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资源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08
颗粒名称: 第四卷 资源志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4
页码: 209-242
摘要: 本文介绍玛曲县境内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药材资源、渔业资源等
关键词: 玛曲县 资源志

内容

第一章草原资源
  第一节草场
  玛曲县草场总面积1288018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54%,可利用草场面积12455259.6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7%。根据中国植被区划,境内草场植被属于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区。由于地形地貌及水、热、光诸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空间配置及草场分布,从而构成草场类型的多样性,因此按照草场资源的类、组、型三级分类系统,全县草场可分为6类11组,20个草场类型。西北部以灌丛草甸草场居多,中南部以亚高山草甸草场为主体,东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草场分布大而集中。
  —、亚高山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是玛曲县草场的主体和精华,主要分布于海拔3400一3900米之间的中低山地、丘陵、洪积冲积滩地、河谷阶地。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40〜45种,盖度一般为75〜90%。植被以中生禾、莎草为主,杂以少量湿中生、旱中生植物。主要牧草有短根茎密丛嵩草、苔草,疏丛、密丛禾草和杂类草。草层高度20〜50厘米,垂穗披碱草型最高可达1米以上,是传统的天然割草草场。草场下分4组10个型。草场面积6730182.4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2.25%,可利用面积6479819亩,亩产鲜草468.8公斤,平均6.23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二、灌丛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是玛曲县西北部较大的一类草场,往往镶嵌分布于亚高山草甸之中的宽谷滩地、沟谷、山地阴坡,海拔3400一3900米之间。灌丛植被主要有中生灌木、沙棘、金露梅、高山绣线菊、山生柳,旱生灌木有鬼箭锦鸡儿、川西锦鸡儿等。成丛生型,植株低矮,萌生力强,耐牧性能好。草本植物主要以中生、中湿生、湿中生为主,有多年生密丛短根茎嵩草属、苔草属植物、丛生禾草、根茎禾草和蓼科杂类草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23〜30种。灌木层盖度15〜30%,高度20一40厘米;草本层盖度50〜70%,高度8〜50厘米。草场下分2组3型,草场面积为269724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0.94%,可利用面积2613927亩,亩产鲜草306.94公斤,9.51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三、高山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欧拉、欧拉秀玛、木西合三乡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山坡及缓山脊。气候寒冷,冬春常有冰雪覆盖,积雪早而化雪迟,生境条件严酷。主要植物以多年生浅地下芽或地面芽为主,有高山嵩草胎生早熟禾、羊茅及高山龙胆、高山虎耳草垫状点地梅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15一18种。草场只含1组1型,草场面积112669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75%,可利用面积1115820亩,亩产鲜草143公斤,20.42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四、草原化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陡山阳坡及迎风凸坡上部,土壤腐殖质层薄,地表面砾石裸露、土层薄。植被稀疏、草层分明。在县境欧拉秀玛、木西合、尼玛等地有零星分布,属草甸向草原的过渡类型。植被以耐寒耐旱的异针茅、狭穗针茅、丝颖针茅、细株短柄草等为主。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25〜32种,草层盖度60〜75%,草层高10〜40厘米。草场分1组3型,草场面积947148亩,占草场总面积的7.35%,可利用面积921912亩,亩产鲜草203.8公斤,14.33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五、沼泽化草甸草场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及阿万仓等乡沼泽草场的边缘及坡积滩地,呈不规则的带状分布。在沼泽内呈岛状分布,在排水不良,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也有片状分布。草场植被以湿中生,中湿生和湿生植物为主,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有华扁穗草、藏嵩草、马先蒿、垂头菊、三脉梅花草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18〜25种,草群结构良好,覆盖度70〜90%。草层高度15一35厘米。草场只含1组1型,草场面积903300亩,占总草场面积的7.02%,可利用面积876570亩,亩产鲜草508公斤,5.75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六、沼泽类草场
  该草场集中分布于河曲马场、曼日玛、采日玛一线以东地区,在阿万仓、尼玛、齐哈玛、欧拉四乡的局部也有零星分布。植被组成以湿生、湿中生植物为主,其优势种为裸果扁穗苔、褐苓苔、藏嵩草、华扁穗草、毛萇、马先蒿、垂头菊、针蔺、水麦冬、驴蹄草、灯心草、发草、海韭菜、水葫芦苗等。草种的饱和度每平方米8~15种,盖度45〜75%,高度10一30厘米。草场下分2组2型,草场面积为475602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69%,可利用面积447211亩,亩产鲜草521.4公斤,5.60亩可饲养1个羊单位。
  第二节牧草
  玛曲县境内牧草包括天然草地牧草和人工栽培牧草两种类型,但主要以天然牧草为主。
  一、天然牧草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县境天然生牧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生长茂密,覆盖度高,一般为75〜90%。据调査,有可食饲用植物47科、413种,占总种数的96.04%,其中优等牧草12种,良等牧草44种,中等牧草68种,低等牧草115种,劣等牧草173种。优良牧草种数虽少,但在群落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各类草场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决定了草地植物群落的内部结构与外貌特征,为天然草场奠定了产量、质量基础。据统计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2455259.6亩,平均亩产鲜草390.7公斤,牧草总贮量为48.66亿公斤。
