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震预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震预测
分类号: P315.7
页数: 2
页码: 207-208
摘要: 1975年3月江西省地震工作会议后,中共玛曲县委根据兰州地震大队和甘南州地震办公室关于全省、全州近期地震趋势及近年内有发生6级至6.5级地震的危险性等情况,部署了防震抗震工作。
关键词: 玛曲县 地震预测

内容

—、机构
  1974年6月18日,成立玛曲县革命委员会防震抗震领导小组,由县革委会副主任杨茂加任组长,线文海、王启元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气象站院内,由气象站代办日常业务工作。
  1975年3月28日,县委重新调整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张克甲、陈有信、马喜祥、王启元、邹兴安、高耀清、王自强、康得荣、赵培文、曹清昌、张国正、胡良信、梁秀英、李志考等14人组成。张克甲任组长,陈有信、王启元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气象站,并由王启元兼任办公室主任,临时抽调工作人员5名,开展业务。当时工作条件艰苦,在气象站院内搭了三顶帐篷办公。1978年由县财政拨款,在现址修建7间办公室。
  二、地震预防
  1975年3月全省地震工作会议后,中共玛曲县委根据兰州地震大队和甘南州地震办公室关于全省、全州近期地震趋势及近年内有发生6级至6.5级地震的危险性等情况,部署了防震抗震工作。一是成立以中共玛曲县委常委、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克甲为组长的防震抗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健全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加强党对地震工作的领导。二是大力宣传地震知识,利用有线广播、电影、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向广大职工、牧民、群众宣传地震知识。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地震、地震前的前兆现象、怎样预防地震等地震知识,消除了人们对地震的恐惧感,安定了群众的情绪。三是认真贯彻“预测预报是手段是方法,防震抗震是关键是核心,事先预防减少伤亡和损失是目的”的地震工作方针,对全县防震抗震工作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将一些易燃易爆物品搬离居住区,对一些不坚固的房屋,做了维修加固,并就防震抗震中有关通讯联络、医疗救护、安全保卫及发震前防震讯号等具体事项作了安排和规定。同时全县开展了群测群防运动。由县财政拨款,购白帆布.33万米,为居家户每户缝制帐篷一顶。各乡、场均成立群测点,全县共建观测点11个,宏观哨12个,在预报和对应预报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水、尼玛小学观测点对1976年8月16日至23日发生在四川松潘一一广武一带的7.2级强震提前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数据。在群测群防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大水群测点的王治国,1977年9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经验交流会。1979年以后,各乡、场建立的群测点陆续自行撤销,名存实亡。到1990年底,县地震办公室共有房屋13间,工作人员11名。主要观测器材有B73测震仪一台,WT-500数字终端机一台,小“八一电台” 一部,15千瓦电台一部。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