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草原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草原资源
分类号: F323.212
页数: 5
页码: 211-215
摘要: 玛曲县草场总面积1288018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54%,可利用草场面积12455259.6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7%。根据中国植被区划,境内草场植被属于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区。由于地形地貌及水、热、光诸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空间配置及草场分布,从而构成草场类型的多样性,因此按照草场资源的类、组、型三级分类系统,全县草场可分为6类11组,20个草场类型。西北部以灌丛草甸草场居多,中南部以亚高山草甸草场为主体,东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草场分布大而集中。
关键词: 玛曲县 草原资源

内容

第一节草场
  玛曲县草场总面积1288018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54%,可利用草场面积12455259.6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7%。根据中国植被区划,境内草场植被属于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区。由于地形地貌及水、热、光诸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空间配置及草场分布,从而构成草场类型的多样性,因此按照草场资源的类、组、型三级分类系统,全县草场可分为6类11组,20个草场类型。西北部以灌丛草甸草场居多,中南部以亚高山草甸草场为主体,东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草场分布大而集中。
  —、亚高山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是玛曲县草场的主体和精华,主要分布于海拔3400一3900米之间的中低山地、丘陵、洪积冲积滩地、河谷阶地。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40〜45种,盖度一般为75〜90%。植被以中生禾、莎草为主,杂以少量湿中生、旱中生植物。主要牧草有短根茎密丛嵩草、苔草,疏丛、密丛禾草和杂类草。草层高度20〜50厘米,垂穗披碱草型最高可达1米以上,是传统的天然割草草场。草场下分4组10个型。草场面积6730182.4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2.25%,可利用面积6479819亩,亩产鲜草468.8公斤,平均6.23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二、灌丛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是玛曲县西北部较大的一类草场,往往镶嵌分布于亚高山草甸之中的宽谷滩地、沟谷、山地阴坡,海拔3400一3900米之间。灌丛植被主要有中生灌木、沙棘、金露梅、高山绣线菊、山生柳,旱生灌木有鬼箭锦鸡儿、川西锦鸡儿等。成丛生型,植株低矮,萌生力强,耐牧性能好。草本植物主要以中生、中湿生、湿中生为主,有多年生密丛短根茎嵩草属、苔草属植物、丛生禾草、根茎禾草和蓼科杂类草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23〜30种。灌木层盖度15〜30%,高度20一40厘米;草本层盖度50〜70%,高度8〜50厘米。草场下分2组3型,草场面积为269724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0.94%,可利用面积2613927亩,亩产鲜草306.94公斤,9.51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三、高山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欧拉、欧拉秀玛、木西合三乡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山坡及缓山脊。气候寒冷,冬春常有冰雪覆盖,积雪早而化雪迟,生境条件严酷。主要植物以多年生浅地下芽或地面芽为主,有高山嵩草胎生早熟禾、羊茅及高山龙胆、高山虎耳草垫状点地梅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15一18种。草场只含1组1型,草场面积112669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75%,可利用面积1115820亩,亩产鲜草143公斤,20.42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四、草原化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陡山阳坡及迎风凸坡上部,土壤腐殖质层薄,地表面砾石裸露、土层薄。植被稀疏、草层分明。在县境欧拉秀玛、木西合、尼玛等地有零星分布,属草甸向草原的过渡类型。植被以耐寒耐旱的异针茅、狭穗针茅、丝颖针茅、细株短柄草等为主。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25〜32种,草层盖度60〜75%,草层高10〜40厘米。草场分1组3型,草场面积947148亩,占草场总面积的7.35%,可利用面积921912亩,亩产鲜草203.8公斤,14.33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五、沼泽化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及阿万仓等乡沼泽草场的边缘及坡积滩地,呈不规则的带状分布。在沼泽内呈岛状分布,在排水不良,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也有片状分布。草场植被以湿中生,中湿生和湿生植物为主,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有华扁穗草、藏嵩草、马先蒿、垂头菊、三脉梅花草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18〜25种,草群结构良好,覆盖度70〜90%。草层高度15一35厘米。草场只含1组1型,草场面积903300亩,占总草场面积的7.02%,可利用面积876570亩,亩产鲜草508公斤,5.75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六、沼泽类草场