  组成县境天然草场植被的优良牧草生活型多样,可以分为多年生密丛禾草,多年生密丛嵩草,多年生疏生丛禾草,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根茎苔草,多年生直立茎或葡萄茎牧草等。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使优良牧草塑造了各种适应性生态一一形态特征:植株矮小而丛生,营养繁殖和胎生繁殖,被茸毛或具有厚的角质层,根系较浅而平展。这些特征具备了抵御强风侵袭,防止高原强烈紫外线损伤和牧草体内水分大量散失的功能。
  天然草场牧草主要种类组成有:
  禾本科:垂穗披碱草、细株短柄草、老芸麦、异针茅、紫羊茅、草地早熟禾、垂枝早熟禾、野青茅等48种。
  豆科:异叶米口袋、多茎黄罠、金花苜蓿、鬼箭锦鸡儿等19种。
  莎草科:华扁穗草、甘青蔗草、线叶嵩草、玛曲嵩草、青藏苔草等16种。
  菊科:川藏蒲公英、千里光花、美丽风毛菊、紫色风毛菊等42种。
  蓼科:珠芽蓼、圆穗蓼、西伯利亚蓼等11种。
  在草场植被类组成中,莎草科牧草为县境牧草的优势种,在高山草甸中占47.9%,在亚高山草甸中占38.8%,在灌丛草甸中占35.6%,在沼泽化草甸中占70.2%。这类牧草分布广,产量稳定,营养成份高,春季萌发早,生长发育快,茎叶柔软、适口性好,耐啃食与践踏,耐牧性极强,冬季存留性好,弥补了天然草场豆科牧草的不足,是县境的特色牧草。
  主要优良牧草营养成份含量表二、人工栽培牧草
  玛曲县建政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无种植牧草的历史。1957年开始种植牧草,为筛选适应当地栽培的优良牧草,县草原站从1964年先后引进驯化了垂穗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燕麦、莞根、箭舌豌豆等6种适应当地气候特征的优良牧草。1990年大面积播种,累计共种植2320.32亩,平均亩产青干草426.46公斤,总产9895万公斤。建立抗灾保畜饲草基地,栽培的多年生牧草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等。一年生牧草有青燕麦、青棵、箭舌豌豆、莞根等,在3月份牲畜春乏关时补饲。
  第三节灌木林
  玛曲县内有林地面积105605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34%。其中,灌木林地1054124亩,占林地面积的99.82%;疏林地1935亩,仅占林地面积的0.18%。
  灌木林种主要以北温带寒温性常绿革叶灌木千里香杜鹃、落叶阔叶灌木金露梅、小叶杜鹃、高山绣线菊、沙棘和青藏高原特有种山生柳、狭叶鲜卑花等组成。高寒灌丛是构成特殊的高原地带性的主要植被类型,它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生态特征,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其结构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是:在县境木西合、阿万仓、齐哈玛、曼日玛、尼玛、欧拉等乡高山阴坡分布着千里香杜鹃、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等灌丛。在欧拉、采日玛、齐哈玛、曼日玛、阿万仓等乡的黄河沿岸以及河谷低地水溪生长着片状高山柳、沙棘丛林。在县境中山阳坡分布着木本委陵菜、小叶杜鹃灌丛。
  受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的制约,玛曲县森林资源较少,只在欧拉秀玛乡的当庆沟,分布着全县唯一一片柏木林,有林面积390亩,木材总蓄积量3351立方米,其它诸沟呈零散状态,其分布均在海拔3800〜4300米的半阳坡一带。截至1990年底,经过多年人为的严重破坏,该片柏林已基本上变为疏林地。
  第二章动物资源
  第一节家畜
  玛曲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自汉代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著称,经过漫长的岁月,玛曲先民们用智慧培育出闻名天下、玛曲特有的河曲马、欧拉羊和乔科羊,以及高原耗牛等优良畜种,成为畜牧业的支柱,日益发挥着它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特殊经济作用。截至1990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县各类牲畜达到61.82万头(只、匹)。其中耗牛28.96万头、藏系绵羊29.18万只,马3.68万匹。年出栏各类牲畜13.58万头(只、匹),出栏率达到21.96%; 完成商品畜9.92万头(只、匹),商品率16.04%;年产肉量5133吨,产奶量16150吨,羊毛1650吨,皮张11.64万张,生产干酪素200吨以上。
  第二节河曲藏獒
  河曲藏獒,是黄河第一弯曲部的玛曲藏族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培育岀的又一优良家畜,以反应灵敏,高大勇猛而著称于世,具有较高的开发和经济价值。据初步估算,截至1990年底,全县有藏獒3万余条。
  —、体形外貌
  河曲藏獒体形高大,结构匀称,粗壮结实,略显粗糙,头大额宽,顶骨略圆,两耳下垂,呈倒三角形,嘴筒粗短,呈哈嘴状,杏仁眼大小适中,目睛黑黄。颈部粗壮,长短协调。喉皮松弛,形成环状皱褶。胸廓深宽,肋骨开张良好,腰背平直,腹部微收。臀部宽短,稍倾斜。尾大毛长,侧卷于臀上,形如绣球。前肢粗壮端直,爪掌肥大。后肢有力,飞节坚实。被毛丰厚,周毛粗长, 绒毛软密。臀、尾毛特长,头和四肢下部毛短。
  毛色以黑背四眼形为主,黄四眼为佳,且黑黄分界明显,其次是黑色、黄色、褐色、白色。
  二、生理特征
  雌獒八个月性成熟,一岁半体成熟。雄獒一岁半性成熟,二岁体成熟。雌獒每年发情一次,多在初冬,产仔在春节前后(12月、1月、2月)。寿命为15年左右,少数个体达20年以上。
  三、习性和气质
  河曲藏獒适应高寒阴湿的气候,在摄氏零下30度的冰雪中,仍能安然入睡。食量大,偏肉食。适应性好,抗病力强。
  气质刚强,秉性悍威。虎威熊风,野性尚存。忠实主人,记忆力强。
  第三节野生动物
  玛曲境内草原广阔,雪山纵横,自然生态环境复杂,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据调查统计,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马鹿、白唇鹿、棕熊、猞猁、水獭、金猫、盘羊、黑颈鹤、天鹅、暗腹雪鸡、蓝马鸡、雪豹、麝、藏原羚等10余种。
  —、马鹿
  又称白臀鹿、青鹿、大鹿。体形高大,体背平直,臀与肩几乎等高,耳大,呈圆锥形,两侧蹄较长,能着地面,仅雄鹿有角,在角基就分出眉杈,在眉杈后分生,第三杈距第二杈较远,角末端又分为二小杈,角基有一圆小而结节状的突起物。体毛棕灰色,颈及背微带黄褐色,体背有黑棕色背脊线,直到尾基,嘴、下颌及颊深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壳黄褐色,杂有棕毛,耳内白色,体侧淡黄棕色,腹毛灰棕色,体后具污白色臀斑。体色可随季变化,冬毛灰色较多,毛被厚密且有绒毛;幼体有排列成纹的白斑。
