牛经多方治疗仅治愈2头,死亡4头。类似情况较为严重,从1971-1975年据不完全统计,狼害牲畜达2700多头(只、匹),一经受伤,治愈率很低,终归于死亡。
  (三)农药中毒主要是氟乙酰胺中毒。70年代玛曲县采用喷洒氟乙酰胺在草原上进行灭鼠,引起牲畜抢食残毒期未过的牧草而发生中毒现象。也有因药品管理、使用不当而引起中毒死亡的。1977年7月,阿万仓公社贡赛尔(红旗)大队一群羊在刚洒过氟乙酰胺的草场上强行放牧,中毒致死羊68只,致死率达1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白肌病
相关专题
马自体酸中毒病
相关专题
动物性毒素中毒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