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马鹿、白唇鹿的驯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马鹿、白唇鹿的驯养
分类号: S825
页数: 2
页码: 294—295
摘要: 玛曲养殖的野生经济动物主要是产茸鹿,主要品种是马鹿和白唇鹿,它们都是大型鹿科动物,成年公鹿体长约2米,高1.3〜1.7米,马鹿的夏毛赤褐色,冬毛灰棕色,白唇鹿夏毛黄褐色,冬毛暗褐色,臀斑颜色白唇鹿近于白色,马鹿为赭黄色。
关键词: 马鹿 玛曲县 白唇鹿

内容

玛曲养殖的野生经济动物主要是产茸鹿,主要品种是马鹿和白唇鹿,它们都是大型鹿科动物,成年公鹿体长约2米,高1.3〜1.7米,马鹿的夏毛赤褐色,冬毛灰棕色,白唇鹿夏毛黄褐色,冬毛暗褐色,臀斑颜色白唇鹿近于白色,马鹿为赭黄色。两种鹿均生活于高山草原或灌丛地带,以草类、树叶等为食。秋季交配,次年5〜6月份分娩,怀孕期240天左右,年产1〜2仔。雄鹿生角,3~4月份新角开始长出,在长出新角三个月内未钙化变硬的角就是鹿茸。
  1970年国营西柯河羊场职工陆续捕捉喂养。1972年玛曲县成立西柯河养鹿场,将牧工捕捉和购买的34只马鹿集中驯养。后经捕捉和自己繁殖,饲养量高时达118只,后因放牧地不足,饲料缺乏,管理不善等因素,存栏下降,到1990年存栏数不足100只,年产干鹿茸20公斤左右。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