  主要分布在玛曲县欧拉秀玛、木西合两乡,尼玛、欧拉等乡也有少量分布。9至10月发情,性机敏,遇惊急奔逃避,交配时有激烈的性斗,妊娠期8~9月。翌年6月产羔,每产一至二羔,幼鹿次年生角,第三年始行分杈。
  玛曲马鹿的茸角是仅次于梅花鹿茸角的名贵中药,血、胎、肾、筋、骨均可入药,肉可食,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全县除野生鹿茸年产量无法统计外,县西柯河大鹿场人工饲养的马鹿每年可产干鹿茸20公斤左右。
  二、白唇鹿
  外形似马鹿,体形较大,唇周围白色与马鹿有别,故称白唇鹿。耳长而形尖,尾极短,被毛粗硬厚密且有髓心,蹄宽短而大眶下腺甚发达。体毛暗褐色,头顶及腹毛较淡,夏毛接近黄褐色,故有“黄鹿”之称。
  主要分布于欧拉、欧拉秀玛、木西合三乡的高山无林地带,集群活动,取食于牧草。每年10一11月发情,在发情期雄鹿常高声嘶鸣,“眸一一眸”的叫声粗壮而低沉,昼夜不息,四处奔波,性情凶猛,完全处于兴奋状态。孕期8个月,翌年5〜7月产羔。初生鹿羔,体有多数斑点,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三龄性成熟。雄鹿4月初开始生出带茸新角,茸角分杈的多少,取决于健康及年龄情况,8~10龄产茸最多。白唇鹿全身是宝,茸角为名贵的中药,鹿血、鹿胎、鹿鞭(阴茎)、鹿筋、鹿骨均可入药,皮可制革,肉可食,被毛可作枕心的填充物。1972年在玛曲西柯河大鹿场开始驯养,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三、雪豹
  雪豹的形态,头小而圆,尾巴较大,外形似金钱豹、毛长,被毛较厚,体毛上的花纹与金钱豹不同,全身颜色淡青呈灰,略具奶油色彩,通体布满黑色斑点,头部斑点小而密,体侧背部及四肢外侧的黑斑为不规则的黑环,尾尖黑色,体后及尾上的黑环边缘宽阔,耳周边黑色,耳壳背面灰白,鼻黑褐色,触须黑白相间,颈下、胸、腹、四肢内侧及尾下呈白色或污白色。腹毛柔软且长,胸部斑点稀少,指、趾锐利。雪豹平时对栖,每年二月发情交配,5~6月产仔,妊娠期100天左右,每胎产一至二仔。初由雌兽哺乳,稍大后,由双亲共同捕猎其它动物饲喂,一岁龄分居,一般在夜间取食,白天很少外出觅食,食物主要为岩羊、鹿、野兔、旱獭等,亦袭击家畜。
  在县境裸露的高山地带均有分布,无固定巢穴,常在雪线附近活动。雪豹毛色花纹美观大方,皮毛细而柔软,是上等皮料,也是动物园稀有的展览动物,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四、金猫
  金猫外形似家猫,但比家猫大,雌体较小,与家猫不同之处在于金猫的头比较狭长,耳小,四肢较为细长。体色有二,其一橙棕色且略具金属光泽,头正中和面颊有几条黑白纹,腹毛呈少量斑点,尾背毛色较深,尾小,毛色较淡或灰白色,另一种面部白眼内角开始有一白色宽条纹向后与棕色条纹相连一直伸向脑后方,但体色以褐灰为主,体背、肢的前面、颈下直至前胸呈多数黑色形的小斑点。栖息于高山灌丛林中的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较难发现,境内具有灌丛地带的高山地均有分布。
  金猫的皮毛色美观,适于制做皮领、皮衣,也可作褥垫等。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五、猞猁
  猞猁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尾的长度仅有家猫尾长的一半,且尾的上半段为黄褐色,下半段为黑色,两耳尖端有一撮竖立的长毛,颊毛长,且向左右垂伸,体毛随季节、栖地而略有变化。背毛一般为棕粉色,乳黄和灰褐的混合色,体背中央有一褐色较深的背脊线,体背及后肢腹部外侧有许多棕褐色斑点,有时也不显著。体毛较厚,大部分在晚间活动,也有在晨、昏外出的,洞穴位于石崖底下,活动范围较大。捕食野兔、旱獭、石鸡为主。1〜2月发情交配,4〜5月产仔,每产二仔,也有达五仔的,猞猁的视、听、嗅觉均甚敏锐。主要分布在尼玛、欧拉、欧拉秀玛、木西合、齐哈玛等乡的高山裸岩地带。
  猞猁是贵重的毛皮兽,皮板坚固耐磨,被毛绒厚而柔,颜色朴素,美观大方,被确认为上等皮料。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六、水獭
  水獭为半水栖脊椎动物,栖于水边岩石缝及洞穴,体侧扁长,头宽而吻不突出,耳壳短小,眼睛小,鼻垫小,触须发达粗硬,尾长约为体长之一半,前宽后细,四肢短,前肢五指,后肢五趾,爪短而钝,后肢趾间具蹊。体毛短而致密,咖啡色且富光泽,绒毛基白,上唇白色,颈和面颊针毛的尖端白色,取食鱼类,在陆地可捕食啮齿动物及栖于水边的鸟类,昼伏夜出,极善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行走也很迅速。4~6月发情,交配在水中进行,在交配期白天也出来活动,6~7月可见其携幼仔在水中游泳。妊娠期约两个多月,每胎产2〜3仔。主要分布在境内黄河沿岸和各沟谷以及湖泊边岩石裂隙、灌丛林地带。
  水獭毛密细软,绒厚极韧,毛色美观,主要是当地群众装饰服装,制做皮帽、皮领、皮衣的高级皮料。在国内外市场极富声誉,也可用来驯养,协助捕鱼,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七、麝
  又名香子、麝香、香獐,肩低臀高,雌雄均无角,雄麝的上犬齿极发达,露出唇外,称谓“療牙”。体毛粗而中空、曲屈如波状,极易折断。耳长而直,尖端圆形、眼大、吻鼻端裸露,主蹄狭窄,悬蹄宽大。雄麝在腹部生殖器前有香腺、其分泌物为麝香。体毛棕褐色或青中带绿,背及体侧毛色较深,腹毛较淡,嘴及额面部棕灰色,额毛色较深,耳外壳棕灰色,耳内色白,下颌污白,颈侧各有白毛,可延伸至腋。体背有多数棕白色斑点。1〜2月发情交配,此时雄麝香囊肿胀,发出特别香味,以诱雌麝。而雌麝则以“香桩”寻找雄麝。翌年5〜6月产羔,每胎一仔,偶有双羔,2~3岁性成熟,7岁以后生殖力减弱,且麝香分泌量减少,质量较劣。主要分布在县境高山多岩石、多灌丛地带,性孤独,单栖,繁殖季节3〜5只为群,取食牧草,活动范围不大,比较固定,习性有“香子舍命不舍山”的说法。麝的麝香是名贵中药材,也是香料的重要配合原料,不仅味道浓烈而且耐久,所产香囊个大饱满。同时皮可制革,毛被可作枕心,使用价值高,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八、盘羊
  盘羊又称大头羊,大角羊,体型雄伟健壮,臀略高于肩,耳、尾均短小,肢体较短,蹄前甚为陡直,具眶下腺和足腺,雄羊还有鼠蹊腺。雌雄均有角,雄羊角粗大,角型特殊,角由头顶骨生岀,先向后方生长,并向外则分叉,以后作有规则的下弯,下弯部分复向前弯且略向面侧近拢,末端复向外上方生长,且向体外侧分叉,成360。的圆圈,角鞘随年龄增长而生长。体毛暗棕色,面颊、颈、须、肩之前部及前背正中均具浅灰褐色,头顶及耳背为暗棕色,耳内白色。眶下腺周围灰白,背毛及背侧毛灰棕间杂白色,腋下、唇周边肢的下半至踝关节处毛灰白或棕灰。腹后部及鼠蹊部均为白色,臀具白色臀斑。尾毛灰棕色,尾背中有一深棕色中线。取食牧草。10〜12月发情交配,翌年6月产羔,每胎1〜2羔。
  主要分布在县境高山寒冷灌丛林地带,常攀登高山裸岩和岗脊,喜欢在空旷开阔地区活动,视、听、嗅觉均甚敏感,常可在400一500米以外的距离就发现敌情,并迅急逃避,不易接近。狼是盘羊的天敌,盘羊角大雄伟,为稀有的展览动物。冬不惧寒,夏不怕热,食物粗放,可驯养或试与家羊交配,培养新品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九、藏原羚
  又名叫白屁股、黄羊,外形纤瘦,行动敏捷,雄羚具角,角形简单。下端三分之二的角略向后弯且具环棱;上端三分之一光滑无棱,角末端伸向上方。肢体细长,主蹄窄狭,体毛冬夏有别,夏季背部呈沙棕色,头部及颈为棕黄,颜面及四肢外侧淡棕,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尾短而呈黑褐色。冬毛颜色较淡。营集群生活,通常三五成群,冬季群体二十只左右,但不形成更大的群体,啃食牧草,每年12月〜翌年1月发情,孕期6个月,5~7月产羔,每次产一羔,偶而产双羔。藏原羚的听、视、嗅觉均甚敏锐,能在较远距离内发现敌情并急跑躲避。
