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药材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2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药材资源
分类号: R282.7
页数: 5
页码: 233-237
摘要: 玛曲县区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受气候、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据初步调查,境内野生药用植物分属39科,100属,151种,遍及全县。
关键词: 玛曲县 药材资源

内容

第一节植物药材
  玛曲县区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受气候、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据初步调查,境内野生药用植物分属39科,100属,151种,遍及全县,其中采集利用的药用植物有:水母雪莲花、冬虫夏草、红景天、天麻、甘肃贝母、秦艽、唐古特大黄、裂叶羌活、甘松香、党参、狼毒、独一味、蕨麻、烈香杜鹃、青海杜鹃、甘青乌头、裸蕊乌头、箭叶橐吾、绿绒蒿、多花黄芪、多枝黄芪、青海黄英、异味青兰、车前草、蒲公英、香薷、益苜草、小柴胡等20余种。
  一、水母雪莲花
  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绵毛,茎短而粗,叶密生,具长而扁的叶柄,叶片卵圆形,例卵形或扁形,边缘有条裂状锯齿,齿尖急尖,上部叶成菱形,披针形,基部延伸成翅柄。头状花序密集无总梗,总苞球形,总苞片2~3层,膜质,线状长圆形,不等长。花紫色,瘦果,冠毛2层,灰白色,外层刺毛状,内层为羽6~7月间开花时采集。药用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壮阳、补血、强筋骨。主要分布于本县境内高山、砾石间地带。
  二、冬虫夏草
  又名虫草,冬虫草。为麦角菌科植物,由虫体及从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寄主为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虫体长3〜5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而易断,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厘米,直径约0.3厘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上部稍膨大,主要分布在玛曲各乡高山坡地带。立夏以后开始采集。药用于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据科学研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作用。三、红景天
  有全瓣红景天和宽瓣红景天两种,属景天科植物。
  (一)全瓣红景天:草本。根茎肥厚,外被多数窄披针形或宽线性鳞片,黑褐色,长约1厘米,一年生茎3~5厘米,圆柱状,高约30厘米,无毛,下部无叶,中、上部具多数叶片。叶线形,长约2厘米,无柄,光滑,边缘微具齿,腹面深绿色,背面黄绿色。花序顶生,近伞房状,外被叶状苞片,花黄绿色,长1.2厘米,具梗;萼线状锥形,黄褐色,长约8毫米,花瓣黄绿色,长约1厘米,窄披针形,具3脉,有少数支脉,全缘,先端钝尖;雄蕊着生于花瓣基部,对萼的较短,对花瓣的较长,花药卵形,小,褐色;腺体矩形,小,黑褐色;子房直立。果实近矩形,有直立细长的喙,长约8毫米,种子多数、扁平,未成熟时黄绿色。花果期7〜8月。生于海拔3300一3400米的灌丛岩石上。9~10月挖根。性甘、涩、寒,无毒。治肺炎、肺结核、气管炎和心脏病,心血管疾病。
  (二)宽瓣红景天:多年生肉质草本,丛生,高10一20厘米,具短的地上芽。根茎粗壮,肥厚,黑粟色,断而淡粉色,有肥皂香味;表面被鳞片,鳞片宽三角形,长2毫米,宽近2毫米,黑色膜质。茎多数,老茎宿存,当年生茎近肉质,不分枝,节间短小,光滑。叶椭圆形,长1.3厘米,宽6厘米,肉质,顶端钝,基部楔形,无柄,全缘,易脱落;顶端叶片较密,仙苞般包被花序,伞房花序顶生,密集,花多数,花梗长1〜2毫米;苞长圆形;花雌雄异株,5数,雌花萼披针形,长2~3毫米;花瓣长圆形或宽线性,紫红色,长6〜7毫米;瓣5,基部微连合,长披针形,花柱和柱头宿存,紫红色。花果期7~8月。生于海拔5200米的石缝中。9~10月挖根,性甘、涩、寒,无毒。治肺结核、肺炎、气管炎,近年经过科学研究,尤对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
  四、甘肃贝母
  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如珠,故有“珍珠贝”之称。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颗粒均匀,表面类白色。外表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习称“观音合掌”,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个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主要分布在欧拉秀玛、木西合、阿万仓乡,其它各乡虽有分布,但数量较少。药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等。五、秦艽
  又称大叶秦艽,为龙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强直,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长10一3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质部黄色,在玛曲可分为麻花艽和罗卜艽两类。全县到处分布,一般在黄河沿岸滩地及山谷,分布广,产量高。药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关节烦痛,日哺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六、唐古特大黄
  蓼科植物,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棕黄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类长方形或类方形的较多见,大小不一,一般较大,高20〜160厘米,棱角大多宽而较尖,长短参差不齐,有的棱角短钝且不甚清晰;也有结晶一边平截似半簇晶状或类似方晶。在全县境内高山地带均有分布。药用于治实热便秘,谑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瘀停经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阳黄、水肿等。
