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家畜寄生虫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家畜寄生虫病
分类号: S851
页数: 8
页码: 322—329
摘要: 玛曲县马、牛、羊、猪感染的寄生虫共有39种(属),其中吸虫类6种(属),线虫类18种(属),绦虫类6种(属),蜘蛛类4种(属),昆虫类4种(属),抱子虫类1种(属)。主要的畜禽寄生虫病有牛羊消化道线虫病、肝片吸虫病、肺线虫病、螨病、牛皮蝇蚴病等。
关键词: 动物防疫 寄生虫病

内容

现已査明玛曲县马、牛、羊、猪感染的寄生虫共有39种(属),其中吸虫类6种(属),线虫类18种(属),绦虫类6种(属),蜘蛛类4种(属),昆虫类4种(属),抱子虫类1种(属)。主要的畜禽寄生虫病有牛羊消化道线虫病、肝片吸虫病、肺线虫病、螨
  病、牛皮蝇蚴
  病等。
  一、家畜寄生虫种类与分布
  (一)寄生虫名录
  玛曲县寄生虫类别表
  表54
  (二)家畜等生虫种类与分布
  玛曲县家畜寄生虫种类与分布表
  表55
  续表
  续表
  二、家畜寄生虫调查
  (一)家畜奇生虫区系调查
  玛曲县畜牧兽医站从1960年起先后选5个点,用蠕虫学剖检法剖检羊187只,其中1960年在河曲马场剖检羊30只,1962年在欧拉乡剖检羊44只,1964年在尼玛乡剖检羊30只,1977-1978年在采日玛公社、西柯河羊场分别剖检羊23只、60只。通过剖检査明,县境牲畜感染寄生虫39种。
  1、分布状况:尼玛乡羊只感染寄生虫29种(属),欧拉乡22种(属)、河曲马场19种(属)、西柯河羊场21种(属)、采日玛乡19种(属)。但通过调査结果统计,玛曲县绵羊的主要寄生虫有11种。由于地形地貌与自然条件的不同,主要虫种的分布也不一样。如曼日玛、采日玛、阿万仓乡及河曲马场、尼玛乡的贡玛村,主要属沼泽草甸类草场,又因气候较温和,是棕色截口锥实螺孽生繁殖的良好环境,牛羊感染肝片吸虫的机会频繁,其次为线虫病;木西合、欧拉、欧拉秀玛乡、县畜牧试验站及尼玛乡的大部分村委,以消化道与肺线虫病的感染较为突出,而奥斯特他线虫、捻转血矛线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及小型肺线虫的感染均在86.7%以上。2、绵羊感染寄生虫的情况:在剖检的187只羊中,寄生虫的感染率为2%〜100%。感染最高的有:仰口线虫、毛首线虫、奥斯特他线虫、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绵羊斯克里亚平吸虫;其次为小型肺线虫、细颈线虫、夏伯特线虫、毛圆线虫、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羊虱蝇等。感染强度为1〜115978条, 悬殊很大。其中,绵羊斯克里亚平吸虫352〜115978条,细颈线虫21〜23800条,奥斯特他线虫6〜11199条,毛圆线虫100-2800条,仰口线虫53-3804条,均已达到致病作用。
  3、羊只个体感染寄生虫的种类:经1981年剖检的23只羊统计表明,感染寄生虫4种以上的羊为100%,最多的感染16种,因此羊只发病是由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所致。其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4、危害绵羊的主要寄生虫:经感染率、感染强度、危害程度综合分析,肝片吸虫、斯克里亚平吸虫、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他线虫、仰口线虫、细颈线虫、毛圆线虫、肺线虫、食道口线虫、疥螨、羊虱蝇是引起羊发病的主要寄生虫。
  (二)季节动态调查
  1964年甘南州兽防站与尼玛乡兽防站共同对尼玛乡绵羊寄生虫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査。
  1977年2月〜1978年1月,原西柯河羊场兽医站对该场绵羊寄生虫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每月10〜13日定期剖检羊5只,全年共剖检羊60只,其中有新疆羊、杂种羊、藏系绵羊,其年龄、性别、膘情也不尽相同。
  两次调查均采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检査,西柯河羊场的调查对9种主要线虫绘制了季节动态统计表和季节动态曲线图。两次调査从9种线虫的季节动态图表分析其消长活动规律表明:大型肺线虫、夏伯特线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在春季4〜5月份形成高潮;斯克里亚平吸虫、仰口线虫、奥斯特他线虫为9月份形成高潮;马歇尔线虫为春、秋两个小高潮。驱虫时间,必须放置在高潮前期。