  主要分布于木西合、欧拉秀玛两乡,有时喜欢活动于山麓,在其它各乡高山裸岩地带也有分布,藏原羚和其它黄羊类一样,利用未被牲畜利用的草地,肥育自己,提供一定数量的畜产品。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十、蓝马鸡
  又名马鸡、角鸡,是玛曲县特产中一种体型较大的野鸡,体羽蓝灰色,尾羽中央两对羽枝分散分发,似马尾,故称蓝马鸡。蓝马鸡的体羽披散如毛发状,前额、头顶和枕部生有绒黑色短羽,后裹一道白色狭带。上体青灰色,且具瓦灰色金属光泽。皴、喉及耳羽均为白色,耳羽形长,成角状突出于后上方,故有“角鸡”之称。下体白喉以下纯青灰色,至腹部转为淡灰褐色,初级飞羽2〜4枚的中部具白色羽斑,复羽与体色同,尾羽24枚,仅中央两对尾羽形长,羽枝分散,先端着有暗紫蓝色且富有光泽,其余尾羽呈辉亮的紫蓝色,最外侧5对尾羽基部约四分之三为白色,6~7对尾羽污白,内瓣缀以浓褐色羽斑,尾上、下腹羽与体背色同。雌鸡与雄鸡形同,身体较雄鸡小,嘴淡红色,头侧裸皮为红色,虹膜金黄色,刚出壳的雏鸡,嘴峰肉红色,鼻孔被膜咖啡色,额部、脸部淡棕色,头顶具黄白背部黑褐色,有两条淡色纵纹,胸部灰白色,4〜5月产卵繁殖,卵呈椭圆形,蛋壳光滑呈浅绿色,间杂淡棕色斑点,雌鸡恋巢性很强。
  主要分布在县境高山灌丛地带或黄河沿岸灌丛林,取食牧草籽、须根及嫩芽,刨食蕨麻。蓝马鸡体姿优美,迎光生辉,尾羽可作装饰品,是很好的经济鸟类和动物园稀有的展览鸟类。属国家二类保护鸟类。
  十一、暗腹雪鸡
  又名叫雪鸡、髙山雪鸡,外形似家养麻色母鸡,但比家养母鸡稍大,体羽颜色不同,嘴粗短而强,上嘴前端微下曲,鼻口椭圆且无羽毛,翅短圆,脚强适于行走,爪短钝善于掘土。成鸡角灰色,趾为橙黄色,爪角灰,虹膜褐色,体羽颜色随季节略有变化。夏季雄鸡头顶灰色,颈背棕灰色,羽毛尖端有棕色斑颌,喉白色,耳羽淡棕或污白,耳羽后沿颈侧有一条白纹,其与喉部白色之间有一狭窄的由灰色组成的线纹,前胸及胸部羽毛基部灰色,近前端有一黑斑,斑外为棕色羽缘,各羽呈覆瓦状,排列如鱼鳞。体羽基部三分之二灰色。羽枝外约一半为淡锈棕色,羽轴近体的一半为白色,末端一半为棕褐色,上体羽有蠕虫样黑色或褐色细纹,纹间棕色明显。腰羽及尾上覆羽有较宽的棕色羽缘,但不伸至羽尖。胸、腹部羽毛呈柳叶状,有深棕色羽缘。初级飞翔(翅上最外侧的一列羽毛)羽轴基部五分之三距离的内外羽瓣为白色,余为烟灰色,轴的其余部分角灰色,羽尖棕色,具黑褐色蠕虫样斑,尤以内瓣尖部为甚。次级飞羽近羽基二分之一角灰色,愈向羽尖则愈呈淡棕色,和三级飞羽相同,均具淡棕色,或黑褐色蠕虫样细斑,且饰以棕色无斑边缘,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基部上覆盖的小羽)内外缘棕色,次级覆羽棕色部分较少,三级覆羽仅有棕色斑点,各羽蠕虫样斑细密,小翼羽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围肛羽基部棕粟色,尾羽背面棕色,近尾端深粟色。雌鸡体色较淡,以爪后无长距与雄鸟有别,5月产卵,性行为似家鸡,每产5〜10枚卵。5月下旬及6月初即可见雏鸡随成鸡活动取食。巢筑于岩石堆旁或灌丛、丛草的基部。取食以蒿草科、禾本科的瘦果、嫩叶、花穗、麻黄的果实,偶食昆虫,触及蜗牛。
  主要分布于县境高山裸岩,半灌木丛地带。暗腹雪鸡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最好例子。如雪鸡不动,停留在裸石堆中,因体色和裸石堆的颜色大体相同,很难分岀哪是裸石,哪是雪鸡,富有科学研究价值。因其食多种药用植物,传说其肉、血可治疾病,但无科学根据,是动物园展览的稀有鸟类,是国家和省定的二类保护鸟类。
  十二、天鹅
  又名大雁,是雁形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全身洁白,颈长,成体眼前至嘴角淡黄色,嘴大部黑色,趾和蹊黑色,虹膜暗褐色。
  天鹅在每年10月以后南迁,翌年3月北返,在玛曲境内栖息时间延续不超过1个月,营集群生活,高空飞行,常排成“一"字形斜线或“人”字形阵列,鸣叫前进,停息时常在河流岸边及水草丰富的湖泊中觅食。群鹅休息时,有“警戒鹅”值勤,遇惊发出叫声,率众鹅急速起飞逃避,食物为水生植物、水栖昆虫、虾和小鱼、杂草及其草籽等。
  天鹅在玛曲县境内短期停留,不繁殖,但也产卵于湖水中。天鹅去掉油脂和羽毛(仅留绒毛)的绒板皮为制粉扑子的主要原料,绒羽可做被褥和制衣的填充物,既轻又暖。飞羽在商品上称做翼羽,5~10枚为刀翎,11一16枚为窝翎,是作鹅毛扇和羽毛球的主要原料,余可作装饰品。属国家二类保护鸟类。十三、其它动物
  县境内除以上介绍的动物外,还有狼、狐狸、黄鼠狼、野兔、野猪、旱獭、黑颈鹤、猫头鹰、雕、鹫、布谷鸟、黄鸭、鱼鹰、麻雀、鸽子、水鸭子、百灵、红雀、红嘴鸦、乌鸦、野鸡、矮鸡(东拉鸡或酸鸡,因食沙棘等得名)等等。
  第三章矿产资源
  第一节金属矿監
  经过初步勘探,县境内有黄金、铁、铜、汞、锡、钼、钨等金属矿藏,尤以金、铁、磁铁矿丰富。
  金矿:玛曲县东西部地区是一块待开发的矿区,初步探明在木西合和欧拉秀玛两乡一带分布有金矿、汞矿。县城东北部18公里外尼玛乡格尔柯地区(72线一110线)黄金储藏量约在50吨左右,而且品位较高,每吨矿石含黄金6克以上,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1990年玛曲县与甘肃省地质三队投入试验开采,当年生产黄金2.8公斤。据分析估算,正式投入开采后,可以年处理矿石10万吨,年产黄金250公斤。木西合和欧拉秀玛乡,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没有人力、物力、技术力量进行较严格的勘探,甚至连初查都没有进行,只进行过部分矿种的调査,因此资源不甚明了。但在以上两乡和阿万仓、欧拉乡的河谷地带,多有砂金出现,而且含金量较高。
  铁矿:县境的铁矿属于沉积型铁矿中的石炭二选系位,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三种。二选系位,一般规模小,品位低,多属矿化点和矿点,如西么卡、卡木龙瓦和观音沟、麻隆沟主要为结核状、薄层状,菱铁矿产于泥质 ——碳酸岩建造中。
  磁铁矿:一般分布在县境正西部积石山的中段,含矿带走向不下15公里,矿带厚度不下2公里,中心地带是当庆沟,并与位于磁铁矿西南的赤铁矿相穿插。
  第二节非金属矿藏
  一、方解石
  主要分布于尼玛乡和大水一带的石山中,两处的品位相对较高。
  二、大理石
  分布在欧拉乡境内,储量丰富。
  三、泥炭
  是玛曲县一大地下资源。其储藏量达15.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县城南部黄河首曲内弯处的曼日玛乡。泥炭属营养型草木泥炭,分布范围广,泥炭矿点多,储量大,出露面积大。泥炭层平均厚度22米,泥炭层位较稳定,泥炭质量以中灰分一一中分解为主,高灰分一一高分解泥炭、高灰分一一中分解泥炭、中灰分一一高分解泥炭次之。在黄河干支流两侧广泛分布,一般在海拔3450〜3600米的高原盆地,盆地内部水网纵横,沼泽棋布,水草茂盛,构成了宽广的微有起伏的堆积平原阶地,泥炭地主要赋存于阶地后缘及淤平的古河边型宽浅谷地中,阶地后缘洼地控制的有阿米欧拉塘、囊格达、纳尔玛、杰门克尔洼喀、杂格土、曼日玛、宁庆乔、万扭萨日哥、纳艾纳尔根等9处。其中以曼日玛和万扭萨日哥规模最大,面积分别为39.4平方公里和39.02平方公里,其它地区面积一般为2~10平方公里。泥炭层厚度0.8一1.5米,山麓地带较厚。最厚2.7〜3.0米;古河道型洼地控制的泥炭地有郎曲乔尔干一一也尔莫乔、且迈孜合锐、翁坡北、翁坡南、忧木恰尔及棍齐等6处。泥炭地多呈长廊状,以郎曲乔尔干一一也尔莫乔规模最大,面积达127.88平方公里,其它地区规模较小,面积一般在2~6平方公里。泥炭层一般厚度在1.0一2.0米,近洼地中心最厚达4.77米,该区泥炭总地质储量16660万吨,占总储量的35.74%。
  第四章水资源
  第一节地表水
