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太阳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太阳能
分类号: P422
页数: 2
页码: 240-241
摘要: 玛曲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原因,太阳能十分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1.9小时,最多年份2785.5小时,最少年份2322.5小时,相差463.0小时。玛曲各月日照时数中12月最多,为224.5小时,9月最少为159.8小时,分布季节是11月至1月(白昼最短的冬季)日照时数多于6〜8月(白昼最长的夏季),反映了县境冬季多晴天而夏秋季多雨的气候特征。
关键词: 玛曲县 太阳能

内容

玛曲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原因,太阳能十分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1.9小时,最多年份2785.5小时,最少年份2322.5小时,相差463.0小时。玛曲各月日照时数中12月最多,为224.5小时,9月最少为159.8小时,分布季节是11月至1月(白昼最短的冬季)日照时数多于6〜8月(白昼最长的夏季),反映了县境冬季多晴天而夏秋季多雨的气候特征。太阳能总辐射5731.8兆焦/平方米•年。年平均日照57%,最大为63%,最小为52%,各月日照百分率中12月最大为77%,9月最小为43%。因而全县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进行采暖,种植蔬菜、花草,烧水,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一、太阳能采暖
  县境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2C。年平均气温≤10C以下314天,其中年最低气温≤0C日数平均215天,年最低气温≤一10C日数为125天,采暖期长达10个月。一袋牛粪需要3.5元,块煤每吨350一400元,还要从250公里外运来,为缺乏燃料的玛曲无疑找到了一条新路。在玛曲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采暖,可以说,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1984年在县科委的推广下,县藏中第一座太阳能采暖实验室建成使用。1985年县科委接着建成一座串联式太阳能浴池,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浴水开始,玛曲的太阳能采暖,在全县大面积推开。截至1990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类太阳能采暖房7栋,其中有教学楼、科普楼、办公室、实验室、宿舍等。建筑面积达4204.73平方米。
  二、利用太阳能种植蔬菜和家用烧水
  玛曲是纯牧业县,自古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等特征的影响,青棵、大燕麦种植都不能成熟,因此,县科委从1979年开始,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在高寒地区试验种植西红柿、黄瓜、番瓜、辣椒等蔬菜获得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大面积推广使用,只有县城部分居民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种植一些蔬菜、花草等。截至1990年底,全县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种植蔬菜面积虽然仅有772平方米,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三、太阳能用电
  玛曲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县,广大的牧民群众自古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无固定的定居点,高压送电相当困难,晚上照明主要以传统的酥油灯、牛粪火照明。遇到刮风天气,酥油灯无法使用,只好晚间黑坐。为此,1985年县科委从青海引进晶硅太阳能三用灯34台(太阳能晶硅板还能直接使用收录机等电器),携带方便,使用简单,既可照明,也可为收音机、录音机充电活跃牧民文化生活,是解决县境内牧民群众照明问题的一大途径。截至1990年底,全县拥有太阳能灯具125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