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构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305—308
摘要: 机构主要介绍了玛曲县畜牧局、玛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玛曲县草原工作站、欧拉羊育种站等。
关键词: 畜牧管理 管理机构

内容

一、玛曲县畜牧局
  1955年6月30日正式设立玛曲县第一个畜牧业行政管理机构——县畜牧科,具体负责管理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工作。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合并为洮江县,原县人民委员会下设的7个职能机构终止。1962年1月1日恢复碌曲、玛曲县建置时恢复。1963年初县人民委员会将农林水利科业务归入,仍称畜牧科。1968年1月,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后,全县各级政权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同年8月22日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8月29日撤销县畜牧科,9月4日畜牧科业务归口县革委会下设的生产指挥部。1971年10月22日恢复,更名为县畜牧局。截至1990年,下属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草原工作站、县阿孜畜牧试验站、县西柯河大鹿养殖繁育场等4个副科级业务单位和8个乡畜牧兽医工作站,共117名职工。其中行政干部7人,专业技术干部63人,工人47人。专业技术干部中有中级职称的11人,初级职称的32人。县畜牧系统有大学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59人。另外,在全县8个乡的每个村民小组中设有1个不脱产防疫员,共计216名,从而使县畜牧局成为集草原保护、建设,饲草料加工、销售、畜种改良、疫病防治、动物检疫、畜牧科技试验推广、牧业经济经营管理和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畜牧业服务为一体的管理部门。
  二、玛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1956年10月正式建立,全站共有职工11人,其中行政2人,业务6人,学徒3人。当年,在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队的协助下,在卓格尼玛部落开展了牛瘟、牛肺疫等病的防治工作。1958年设立畜牧兽医工作站。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合并为洮江县时,归入洸江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62年1月1日撤销洮江县时重新恢复,当时业务人员达50人。1966年6月,玛曲成立由22名人员组成的牧区基建队(简称牧建队),行政隶属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领导,在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导下,进行牧区基本建设工作。同年9月,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与县草原工作站合并,称“玛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站内下设兽医组、畜牧组、牧机组和兽医门诊等机构。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县畜牧兽医站遂之改为“玛曲县畜牧兽医站革委会”。1970年12月,县畜牧兽医站革委会正式分设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和县草原工作站两个工作机构。
  三、玛曲县草原工作站
  1957年11月甘南州畜牧处拨专款3.5万元,正式建立县草原工作站,但建立后的县草原工作站与县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1958年11月,县草原站分设,独立开展草原业务工作,同时按中国共产党在牧区各项工作“慎重稳进”的方针,对旧的草原管理形式逐步进行调整。: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合并为洮江县时,业务归口到洮江县草原工作站,1962年1月1日恢复碌曲、玛曲两县建置时恢复。1966年9月,县畜牧兽医站与县草原站第二次合并,对外称“玛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70年12月重新分设,成为独立的工作机构存在。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县草原工作站,除保留1名人员在县畜牧局具体办理草原业务外,其余干部编入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拖拉机手、剪毛人员都调县卫当籽种场,财产由县生产指挥部具体安排,1972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再次恢复县草原工作站至今,具体指导全县的草场保护、利用、建设和饲草料的种植、加工、生产等工作。
  四、欧拉羊育种站
  1960年甘南州牧研所在欧拉公社设立欧拉羊育种站,具体在雷声岳、漆国、陈瑞林、达老等人主持下,1960年、1961年、1963年先后引进德国美利奴、考力代、苏联茨盖等优良种公羊进行绵羊改良实验。试验获得的改良羊,由于在玛曲粗放的放牧条件下,适应性差引起的死亡率较高,被牧民群众逐步淘汰。1966年6月,国营西柯河细毛羊繁育场建立,原甘南州牧研所欧拉羊育种站撤销,人、畜及财产移交给西柯河羊场。
  五、国营甘南西柯河细毛羊繁育场
  1966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决定在玛曲县西柯河滩建立“国营甘南西柯河细毛羊繁育场”,简称“西柯河羊场”,行政隶属甘南州畜牧局领导。1981年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于9月8日、12月7日先后发出34号和42号文件,决定撤销西柯河羊场,财产与人员一并交归玛曲县管理。
  六、西柯河大鹿场
  1972年在西柯河羊场职工捕捉驯养与购买的34头马鹿的基础上建立,1981年12月国营甘南西柯河细毛羊繁育场撤销时,归玛曲县畜牧局管辖至今。
  七、玛曲县卫当牧草籽种场
  1971年2月在曼日玛乡卫当滩建立,1980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撤销该场, 并搬迁到原8083军马场草场,更名为县阿孜畜牧试验站,其财产、牲畜均归 “阿孜畜牧试验站”所有。八、玛曲县阿孜畜牧试验站
  1980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在原8083军马场驻址—阿孜沟建立,具体隶属县畜牧局领导,性质为国营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探讨草原培育,提高产草量的途径,同时进行畜种改良,总结牛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措施,推广使用适合县境的牧业机械等。
  九、玛曲县鼻疽马场
  1970年在群强乡塔玛地区建立,集中全县检出的阳性马,培育健康的马群。建场初期,县鼻疽马场有职工13人,各类牲畜1162头(只、匹),隔离病马255匹。1982年正式撤销,其业务归口各乡兽防站。1990年8月通过省、州检验, 正式向外宣布玛曲县消灭马鼻疽病。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