  黄河是玛曲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干流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入木西合乡境,经西、南、东环绕而北流,再折而向西进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流程433公里,流域面积10190.80平方公里,年入境水量137亿立方米,岀境水量164.10亿立方米,年自产地表水27.10亿立方米,支流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据调査统计,较大的支流有嶋绕曲、交藏曲、当莫曲、张莫曲、塔玛曲、赛尔曲、贡曲、头道河、三道河、曲合尔河、哇合尔河、达尔钦河、安茂河、克琼河、克庆河、当庆河、当强河、西柯河、麦曲(黑河)、俄尔瓦斯河、瓦日呼曲、吉柯河、加曲、东加曲、耀达尔曲、朗曲、斗隆曲、那合达曲等28条,流域面积7900多平方公里,流量较大而稳定。较小的二、三级支流有300余条。在自产地表水27.1亿立方米中,高原寒冷特湿区为8.98亿立方米,占33.2%;温凉湿润区为11.34亿立方米,占41.8%;沼泽特湿区为6.78亿立方米,占25.0%。玛曲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全县人均占有自产地表水10.60万立方米;再加上入境水,人均占有水量更大,初步计算,全县年生活用水37.06万立方米,牲畜饮水790.95万立方米,总利用率占自产水的0.36%,被誉为黄河的“蓄水池”,开发潜力很大。据欧拉乡一些老牧民回忆,在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黄河夏季的洪水数次淹没欧拉母子石,但由于黄河首曲草地长期超载过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表现在黄河的水情变化规律:50年代偏丰,60年代持平,70〜80年代偏枯。亟待进行黄河首曲生态保护工程,以保证发挥黄河“蓄水池”的作用。
  玛曲县23条黄河支流典型年可利用水量表玛曲县水系图
  第二节地下水
  玛曲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岩溶裂隙潜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组成。
  一、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贮存于砂板砂砾卵石层内,该岩层分布于黄河沿岸各级阶地上。该潜水主要靠侧向沟谷水及其潜流补给,地下静止水位1〜4米,单井出水量1500〜3000立方米/日,积石山北麓黄河沿岸,地下水位埋深30一50米,单井出水量较东麓高,约5000立方米/日,因径流途径较短,水质优良,矿化度小于0.5克/升。
  图16玛曲县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
  二、基岩裂隙水
  广布全县,为境内主要水源之一。多贮存于各类岩石的风化裂隙内,构造裂隙一般不发育,断层多不充水或一侧充水。地下水接受降水补给后,沿地形斜坡向沟谷运移,并以泉的形式排入沟谷。单泉涌流量0.5一2.0升/秒。群泉可达6.0升/秒以上,地下径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水质好,矿化度0.3克/升左右。三、岩溶裂隙水
  分布西倾山南麓及阿尼玛卿山(积石山)西北部灰岩岩溶裂隙内,多呈脉管状分布,地下潜水运移于各类裂隙和岩溶组成的充水网络内,通常大泉涌水量大于10升/秒,地下径流模数3~5升/秒平方公里。该地下水接受降水补给后运移途径很短,矿化度小于0.3克/升,水质好。
  根据矿产部水文队普査,全县地下水资源年贮量为9.20亿立方米,大部分与河谷径流互相转化。因县境地表水丰富,对地下水尚未开采利用。
  第三节水能
  一、黄河支流与地表泉水能资源
  玛曲县水能资源主要以丰富的黄河支流和地表泉水资源为主。分布于西北部的尼玛、欧拉、欧拉秀玛、木西合乡的黄河一级支流普遍具有切割较深,水流湍急,含沙量小,河床纵坡降较大,一般在1/150左右,具备利用自然落差修建高水头电站的有利条件。分布于东南部阿万仓、曼日玛、齐哈玛、河曲马场的一级支流,切割微弱,多呈曲流发育,但流量大而稳定,易修建低水头大流量电站。据初步对一些主要支流和地表泉的粗略勘测,水能蕴藏量约8956千瓦,可建小水电站12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曲合尔河
  河流上段长2.86公里,落差53米,河段流量5.4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03千瓦,可开发量1402千瓦,已开发量168千瓦(但随着曲合尔河电站的报废,开发量降于零)。河段下游长度2.9公里,落差57米,河段流量5.4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54千瓦,可开发量1508千瓦。
  (二)俄尔瓦斯河
  上段长度1.82公里,落差41.4米,河段流量3.2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27千瓦,可开发量649千瓦。下段长度4.90公里,落差72米,河段流量3.2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612千瓦,可开发量1128千瓦。
  (三)交藏河
  河段长4.2公里,落差7.5米,河段流量1.89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92千瓦,可开发量694千瓦。
  (四)三道河
  河段长度5.5公里,落差9.3米,河段流量2.5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63千瓦,可开发量114千瓦。
  甘肃省吗曲县可建电站位置图
  (五)头道河
  河段长2公里,落差4米,河段流量4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2千瓦,可开发量78千瓦,已开发量55千瓦。
  (六)斗隆河
  河段长度2.7公里,落差19米,河段流量0.83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0千瓦,可开发量77千瓦,已开发量75千瓦。
  (七)那合达曲
  河段长6公里,落差6米,河段流量4.0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6千瓦,可开发量109千瓦,已开发量84千瓦。
  (八)当莫河
  河段长2.5公里,落差13米,河段流量1.0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1千瓦,可开发量63.7千瓦,已开发量75千瓦。
  (九)哇尔玛沟泉
  河段长4.7公里,落差120米,河段流量0.5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20千瓦,可开发量336千瓦,已开发量400千瓦。
  (十)尼玛泉
  河段长3公里,落差86米,河段流量0.36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7千瓦,可开发量152千瓦,已开发量150千瓦。
  二、黄河水能资源
  黄河在县境内流程433公里,年入境水量137.00亿立方米,年出境水量164.10亿立方米,虽然干流在玛曲草原上水流平缓,落差较小,但流经木西合乡七仙女峰段,河谷回拢若臂,是修建大型黄河水电站的理想之地。玛曲建县以来,数次勘测,都因工程投资太大而作罢。第五章药材资源
  第一节植物药材