  该草场集中分布于河曲马场、曼日玛、采日玛一线以东地区,在阿万仓、尼玛、齐哈玛、欧拉四乡的局部也有零星分布。植被组成以湿生、湿中生植物为主,其优势种为裸果扁穗苔、褐苓苔、藏嵩草、华扁穗草、毛萇、马先蒿、垂头菊、针蔺、水麦冬、驴蹄草、灯心草、发草、海韭菜、水葫芦苗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8~15种,盖度45〜75%,高度10一30厘米。草场下分2组2型,草场面积为475602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69%,可利用面积447211亩,亩产鲜草521.4公斤,5.60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第二节牧草
  玛曲县境内牧草包括天然草地牧草和人工栽培牧草两种类型,但主要以天然牧草为主。
  一、天然牧草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县境天然生牧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生长茂密,覆盖度高,一般为75〜90%。据调査,有可食饲用植物47科、413种,占总种数的96.04%,其中优等牧草12种,良等牧草44种,中等牧草68种,低等牧草115种,劣等牧草173种。优良牧草种数虽少,但在群落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各类草场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决定了草地植物群落的内部结构与外貌特征,为天然草场奠定了产量、质量基础。据统计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2455259.6亩,平均亩产鲜草390.7公斤,牧草总贮量为48.66亿公斤。
  组成县境天然草场植被的优良牧草生活型多样,可以分为多年生密丛禾草,多年生密丛嵩草,多年生疏生丛禾草,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根茎苔草,多年生直立茎或葡萄茎牧草等。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使优良牧草塑造了各种适应性生态一一形态特征:植株矮小而丛生,营养繁殖和胎生繁殖,被茸毛或具有厚的角质层,根系较浅而平展。这些特征具备了抵御强风侵袭,防止高原强烈紫外线损伤和牧草体内水分大量散失的功能。
  天然草场牧草主要种类组成有:
  禾本科:垂穗披碱草、细株短柄草、老芸麦、异针茅、紫羊茅、草地早熟禾、垂枝早熟禾、野青茅等48种。
  豆科:异叶米口袋、多茎黄罠、金花苜蓿、鬼箭锦鸡儿等19种。
  莎草科:华扁穗草、甘青蔗草、线叶嵩草、玛曲嵩草、青藏苔草等16种。
  菊科:川藏蒲公英、千里光花、美丽风毛菊、紫色风毛菊等42种。
  蓼科:珠芽蓼、圆穗蓼、西伯利亚蓼等11种。
  在草场植被类组成中,莎草科牧草为县境牧草的优势种,在高山草甸中占47.9%,在亚高山草甸中占38.8%,在灌丛草甸中占35.6%,在沼泽化草甸中占70.2%。这类牧草分布广,产量稳定,营养成份高,春季萌发早,生长发育快,茎叶柔软、适口性好,耐啃食与践踏,耐牧性极强,冬季存留性好,弥补了天然草场豆科牧草的不足,是县境的特色牧草。
  主要优良牧草营养成份含量表
  二、人工栽培牧草
  玛曲县建政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无种植牧草的历史。1957年开始种植牧草,为筛选适应当地栽培的优良牧草,县草原站从1964年先后引进驯化了垂穗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燕麦、莞根、箭舌豌豆等6种适应当地气候特征的优良牧草。1990年大面积播种,累计共种植2320.32亩,平均亩产青干草426.46公斤,总产9895万公斤。建立抗灾保畜饲草基地,栽培的多年生牧草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等。一年生牧草有青燕麦、青棵、箭舌豌豆、莞根等,在3月份牲畜春乏关时补饲。
  第三节灌木林
  玛曲县内有林地面积105605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34%。其中,灌木林地1054124亩,占林地面积的99.82%;疏林地1935亩,仅占林地面积的0.18%。
  灌木林种主要以北温带寒温性常绿革叶灌木千里香杜鹃、落叶阔叶灌木金露梅、小叶杜鹃、高山绣线菊、沙棘和青藏高原特有种山生柳、狭叶鲜卑花等组成。高寒灌丛是构成特殊的高原地带性的主要植被类型,它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生态特征,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其结构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是:在县境木西合、阿万仓、齐哈玛、曼日玛、尼玛、欧拉等乡高山阴坡分布着千里香杜鹃、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等灌丛。在欧拉、采日玛、齐哈玛、曼日玛、阿万仓等乡的黄河沿岸以及河谷低地水溪生长着片状高山柳、沙棘丛林。在县境中山阳坡分布着木本委陵菜、小叶杜鹃灌丛。
  受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的制约,玛曲县森林资源较少,只在欧拉秀玛乡的当庆沟,分布着全县唯一一片柏木林,有林面积390亩,木材总蓄积量3351立方米,其它诸沟呈零散状态,其分布均在海拔3800〜4300米的半阳坡一带。截至1990年底,经过多年人为的严重破坏,该片柏林已基本上变为疏林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