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90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地震
分类号: P315.2
页数: 7
页码: 202-208
摘要: 玛曲县属托索湖地震亚区,为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带分布区,其中以库赛湖一一玛曲深、大断裂为主。它分布在布尔汗布达山与布青山之间。断裂切割第三系、第四系与全新统断裂;两侧同级夷平面高达800-1000米,在其西端并有第四纪火山,说明第四纪以来有过强烈活动。
关键词: 地震 玛曲县 地质构造特征 地震预测

内容

第一节地质构造特征
  玛曲县属托索湖地震亚区,为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带分布区,其中以库赛湖一一玛曲深、大断裂为主。它分布在布尔汗布达山与布青山之间。断裂切割第三系、第四系与全新统断裂;两侧同级夷平面高达800-1000米,在其西端并有第四纪火山,说明第四纪以来有过强烈活动。
  玛曲地区多属为东西向构造,西南部受青藏“歹”字型巨型旋转构造体系的干扰,因而西部向西北方向移动。本构造体系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复合处,形成一些正弦状式反“S”型构造(如泉海西之断裂)及巴山弧型构造 (如玛曲北一带断裂)。其内部夹杂有压性和压扭性通过,形成了一些背斜和向斜褶皱。另外,玛曲以西至青海花石峡为舒一一玛大断裂,该带活动较为活跃,它主要受喜玛拉雅(欧亚板块)的剧烈推动而显示得比较明显,形成了以倒转和同斜褶皱为主的轴向呈东西的一个长期活动的复杂构造带。舒尔干一一花石峡一一玛曲深断裂,全长600公里,走向为北西西,是一向南倾斜的逆断层。
  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这一带是“莫氏面”变异带,推测此处“莫氏面”发生断裂幅度达8公里。同时也是地壳厚度变异带。其北地壳厚度为56公里,其南侧为65公里。
  据1974年9月23日玛曲5.6级地震等震线所处的部位和它的长轴方向(北西西)正好处于舒尔干一一花石峡一一玛曲深断裂的延伸线上。因此认为,该次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于该断裂有直接的联系。另外,该断裂西端的花石峡附近曾发生过1937年1月7日托索湖7.5级地震和1963年4月19日红水川7级地震。据历史资料考证,以上两次地震对玛曲地区造成了一定的震感影响,说明它是该区重要的发震和控震构造。第二节历次地震
  一、1931年至1990年3级以上地震
  1931年12月7日玛曲地震发震时间:07时00分57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5'00",东经102°00'00"。
  震级:5.5级。
  1957年10月20日玛曲西地震发震时间:17时45分30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2'00",东经100°00'00"
  震级:3.3级。
  1958年10月20日玛曲西地震
  发震时间:17时45分30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3'00",东经100°09'00"。
  震级:3.3级。
  1968年9月4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14时44分13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3'00",东经102°11'00"。
  震级:3.6级。
  1969年5月18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23时31分18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2'00",东经101°16'00"。
  震级:3.1级。
  1974年5月17日玛曲西地震
  发震时间:20时18分44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3'00",东经101°03'00"。
  震级:4.5级。
  1974年9月23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22时51分02.4秒。
  震中位置:北纬33°45'00",东经102°26'00"。震源深度:20公里(宏观)。震级:5.6级。
  烈度:七度。
  地震情况:震中区位于玛曲东南约35公里格河的黄河两岸,呈北西向椭圆形,长15公里,宽7公里。人感上下颠簸,壶盖等物跳起,黄河沿岸崩塌,河岸斜坡上有长10米、宽2厘米的地裂缝。
  河曲马场、辖麦、曼日玛、姚尔卫等地老朽土墙有倒塌,屋顶烟囱少数倒塌。50%正规木架房门窗四角及砌体接合处产生细小裂缝,一般宽0.1一1厘米不等。
  碌曲、迭部、尔盖等地有震感。
  研究程度:此次地震发生后,原兰州地震大队曾派出人员赴震区进行现场考察,其考察结果写成地震调査报告。有关的地震灾害资料列入1979年内部出版的《甘肃地区地震资料年表》,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及1985年版的 《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等著述中。
  1975年10月3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18时13分01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9'00",东经102°18'00"。
  震级:3.0级。
  1978年2月21日玛曲西地震
  发震时间:20时43分07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0'00",东经101°01'00"。
  震级:4.5级。