  玛曲县区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受气候、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据初步调查,境内野生药用植物分属39科,100属,151种,遍及全县,其中采集利用的药用植物有:水母雪莲花、冬虫夏草、红景天、天麻、甘肃贝母、秦艽、唐古特大黄、裂叶羌活、甘松香、党参、狼毒、独一味、蕨麻、烈香杜鹃、青海杜鹃、甘青乌头、裸蕊乌头、箭叶橐吾、绿绒蒿、多花黄芪、多枝黄芪、青海黄英、异味青兰、车前草、蒲公英、香薷、益苜草、小柴胡等20余种。
  一、水母雪莲花
  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绵毛,茎短而粗,叶密生,具长而扁的叶柄,叶片卵圆形,例卵形或扁形,边缘有条裂状锯齿,齿尖急尖,上部叶成菱形,披针形,基部延伸成翅柄。头状花序密集无总梗,总苞球形,总苞片2~3层,膜质,线状长圆形,不等长。花紫色,瘦果,冠毛2层,灰白色,外层刺毛状,内层为羽6~7月间开花时采集。药用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壮阳、补血、强筋骨。主要分布于本县境内高山、砾石间地带。
  二、冬虫夏草
  又名虫草,冬虫草。为麦角菌科植物,由虫体及从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寄主为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虫体长3〜5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而易断,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厘米,直径约0.3厘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上部稍膨大,主要分布在玛曲各乡高山坡地带。立夏以后开始采集。药用于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据科学研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作用。
  三、红景天
  有全瓣红景天和宽瓣红景天两种,属景天科植物。
  (一)全瓣红景天:草本。根茎肥厚,外被多数窄披针形或宽线性鳞片,黑褐色,长约1厘米,一年生茎3~5厘米,圆柱状,高约30厘米,无毛,下部无叶,中、上部具多数叶片。叶线形,长约2厘米,无柄,光滑,边缘微具齿,腹面深绿色,背面黄绿色。花序顶生,近伞房状,外被叶状苞片,花黄绿色,长1.2厘米,具梗;萼线状锥形,黄褐色,长约8毫米,花瓣黄绿色,长约1厘米,窄披针形,具3脉,有少数支脉,全缘,先端钝尖;雄蕊着生于花瓣基部,对萼的较短,对花瓣的较长,花药卵形,小,褐色;腺体矩形,小,黑褐色;子房直立。果实近矩形,有直立细长的喙,长约8毫米,种子多数、扁平,未成熟时黄绿色。花果期7〜8月。生于海拔3300一3400米的灌丛岩石上。9~10月挖根。性甘、涩、寒,无毒。治肺炎、肺结核、气管炎和心脏病,心血管疾病。
  (二)宽瓣红景天:多年生肉质草本,丛生,高10一20厘米,具短的地上芽。根茎粗壮,肥厚,黑粟色,断而淡粉色,有肥皂香味;表面被鳞片,鳞片宽三角形,长2毫米,宽近2毫米,黑色膜质。茎多数,老茎宿存,当年生茎近肉质,不分枝,节间短小,光滑。叶椭圆形,长1.3厘米,宽6厘米,肉质,顶端钝,基部楔形,无柄,全缘,易脱落;顶端叶片较密,仙苞般包被花序,伞房花序顶生,密集,花多数,花梗长1〜2毫米;苞长圆形;花雌雄异株,5数,雌花萼披针形,长2~3毫米;花瓣长圆形或宽线性,紫红色,长6〜7毫米;瓣5,基部微连合,长披针形,花柱和柱头宿存,紫红色。花果期7~8月。生于海拔5200米的石缝中。9~10月挖根,性甘、涩、寒,无毒。治肺结核、肺炎、气管炎,近年经过科学研究,尤对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
  四、甘肃贝母
  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如珠,故有“珍珠贝”之称。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颗粒均匀,表面类白色。外表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习称“观音合掌”,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个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主要分布在欧拉秀玛、木西合、阿万仓乡,其它各乡虽有分布,但数量较少。药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等。五、秦艽
  又称大叶秦艽,为龙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强直,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长10一3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质部黄色,在玛曲可分为麻花艽和罗卜艽两类。全县到处分布,一般在黄河沿岸滩地及山谷,分布广,产量高。药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关节烦痛,日哺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六、唐古特大黄
  蓼科植物,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棕黄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类长方形或类方形的较多见,大小不一,一般较大,高20〜160厘米,棱角大多宽而较尖,长短参差不齐,有的棱角短钝且不甚清晰;也有结晶一边平截似半簇晶状或类似方晶。在全县境内高山地带均有分布。药用于治实热便秘,谑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瘀停经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阳黄、水肿等。
  七、裂叶羌活
  又称黑药,属伞形科植物,根茎圆柱状略弯曲,长4〜13厘米,直径0.6〜2.5厘米,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节间延长,形如竹节,习称“竹节羌活”,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分布于全县各乡境内高山潮湿地带及高山灌丛之中。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八、甘松香
  又称甘松、香松,败酱科植物,多年生矮小草本。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根茎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15一18厘米,上端有茎基残留,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表面皱缩,棕褐色,有须根,质松脆,易断。根和根茎主要含马兜铃烯和甘松酮等。在玛曲各乡均有分布。药用于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头痛、脚气。九、党参
