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藏系绵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藏系绵羊
分类号: S826
页数: 3
页码: 291—293
摘要: 藏系绵羊是玛曲县的主要畜种之一,是牧民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发展养羊业对发展全县牧业经济、增加牧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绵羊 玛曲县

内容

藏系绵羊是玛曲县的主要畜种之一,是牧民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发展养羊业对发展全县牧业经济、增加牧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品种分布
  藏系绵羊是古老的粗毛羊品种之一,生产于青藏高原,历史悠久,古称蛮羊,玛曲藏羊具有基本类似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归属于草地型藏羊。由于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一个地方类型。依其分布地域和外貌特征,大致可分为欧拉类型和乔科类型两个地方型。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玛曲地区绵羊总数为19.14万只,到1990年全县绵羊存栏达到29.18万只,占全县总牲畜的47.20%。其中欧拉羊18万只左右,主要分布于欧拉、欧拉秀玛两乡及尼玛、木西合、阿万仓乡的部分地域;乔科羊11万只,主要分布在三玛(指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河曲马场、阿孜试验站及阿万仓的部分地域。
  二、外貌特征
  (一)外貌特征头略小,狭长呈三角形,鼻梁隆起,两眼略向外稍突,耳长而不下垂。公羊角长而粗,向两侧伸展,呈扭曲状弯曲,有角者占98%以上。母羊角较细而呈螺锥状向外向上斜展。体质结实,四肢端正而较长,体躯近似长方形。公羊粗壮结实,母羊灵活清秀。蹄质结实,颈细而长,胸宽而深,背腰平直,十字部高,臀部丰满,尾小呈扁锥形,紧贴于臀部,被毛为异质粗毛, 腹毛着生不良。
  1、欧拉类型:体格高大粗壮,头稍狭长,多数具有肉髯,被毛较短,绒毛多,而覆盖度差,产毛量少,死毛含量很高,几乎无正常粗毛。头颈、四肢和腹下着生刺毛,且多为有色,以黄褐色为主,白色极少。公羊胸前着生黄褐色 “胸毛”,而母羊则不明显。
  2、乔科类型:体格较大,被毛粗长,覆盖度中等,毛辫较长,具有波形浅弯,死毛含量高。头颈、四肢杂色,以黄褐色较多,黑花亦属常见。据统计884只母羊中,纯白者50只,占5.66%,体驱主要部位白色者472只,占53.39%, 体驱杂色者362只,占40.95%。
  (二)体尺、体重
  1、欧拉羊:公羊体高77.21±2.65厘米,体长84.25土4.14厘米,胸围103.58±3.86厘米,十字部高79.04士2.05厘米;母羊体高72.44±2・09厘米,体长77.83士3.69厘米,胸围98.10士3.36厘米,十字部高74.04士2.08厘米,平均体重成年公羊75.85公斤,成年母羊58.51公斤。初生公羔重4.28公斤,母羔重4.27公斤。
  2、乔科羊:公羊体高75.41厘米,体长81.11厘米,胸围99.30厘米,母羊体高71.20厘米,平均体重成年公羊64公斤,成年母羊52公斤。
  三、生产性能
  (一)产毛性能每年7月剪毛一次,从分析结果看,羊毛品质差,油汗少,干死毛含量高,工艺品质较低。
  1、欧拉羊:个体产毛量成年公羊1.08公斤,成年母羊0.77公斤,平均毛长公羊为16.63厘米,母羊为15.13厘米,净毛率公羊为73.67%,母羊为75.54%。公羊的无髓毛、两型毛、死毛含量分别为62.8%、6.28%、32.84%;母羊的无髓毛、两型毛、死毛含量分别为70.09%、6.11%.24.21%。
  2、乔科羊:个体产毛量成年公羊为1.34公斤,母羊为0.95公斤;毛辫长公羊为24.00厘米,母羊为23.44厘米;净毛率公羊为76.28%,母羊为76.09%。无髓毛、两型毛、死毛分别为公羊49.25%、19.64%、24.30%;母羊50.53%、23.34%、17.97%。
  (二)产肉性能在秋肥时,对中上等膘情的成年羯羊空腹进行屠宰后测定:欧拉羊胴体重平均35.18公斤,占活重的45.96%,内脏脂肪重平均为3.38公斤,占活重的4.42%,屠宰率50.38%;乔科羊胴体重平均为25.30公斤,占活重的47.90%,内脏脂肪重平均1.60公斤,占活重的2.81%,屠宰率47.90%。
  (三)繁育性能1.5岁母羊开始交配受胎并能正常产羔,但多不认羔,繁殖成活率低,一般2.5岁母羊配种产羔,公母混群放牧,自然本交。每年6〜9月配种,11月至次年3月产羔,分别为冬、春羔,怀孕期150天左右,每年产羔一次,多产单羔,双羔极少。母羊母性好,育羔性极强。母羊利用年限5〜6年。
  四、特性及饲养
  藏羊是在高寒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经长期自然与人工选育而成的原始品种, 极耐高寒及粗放的饲养管理,啃食枯黄牧草的能力强。四肢长,能远牧登高,体格健壮,对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因而在饲养管理上终年放牧, 逐水草而居。在一20℃的低温下母羊能顺利产羔。羔羊待毛干后即可随母行走, 并吸吮初乳。母羊母性良好,育羔力强。绵羊合群性好,但胆小,容易受惊。
  五、繁育改良
  玛曲藏羊繁育改良在“以本品种选育为主,杂交改良为辅”的前提下进行。1960年欧拉羊育种站成立,从此,拉开玛曲县绵羊改良的序幕,当年用引进的德国美利奴羊采用人工授精、人工辅助授精等方法开展细毛羊杂交试验,经测定美欧杂交一代羔羊初生重4.62公斤,欧拉羊羔初生重4.12公斤,平均比欧拉羊羔重0.5公斤。1960年至1963年全县大规模开展绵改工作,先后引进德国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分布在河曲马场、欧拉羊育种站、甘农大阿万仓试验站开展绵改。1966年国营甘南西柯河细毛羊繁育场成立,专门开展绵改工作。1967年县人民委员会成立绵羊改良领导小组,狠抓绵改工作,当年共在尼玛、欧拉、曼日玛、群强、西柯河羊场等五个绵改点改良羊10261只。据统计,从1960年起先后引进过新疆细毛羊、茨盖半细毛羊等优良羊种进行改良,经过17年的努力,到1977年全县改良羊达到了31024只,占全县绵羊数的8.01%。
  虽然藏羊先后经过德国美利奴、新疆细毛羊、苏联茨盖羊等细毛、半细毛羊的杂交改良,毛质和产毛、产肉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这些羊种及其杂种后代不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饲养管理跟不上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困难重重,整个绵改工作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至1981年随西柯河羊场的撤销而告终。到1990年前后经多年改良留下的杂种羊后代陆续被群众淘汰或卖掉。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专题

藏系绵羊
相关专题
欧拉羊
相关专题
乔科羊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