  (三)重点调查
  1、羔羊线虫季节动态调查:1979年原西柯河羊场兽医站选1岁“新藏”杂交2代羔羊10只,于每月中旬用粪检法査出感染羔羊的细颈线虫、圆形线虫、毛首线虫、肺线虫的虫卵反映季节动态,根据季节动态图表反映,该场羔羊毛首线虫、肺线虫、细颈线虫等蠕虫的消长活动规律为2~3月份上升,4月份达到高潮,6月份下降。圆型线虫1月份上升,6月份达到高潮。驱虫必须在高潮前进行。2、玛曲地区家畜肝片吸虫病研究:1976年〜1979年由县兽防站张国相、索南木、张庭彦主持的“玛曲地区肝片吸虫病研究”(州列课题1980年已验收),对玛曲地区家畜肝片吸虫病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该课题材料由“玛曲地区家畜肝片吸虫病研究报告”和附件“硝氯酚对牦牛、藏羊肝片吸虫疗效试验报告”、“关于可湿性六六六粉试灭螺的报告”、“排水和石灰灭螺的试验报告”、“飞机喷洒药物灭螺试验报告”五部分组成。研究表明:肝片吸虫病流行于齐哈玛、采日玛、曼日玛、阿万仓等公社的95.58万亩沼泽草场,呈地方流行性,多雨年份易感染。牛羊从11月份开始发病,3~4月份集中死亡,5月减少,6月份停止。其中间宿主主要为截口棕色锥实螺,水草中聚居的螺的一般密度为38〜144只/平方米,最高达712只/平方米。7~9月是牛羊感染期,感染率为30〜92%,最高达100%,感染强度:羊为6-758条/只,牛17-460条/头。最佳驱虫时间为10〜11月份和次年2~3月份。
  三、家畜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一)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是由寄生在羊消化道的毛圆科、钩口科、毛线科、圆形科、毛首科等多种(属)寄生性蠕虫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在全县各乡村广泛流行,对绵羊的危害严重。据调査捻转血矛线虫、奥氏特他线虫、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食道口线虫等是引起该病的主要虫种。一般为几个种(属)的寄生虫混合感染,于春秋两季对羊只的侵害形成两个侵袭高潮。羊只大量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是胃肠炎、腹泻、浮肿、消瘦、贫血。尤其在春季缺草季节羊只大量被感染导致春乏期死亡,是危害严重的家畜侵袭病之一。1975年4月群强公社发病死亡羊3468只,占当时全乡死亡羊只的66.9%;1976年西科河羊场因毛首线虫感染引起绵羊死亡100多只;1983-1984年河曲马场引起流行,死亡羊600余只。
  防治:按时定期驱虫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手段。从50年代起,每年春秋两季给羊只定期驱虫,从六、七十年代逐步推广使用敌百虫、四咪唑
  等驱虫药品,80年代以来逐步推广左旋咪唑
  、丙硫咪唑等广谱高效低毒的药品,使寄生虫病的危害不断减轻,每年驱虫率在80%左右。同时牧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也积累了用勤搬圈,不让羊吃二茬草、烧草场等方法预防该病的感染。
  (二)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及巨片吸虫(主要在欧拉秀玛乡)寄生在家畜肝脏、胆管中导致发病,引起家畜消瘦、贫血、拉稀、水肿和孕畜流产等症状。玛曲县沼泽草场占全县草场面积的10.7%。主要分布在曼日玛乡、采日玛乡、阿万仓乡、欧拉乡、齐哈玛乡、欧拉秀玛乡和尼玛乡的部分村,因此,放牧牛羊的发病比较集中,危害严重,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主要侵害牛、羊,感染率30%〜92%,个别地方的畜群高达100%。羊的感染强度为6-578条/只,严重者高达1000条/只以上;牛为17-460条 /头,致死率达31.1-63.3%。多在7~9月感染、死亡,11月开始发病、死亡,翌年3~4月形成高潮,5月份下降,6月份停止。
  该病的流行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在多雨的年份,随着沼泽地区水位上升,螺蛳随水流扩散,疫源面积扩大;相反在干旱少雨的年份,疫源面积缩小,发病率低,死亡少。
  病源的主要中间宿主是截口棕色锥实螺,其分布密度38-712只/平方米。5月份开始产卵、生长、繁殖,7~9月活动频繁,10月开始死亡。但成熟与半成熟的螺蛳是在水底或淤泥土层深10〜40厘米处越冬,到翌年5月又开始产卵。
