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鱼类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鱼类资源
分类号: S932.4
页数: 1
页码: 238
摘要: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进入木西合乡境,经西、南、东环绕而北流,再折而向西进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主河道长约433公里。且此段黄河湾多流缓,河面较宽,生态环境优美。
关键词: 玛曲县 渔业资源 鱼类资源

内容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进入木西合乡境,经西、南、东环绕而北流,再折而向西进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主河道长约433公里。且此段黄河湾多流缓,河面较宽,生态环境优美。支流、河岔、沟谷众多,沿河多有柳树丛林,岸上众多的畜群及野生动物,辽阔的草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流域内鱼类的生物营养,因此,河中冷水性天然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其中有价值的经济鱼类有五种,它们是极边扁咽齿鱼(俗称小嘴鳇鱼)、厚唇重唇鱼(俗称石花鱼)、花斑裸鲤(俗称大嘴鱼)、似鲍条鳅(俗称狗鱼)、黄河裸裂尻鱼(俗称草生鱼)。
  玛曲渔场建立以前,由于县境牧民群众习惯不吃鱼类,各沟河岔鱼类充满其中,随便一条河流,就可捕捞到大量的鲜鱼。1958年底渔场建立后,黄河玛曲段原始封闭的天然鱼类资源开始开发利用,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到1990年,据玛曲渔场捕劳统计,全河段年均出水鲜鱼产量在100吨以上(含国营、集体和个人捕捞),其中玛曲渔场捕捞27.94吨。1960年最高达到210吨。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