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构造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构造特征
分类号: P54
页数: 1
页码: 202
摘要: 玛曲县属托索湖地震亚区,为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带分布区,其中以库赛湖一一玛曲深、大断裂为主。它分布在布尔汗布达山与布青山之间。断裂切割第三系、第四系与全新统断裂;两侧同级夷平面高达800-1000米,在其西端并有第四纪火山,说明第四纪以来有过强烈活动。
关键词: 玛曲县 地质构造特征

内容

玛曲县属托索湖地震亚区,为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带分布区,其中以库赛湖一一玛曲深、大断裂为主。它分布在布尔汗布达山与布青山之间。断裂切割第三系、第四系与全新统断裂;两侧同级夷平面高达800-1000米,在其西端并有第四纪火山,说明第四纪以来有过强烈活动。
  玛曲地区多属为东西向构造,西南部受青藏“歹”字型巨型旋转构造体系的干扰,因而西部向西北方向移动。本构造体系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复合处,形成一些正弦状式反“S”型构造(如泉海西之断裂)及巴山弧型构造 (如玛曲北一带断裂)。其内部夹杂有压性和压扭性通过,形成了一些背斜和向斜褶皱。另外,玛曲以西至青海花石峡为舒一一玛大断裂,该带活动较为活跃,它主要受喜玛拉雅(欧亚板块)的剧烈推动而显示得比较明显,形成了以倒转和同斜褶皱为主的轴向呈东西的一个长期活动的复杂构造带。舒尔干一一花石峡一一玛曲深断裂,全长600公里,走向为北西西,是一向南倾斜的逆断层。
  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这一带是“莫氏面”变异带,推测此处“莫氏面”发生断裂幅度达8公里。同时也是地壳厚度变异带。其北地壳厚度为56公里,其南侧为65公里。
  据1974年9月23日玛曲5.6级地震等震线所处的部位和它的长轴方向(北西西)正好处于舒尔干一一花石峡一一玛曲深断裂的延伸线上。因此认为,该次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于该断裂有直接的联系。另外,该断裂西端的花石峡附近曾发生过1937年1月7日托索湖7.5级地震和1963年4月19日红水川7级地震。据历史资料考证,以上两次地震对玛曲地区造成了一定的震感影响,说明它是该区重要的发震和控震构造。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