  又称野党,桔梗科植物;根呈长圆标形,稍弯曲,长8〜30厘米;直径0.5〜3厘米,表面黄灰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庞壮突起的茎痕及芽,俗称“狮子盘头”,每年茎痕呈凹下圆点状,皮孔横长明显,略突出,长约0.3一0.8厘米,支根脱落处常见黑褐色胶状物。主要分布在各乡高山潮湿地带,药用于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久泻,脱肛等。
  十、狼毒
  又称绵大戟、大将军,大戟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呈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30厘米,直径2〜5厘米,根头部留有地上茎残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及横生的细长皮孔,有时残留细根,栓皮剥落后,露出柔软的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中心木质部黄白色,外圈韧皮部白色,呈纤维状。含有树胎和硬性橡胶,有毒。药用于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等结核。主要分布在县境内黄河沿岸滩地,沟谷及山前坡地等。
  十一、独一味
  唇形科植物,多年生矮小草本。干燥根长约7~15厘米,粗约1〜2厘米,表面枯黄色至黄褐色,根茎短小或无,全体扭曲而粗糙,有纵纹,尾端细小,可有2〜3分枝。质坚硬、干枯、断面木质部多已腐污。外围肉质部暗淡,无光泽。药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血。治跌伤筋骨、闪腰挫气、关节积黄水等。主要分布于各乡沟谷滩地,黄河沿岸滩地。
  十二、蕨麻
  又称人参果,蔷薇科植物,葡萄茎多年生草本。鹅绒委陵菜的块根,根圆柱状,具多数细长须根,部分须根局部膨大成长圆形的块根,肉质,可食用和药用。在县境内河漫滩地、山前坡地均有分布。其分布广、产量高,营养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药用于健脾益胃、益补气血,治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等。
  第二节动物药材
  一、鹿茸
  主要产马鹿茸,是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较粗大,分枝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称“三岔”,4个者称“四岔”或更多。玛曲马鹿主要以“莲花”、“三岔”为主。主枝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侧枝较长具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灰黑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均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筋者为佳。主要含脑素,少量雌酮,DGE2等多种前列腺素,多种氨基酸,骨胶脂类,胆固醇,蛋白质等。药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眩晕耳鸣等。主要产于西科河大鹿场。
  二、麝香
  是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整个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直径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含有麝香酮,药用于开窍、避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心腹暴病、跌打损伤等。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端,所产麝香属著名的“青藏麝香”,尤为珍贵。
  三、牛黄
  存在于及少部分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一4.6厘米,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1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庞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松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含胆酸、胆红素及其钙盐,又含胆笛醇、软脂酸、卵磷脂、维生素D、多种氨基酸及钠、钙、镁、锌、铜、磷等。药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痛肿疔疮等。1985年开始,全县进行人工牛黄种植,产量较高。
  第六章渔业资源
  第一节鱼类资源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进入木西合乡境,经西、南、东环绕而北流,再折而向西进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主河道长约433公里。且此段黄河湾多流缓,河面较宽,生态环境优美。支流、河岔、沟谷众多,沿河多有柳树丛林,岸上众多的畜群及野生动物,辽阔的草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流域内鱼类的生物营养,因此,河中冷水性天然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其中有价值的经济鱼类有五种,它们是极边扁咽齿鱼(俗称小嘴鳇鱼)、厚唇重唇鱼(俗称石花鱼)、花斑裸鲤(俗称大嘴鱼)、似鲍条鳅(俗称狗鱼)、黄河裸裂尻鱼(俗称草生鱼)。
  玛曲渔场建立以前,由于县境牧民群众习惯不吃鱼类,各沟河岔鱼类充满其中,随便一条河流,就可捕捞到大量的鲜鱼。1958年底渔场建立后,黄河玛曲段原始封闭的天然鱼类资源开始开发利用,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到1990年,据玛曲渔场捕劳统计,全河段年均出水鲜鱼产量在100吨以上(含国营、集体和个人捕捞),其中玛曲渔场捕捞27.94吨。1960年最高达到210吨。
  第二节虹鳟鱼
  虹鳟,属于鲜形目鲑亚目,鲑科鲑亚科,称虹鳟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夏思塔山麓的山涧溪流中,是常年生活在低温流水中的冷水性鱼类,生长适宜水温7〜20C。从1874年人工移殖驯化以来,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养殖的名贵鱼类之一。1959年国家从朝鲜引进黑龙江。由于虹鳟鱼可以进行人工繁殖,适宜流水高密度养殖,一般亩产可达5吨以上,便于集约化商品生产,捕捞简便,及其“肉质鲜嫩味道美,营养丰富,蛋白高,骨少肉多无细刺,高档食品名贵鱼”等特点,深受社会各界及消费者的喜爱。
  1975年玛曲渔场根据县境内有众多的冷水泉,适宜发展适度规模的冷水性鱼类养殖生产,改变单一黄河捕捞生产的局面,在制定渔场《1976一1985年渔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引进“鲑鳟”鱼类的设想,走“养捕结合"的渔业发展道路。1977年4月14日,派技术员阮亚寿从太原运回309尾虹鳟鱼种,平均体重56克,开始高寒地区虹鳟鱼引种试验。试验地点先设在玛曲渔场场部水电站蓄水池,进行“土池暂养”、“流水槽试养”、“流水池饲养”等试验过程,历经200天,至11月4日进入越冬时存活53尾,体重一般达500〜600克,最大的900克。但冬季冰冻引起的高原缺氧等困难,极大地制约着虹鳟鱼的试验养殖。1978年10月,渔场将试验转移到较为适宜的大水泉(该泉常年水温9〜11C,流量0.93一1.10立方米/秒,落差4.8米),正式建立“玛曲渔场大水虹鳟鱼试验点”,具体由阮亚寿负责,当时只有一顶小帐篷,2个5平方米的网箱养几十尾鱼。