  1978年8月20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15时03分37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5'00",东经101°38'00"。
  震级:3.0级。
  1978年9月25日玛曲西地震
  发震时间:19时15分55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1'00",东经100°52'00"。
  震级:4.0级。
  1979年8月13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07时32分14秒。
  震中位置:北纬33°47'00",东经101°01'00"。
  震级:3.1级。1979年8月25日玛曲南地震
  发震时间:00时52分11秒。
  震中位置:北纬33°50'00",东经101°52'00"。震级:3.1级。
  1982年3月15日玛曲西地震
  发震时间:18时49分26.5秒。
  震中位置:北纬34°20'00",东经101°00'00"。震级:3.6级。
  1987年7月15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21时43分42.9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0'00",东经102°38'00"。震级:3.2级。
  1988年2月16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05时39分57.8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3'00",东经100°59'00"。震级:3.1级。
  1988年4月10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03时28分40.1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3'00",东经102°39'00"。震级:3.3级。
  1988年8月12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07时48分19秒。
  震中位置:北纬34°07'00",东经102°28'00"。震级:3.3级。
  1988年8月13日玛曲地震
  发震时间:17时53分52.5秒。
  震中位置:北纬34°10'00",东经102°33'00"。震级:3.2级。
  二、1970年〜1990年M<3地震简目
  第三节地震预测
  —、机构
  1974年6月18日,成立玛曲县革命委员会防震抗震领导小组,由县革委会副主任杨茂加任组长,线文海、王启元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气象站院内,由气象站代办日常业务工作。
  1975年3月28日,县委重新调整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张克甲、陈有信、马喜祥、王启元、邹兴安、高耀清、王自强、康得荣、赵培文、曹清昌、张国正、胡良信、梁秀英、李志考等14人组成。张克甲任组长,陈有信、王启元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气象站,并由王启元兼任办公室主任,临时抽调工作人员5名,开展业务。当时工作条件艰苦,在气象站院内搭了三顶帐篷办公。1978年由县财政拨款,在现址修建7间办公室。
  二、地震预防
  1975年3月全省地震工作会议后,中共玛曲县委根据兰州地震大队和甘南州地震办公室关于全省、全州近期地震趋势及近年内有发生6级至6.5级地震的危险性等情况,部署了防震抗震工作。一是成立以中共玛曲县委常委、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克甲为组长的防震抗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健全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加强党对地震工作的领导。二是大力宣传地震知识,利用有线广播、电影、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向广大职工、牧民、群众宣传地震知识。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地震、地震前的前兆现象、怎样预防地震等地震知识,消除了人们对地震的恐惧感,安定了群众的情绪。三是认真贯彻“预测预报是手段是方法,防震抗震是关键是核心,事先预防减少伤亡和损失是目的”的地震工作方针,对全县防震抗震工作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将一些易燃易爆物品搬离居住区,对一些不坚固的房屋,做了维修加固,并就防震抗震中有关通讯联络、医疗救护、安全保卫及发震前防震讯号等具体事项作了安排和规定。同时全县开展了群测群防运动。由县财政拨款,购白帆布.33万米,为居家户每户缝制帐篷一顶。各乡、场均成立群测点,全县共建观测点11个,宏观哨12个,在预报和对应预报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水、尼玛小学观测点对1976年8月16日至23日发生在四川松潘一一广武一带的7.2级强震提前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数据。在群测群防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大水群测点的王治国,1977年9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经验交流会。1979年以后,各乡、场建立的群测点陆续自行撤销,名存实亡。到1990年底,县地震办公室共有房屋13间,工作人员11名。主要观测器材有B73测震仪一台,WT-500数字终端机一台,小“八一电台” 一部,15千瓦电台一部。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