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2
页码: 309—310
摘要: 由于玛曲地处偏僻,科学文化相当落后,广大的牧民群众过着靠天养畜的生活,人畜疫病经常发生,牲畜疫病流行严重,玛曲境内牛瘟、炭疽、马鼻疽病、马腺疫病是危害牲畜的主要疾病,口蹄疫、牛肺疫、牛放线菌病对牛的危害很大;其次是各类牲畜的眼病、消化道疾病、外寄生虫病,由于缺医少药,牲畜疫病种类多,病情复杂,牲畜死亡严重。根据群众掌握的规律,各种疫病每五年左右流行一次。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疫病防治

内容

民国时期,玛曲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羊、马等家畜。据《拉卜楞之畜牧》(张元彬著,《新青海》1937年5卷1期)统计,“拉卜楞有马35750匹,牛23750头,羊116900只”,此中只包括了欧拉、卓格尼玛两个部落的牲畜数,但其它部落牲畜数不详,直到1949年,据统计,玛曲地区有牲畜24.08万头(只、匹)。
  民国时期,由于玛曲地处偏僻,科学文化相当落后,广大的牧民群众过着靠天养畜的生活,人畜疫病经常发生,牲畜疫病流行严重,玛曲境内牛瘟、炭疽、马鼻疽病、马腺疫病是危害牲畜的主要疾病,口蹄疫、牛肺疫、牛放线菌病对牛的危害很大;其次是各类牲畜的眼病、消化道疾病、外寄生虫病,由于缺医少药,牲畜疫病种类多,病情复杂,牲畜死亡严重。根据群众掌握的规律,各种疫病每五年左右流行一次。流行时常常由于无现代科学防治方法,只能靠民间为数不多的藏兽医进行治疗,因此,牲畜常常损失严重,给牧民群众造成很大的灾难。虽然国民党政府于1930年在甘肃实业厅内设有畜牧兽医股,管理全省的畜牧业,但对玛曲等边远牧区,其技术服务功能几乎等于零。1937年国民党政府“西北兽医防治处”分别又在夏河、临潭设立兽疫防治站。具体由夏河兽医防治站负责夏河、碌曲、玛曲等地的兽医防治工作,但玛曲与夏河相距200多公里,交通不便,其防治能力仍十分薄弱,牲畜疫病流行严重。
  1949年9月18日夏河解放以后,玛曲隶属夏河县第七区,因此1951年4月甘肃省农林厅夏河兽医防治处成立后,玛曲的兽防工作名义上由夏河兽医防治处承担,但服务功能基本上涉及不到玛曲,牲畜的疫病防治仅由极少数民间藏兽医进行,条件差,功能弱,直到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
  1956年10月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建立,从此始玛曲的兽疫防治工作才揭开全新的一页。当年,根据甘肃省畜牧厅安排,全县开始马鼻疽病检疫和牛瘟防治工作,为此,县上专门设立消灭牛瘟办公室,并从1957年起,每年自制疫苗防制牛瘟。同年秋县防疫指挥部成立,全县掀起以扑灭牛肺疫为主的防疫运动。1958年各乡正式设置畜牧兽医工作站,从而结束了畜牧业没有兽医防治保障的历史。1959年8月阿万仓兽防站张庭彦等人用自制的牛皮药浴池治疗羊外寄生虫病,药浴羊1.6万只,每天药浴1200只左右,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试用口蹄疫痊愈牛血清治疗犊牛口蹄疫等工作。1962年全县预防注射各类家畜31.45万头(只、匹)。1963年甘肃省畜牧厅下拨2万元,在欧拉、曼日玛两乡各建起一座水泥药浴池,群强乡建立一座帆布药浴池,开展外寄生虫病的防治。同年3月甘南州畜牧站派工作组协助,对尼玛乡绵羊内寄生虫季节动态和牛羊传染病进行调査,8月份曼日玛乡首先使用哈尔滨兽研所生产的布病菌苗防治牲畜布病,县兽防站用23只羊自制8.4万毫升牛肺疫疫苗,在曼日玛乡注射3.3万头牛,开始牛肺疫防治工作。
  1968年经过省、州、县业务技术人员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基本消灭牛瘟,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马鼻疽病、布氏菌病、牛肺疫、牛出败、羊痘及牲畜外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使全县疫病危害有所减轻。同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成立后,一切工作都以运动形式进行的。当时全县的兽医防治工作以尼玛公社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展三级兽医网和四自中草药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县推广开展。如1970年设立县鼻疽马场,集中全县检出的阳性马,进行综合防治,培育健康畜群;牛副伤寒、腐蹄病等一批牲畜疫病被确诊并进行防治。畜种改良工作也全面展开,一批畜牧兽医科研项目取得成效。在科研方面,开展了 “肝片吸虫病综合防治试验”、“中草药防治牲畜疫病试验”、“中草药加工试验”、“藏兽医研究”等课题,以及西柯河羊场诊断和防治杂种羊、纯种羊的白肌病,并研用亚硒酸钠进行,从而填补了州内空白。之后,陆续在西柯河羊场及部分乡开展家畜寄生虫区系调査和季节动态调査,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此一时期内各乡修建的药浴池、固定式羊圈等基础设施有所增加,各乡站化验室设备进一步改进,从而保证了全县疫病的防治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的畜牧兽防工作走上正规化科学化预防管理的规道,经过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协作和广大兽医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建立抽检预防机制,开展《羔羊线虫动态调査》、《玛曲地区肝片吸虫病研究》及 《飞机喷洒药物灭螺实验报告》等调査活动,有效地预防控制了各类牲畜的疾病发生。1980年全县范围内正式宣布消灭牛瘟、牛肺疫。1985年7月甘肃省兽医总站通过了对玛曲布病防治效果的考核验收。1989年宣布消灭马鼻疽等。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狂犬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