  七、裂叶羌活
  又称黑药,属伞形科植物,根茎圆柱状略弯曲,长4〜13厘米,直径0.6〜2.5厘米,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节间延长,形如竹节,习称“竹节羌活”,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分布于全县各乡境内高山潮湿地带及高山灌丛之中。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八、甘松香
  又称甘松、香松,败酱科植物,多年生矮小草本。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根茎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15一18厘米,上端有茎基残留,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表面皱缩,棕褐色,有须根,质松脆,易断。根和根茎主要含马兜铃烯和甘松酮等。在玛曲各乡均有分布。药用于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头痛、脚气。九、党参
  又称野党,桔梗科植物;根呈长圆标形,稍弯曲,长8〜30厘米;直径0.5〜3厘米,表面黄灰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庞壮突起的茎痕及芽,俗称“狮子盘头”,每年茎痕呈凹下圆点状,皮孔横长明显,略突出,长约0.3一0.8厘米,支根脱落处常见黑褐色胶状物。主要分布在各乡高山潮湿地带,药用于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久泻,脱肛等。
  十、狼毒
  又称绵大戟、大将军,大戟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呈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30厘米,直径2〜5厘米,根头部留有地上茎残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及横生的细长皮孔,有时残留细根,栓皮剥落后,露出柔软的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中心木质部黄白色,外圈韧皮部白色,呈纤维状。含有树胎和硬性橡胶,有毒。药用于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等结核。主要分布在县境内黄河沿岸滩地,沟谷及山前坡地等。
  十一、独一味
  唇形科植物,多年生矮小草本。干燥根长约7~15厘米,粗约1〜2厘米,表面枯黄色至黄褐色,根茎短小或无,全体扭曲而粗糙,有纵纹,尾端细小,可有2〜3分枝。质坚硬、干枯、断面木质部多已腐污。外围肉质部暗淡,无光泽。药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血。治跌伤筋骨、闪腰挫气、关节积黄水等。主要分布于各乡沟谷滩地,黄河沿岸滩地。
  十二、蕨麻
  又称人参果,蔷薇科植物,葡萄茎多年生草本。鹅绒委陵菜的块根,根圆柱状,具多数细长须根,部分须根局部膨大成长圆形的块根,肉质,可食用和药用。在县境内河漫滩地、山前坡地均有分布。其分布广、产量高,营养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药用于健脾益胃、益补气血,治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等。第二节动物药材
  一、鹿茸
  主要产马鹿茸,是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较粗大,分枝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称“三岔”,4个者称“四岔”或更多。玛曲马鹿主要以“莲花”、“三岔”为主。主枝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侧枝较长具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灰黑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均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筋者为佳。主要含脑素,少量雌酮,DGE2等多种前列腺素,多种氨基酸,骨胶脂类,胆固醇,蛋白质等。药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眩晕耳鸣等。主要产于西科河大鹿场。
  二、麝香
  是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整个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直径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含有麝香酮,药用于开窍、避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心腹暴病、跌打损伤等。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所产麝香属著名的“青藏麝香”,尤为珍贵。
  三、牛黄
  存在于及少部分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一4.6厘米,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1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庞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松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含胆酸、胆红素及其钙盐,又含胆笛醇、软脂酸、卵磷脂、维生素D、多种氨基酸及钠、钙、镁、锌、铜、磷等。药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痛肿疔疮等。1985年开始,全县进行人工牛黄种植,产量较高。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