  早在1961年欧拉公社拉腰拉美滩放牧的羊群感染该病,1962年死亡羊8000余只;1963年齐哈玛乡塔哇大队在沼泽地放牧的3000多只羊发病,死亡200余只;1964年阿万仓乡贡赛尔(红旗)大队羊发病死亡700余只,牛死亡200余头;1969年采日玛公社发病死亡羊4000余只,牛2000余头,其中下乃日玛二队牧民才原的一群牛(180头)中死亡160余头,仅有10多头牛生存下来;1973年全县因肝片吸虫病死亡牛羊3.8万头(只),足见其危害严重。
  防治:从1974年起全县开展该病的防治工作,主要措施有:①家畜驱虫:从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应用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硫双二氯酚、硝氯酚(拜耳9015),肝蛭净、抗蠕敏等广谱高效的驱虫药品。②消灭中间宿主:用堆集粪便进行生物热杀卵处理,特别是驱虫期间的类便处理,挖坑发酵或晒干焚烧。不饮中间宿住生存的沼泽地死水或小溪水;7~9月避开沼泽地放牧,但可在雷雨后一小时左右进行抢牧;开沟排水,改良沼泽地,消除螺蛳寄生条件,杜绝病源;药物灭螺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喷洒沼泽草场灭螺。1980年用百万分之一的“灭螺杀”和百万分之二的“血防67”开展飞机灭螺,喷洒草场1.7万亩,经检测72小时后每平方米内400个锥实螺全部杀死,杀死率达100%,但对幼小鱼类有害,牛羊无中毒反映,牧草亦无明显损害;有计划的焚烧草场,杀灭虫卵和越冬的寄生虫蚴
  虫。③改革畜群结构,合理淘汰,减少病源;1975-1980年县牧医站主持的“玛曲地区家畜肝片吸虫病研究"课题的实施,对全县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肺线虫病是由网尾科和原圆科的线虫寄生在羊气管、支气管中引起发病,以咳嗽、流鼻、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为特征。在玛曲县分布广泛,呈地方流行性,尤以犊牛与羔羊严重。羊大型肺线虫感染率为10.2%,感染强度为1〜640条/只;小型肺线虫的感染率为60〜90%,感染强度为1〜1120条/只。一般与其它寄生虫混合感染,在春季引起牛羊发病死亡。4〜5月是发病高潮。70年代发病数量大,每年都有发生。1975年2月,欧拉公社1304只羊发生肺炎,死亡羊1217只,经剖检发现在支气管中有大量线虫寄生。防治从60年代起先后用敌百虫、驱虫净、左旋咪唑等药物进行驱虫。
  (四)螨病俗称“疥癣”,是由螨、蜱等侵袭家畜引起的外寄生虫病,造成幼畜生长发育缓慢,产毛量下降,弱畜死亡。在玛曲县各乡村都程度不同的流行。
  据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玛曲地区就有该病发生,50-60年代流行严重,死亡很多,给牧民带来很大损失。1961-1963年,全县死亡羊2000多只。1968年尼玛乡因疥癣死亡羊2696只。仅1980〜1982年全县发病羊16213只,死亡401只,致死率4.27%;发病牛7021头,死亡189头,致死率2.69%。
  防治:用药品涂擦和药浴是防治的主要手段。从50年代到90年代先后用六六六粉、克辽林、蝇毒磷、林丹乳油、七五O速杀液、敌百虫等药物进行药浴治疗。1959年阿万仓公社兽防站用自制的牛皮药浴池放入药水对羊只进行药浴,曾收到较好的效果。之后用帆布药浴池、铁皮药浴池、水泥药浴池进行药浴羊只,到1979年全县修建药浴池17座,普遍开展了绵羊、犊牛疥癣的药浴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益。1990年甘南州牧业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活动式药浴喷淋机在尼玛乡试验药浴羊2000余只,效果较好。
  (五)牛皮蝇蚴
  病是由牛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引起牛的生长发育缓慢,皮革价值降低。多发于犊牛。平均感染率为90%左右,使皮革价值降低30%左右。
  防治:60年代,曾用六六六粉、来苏尔局部涂擦的办法治疗该病。80年代后用倍硫磷肌肉注射驱杀牛皮蝇蚴
  进行防治。
  (六)羊蠕形蚤是羊的外寄生虫病。1974年11月首次在尼玛公社贡玛、哇尔玛大队羊群中发现,哇尔玛死亡羊62只。1975年10月下旬尼玛公社羊群又发生大量蠕形蚤,主要寄生在羊的颈部、胸部、股内侧、尾根等部位吸取大量血液,引起皮肤发炎和奇痒,使羊只贫血、消瘦、脱毛,甚至死亡。1977年甘南州牧研所虫体鉴定为独卡特蠕形蚤,尼玛公社群众用1%的敌百虫溶液涂擦羊体,效果很好。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肝片吸虫病
相关专题
肺线虫病
相关专题
螨病
相关专题
牛皮蝇蚴病
相关专题
羊蠕形蚤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