  1979年1月19日〜2月18日,在阮亚寿的主持下,进行了首次虹鳟鱼人工繁殖,在培育成熟的亲鱼中选用19尾雌鱼,采卵18000粒,人工授精后进行孵化,经34天共孵出鱼苗15740尾,孵化率达87.4%。此项人工繁殖的成功,标志着虹鳟鱼终于在海拔3475米的玛曲高原安家落户,从而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养殖虹鳟鱼的空白。之后经过对亲鱼培育、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生产、鱼病防治等技术关键的试验研究,使亲鱼成熟率达到81.6一88.28%,平均授精率由96.35%提高到99.36%,平均孵化率由64.35%提高到66.99%。1984年苗种成活率达到25.49%,成鱼成活率达95%,全面超指标完成课题任务。1985年9月26日通过省级鉴定验收,受到专家们的称赞。
  1987年大水虹鳟鱼厂在不用进口鱼粉的条件下,达到成鱼亩产2.45万公斤。1988年成鱼亩产增加到3.33万公斤。属于国内首例。同年3月和12月,两次从美国直接引进虹鳟鱼优良品种的发眠卵30万粒,经国家检疫部门检验,从北京运到玛曲的运输成活率分别为98.2%和98.7%。经一年饲养对比,美国“普通”品种的成活率为原“朝鲜”品种的2.25倍,是“日本”品种的1.50倍;其生长速度是“朝鲜”品种的2.72倍,为“日本”品种的1.56倍。而特优的美国“道氏”比美国“普通”品种的生长速度又快1.30倍。从而逐年淘汰了表现退化的原“朝鲜”和“日本”品种,达到虹鳟鱼美国品种优质化。成为甘肃省虹鳟鱼养殖基地,并向甘肃省的永登、永昌、榆中、临夏、天水等地及青海、四川省提供了大量的鱼苗、鱼种、发眠卵和技术服务。截至1990年,大水虹鳟鱼场年产虹鳟鱼44.35吨,年实现产值60.46万元,总收入39.99万元。第七章其它资源
  第一节太阳能
  玛曲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原因,太阳能十分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1.9小时,最多年份2785.5小时,最少年份2322.5小时,相差463.0小时。玛曲各月日照时数中12月最多,为224.5小时,9月最少为159.8小时,分布季节是11月至1月(白昼最短的冬季)日照时数多于6〜8月(白昼最长的夏季),反映了县境冬季多晴天而夏秋季多雨的气候特征。太阳能总辐射5731.8兆焦/平方米•年。年平均日照57%,最大为63%,最小为52%,各月日照百分率中12月最大为77%,9月最小为43%。因而全县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进行采暖,种植蔬菜、花草,烧水,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一、太阳能采暖
  县境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2C。年平均气温≤10C以下314天,其中年最低气温≤0C日数平均215天,年最低气温≤一10C日数为125天,采暖期长达10个月。一袋牛粪需要3.5元,块煤每吨350一400元,还要从250公里外运来,为缺乏燃料的玛曲无疑找到了一条新路。在玛曲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采暖,可以说,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1984年在县科委的推广下,县藏中第一座太阳能采暖实验室建成使用。1985年县科委接着建成一座串联式太阳能浴池,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浴水开始,玛曲的太阳能采暖,在全县大面积推开。截至1990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类太阳能采暖房7栋,其中有教学楼、科普楼、办公室、实验室、宿舍等。建筑面积达4204.73平方米。
  二、利用太阳能种植蔬菜和家用烧水
  玛曲是纯牧业县,自古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等特征的影响,青棵、大燕麦种植都不能成熟,因此,县科委从1979年开始,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在高寒地区试验种植西红柿、黄瓜、番瓜、辣椒等蔬菜获得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大面积推广使用,只有县城部分居民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种植一些蔬菜、花草等。截至1990年底,全县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种植蔬菜面积虽然仅有772平方米,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三、太阳能用电
  玛曲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县,广大的牧民群众自古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无固定的定居点,高压送电相当困难,晚上照明主要以传统的酥油灯、牛粪火照明。遇到刮风天气,酥油灯无法使用,只好晚间黑坐。为此,1985年县科委从青海引进晶硅太阳能三用灯34台(太阳能晶硅板还能直接使用收录机等电器),携带方便,使用简单,既可照明,也可为收音机、录音机充电活跃牧民文化生活,是解决县境内牧民群众照明问题的一大途径。截至1990年底,全县拥有太阳能灯具125台。
  第二节风能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风大、风多,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风速2.4米/秒。全年八级(≥17米/秒)以上大风日数平均为57.8天,年最多日数可达140天,最少也有14天。12月至次年4月为大风季节,八级以上大风日数57.5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5%。全年≥3米/秒的风能日数平均为116.7天,平均每月9.7天,最多的年份达171天,最少年份81天,一年中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日平均风速可达3米/秒以上,其中12~6月份月平均日数都在16天以上,8〜10月曰数较少,但也在5天以上。据统计,历年各月白天平均风速11~7月份都在3.0米/秒以上,年平均为3.5米/秒;8〜10月在2.5〜2.8米/秒间。春季理想风能最丰富,冬季次之。在地形有利的风口地带,每天都有23米/秒的风速出现。全年≥8米/秒的理想风能日数一般每天出现在14时至20时之间。因高原地区风的日变化明显,午后风较大,夜间较小。
  根据玛曲风能资源特点,据试验,当平均风速达到3米/秒左右,就可安装动力机械发电,提灌、安装草场电围栏和牧副产品的加工制造等。因此,县科委1983年从内蒙古引进fd一4型2千瓦风力发电机1台,在尼玛乡贡玛大队试验发电,经测试,运转良好,供电正常,搬迁使用,携带等都十分方便,群众易接受。继而又引进3fd一4型2千瓦,fd一3型1千瓦风力发电机34台在全县进行推广使用,成为解决牧民群众用电难的又一大途径。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