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动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4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劳动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2
页码: 262—263
摘要: 劳动人口构成主要描写了玛曲县劳动适龄人□的数量变化、劳动适龄人□的性别构成、劳动适龄人□的年龄构成等内容。
关键词: 人口构成 劳动人口

内容

一、劳动适龄人□的数量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玛曲县人口发展很快。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6642人,到1990年达到30314人,增加23672人,41年翻了三番多。随着全县人口的迅速增加,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劳动人口数量迅猛增加,而且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上升。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劳动适龄人口达到173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34%,增长速度超过同期总人口的发展速度,劳动适龄人口的迅猛增长,形成了玛曲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由此可见,玛曲县60年代到70年代出现的生育高峰期所形成的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不影响当时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而对16年后劳动适龄人口的大量增长起着直接的作用。
  二、劳动适龄人□的性别构成
  在玛曲县人口普查的劳动适龄人口中,前两次都是女性多于男性,而后两次则是男性多于女性。从变化趋势来看,性别比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劳动适龄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化,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全县劳动适龄人口,25〜39岁的中青年劳动人口性别比较高,其中30-34岁的青壮年劳动人口性别比最高。15-24岁的青少年劳动人口性别比较低,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也越来越高,35岁以后开始下降,55岁后,女性的比例超过了男性,而且年龄越大,女性的比例越高。按年龄组比较:15〜19岁性别比103.48;20〜24岁性别比103.86;25〜29岁性别比114.90;30〜34岁性别比122.39;35〜38岁性别比114.43;40〜44岁性别比105.91;45〜49岁性别比108.49;50〜54岁性别比100.35;55〜59岁性别比94.93;60〜64岁性别比69.68。
  三、劳动适龄人□的年龄构成
  玛曲县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构成,同总人口的年龄构成一样,同属年轻型, 而且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更轻。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县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年龄为29.41岁,年龄中位数26.42岁。全县劳动适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在29岁以下,也就是说,在玛曲县劳动适龄人口中,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小,而年龄越小,所占比重越大,形成一个底部宽阔,向上渐次缩小的典型的金字塔年龄结构。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