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牧业气候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9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牧业气候区划
分类号: P462
页数: 6
页码: 189-194
摘要: 玛曲县牧业气候区划以表征热量资源aoc的积温为一级指标,以表征水份资源的降水量为二级指标,辅之以生长期干燥度。热量区划玛曲全县均属高寒,水份指标将全县分为湿润、很湿润、特湿润3个区。两个指标组合区分为3个牧业气候区。即北部高寒湿润牧业气候区、西南部高寒很湿润牧业气候区、三玛(即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三乡)高寒特湿润牧业气候区。
关键词: 玛曲县 牧业气候区划

内容

第一节气候区划指标
  热量和水份资源是形成气候条件的最重要因素。玛曲县牧业气候区划以表征热量资源≥0℃的积温为一级指标,以表征水份资源的降水量为二级指标,辅之以生长期干燥度。热量区划玛曲全县均属高寒,水份指标将全县分为湿润、很湿润、特湿润3个区。两个指标组合区分为3个牧业气候区。即北部高寒湿润牧业气候区、西南部高寒很湿润牧业气候区、三玛(即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三乡)高寒特湿润牧业气候区。
  热量分区指标
  水份分区指标第二节气候区
  一、北部高寒湿润牧业气候区
  包括尼玛、欧拉、欧拉秀玛、河曲马场北部。海拔高度3300一4000米。区内平均气温0.9〜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1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一9.4〜一10.5℃,≥0℃积温1360〜1408℃。牧草生长期190天,青草期135天,年降水量615一625毫米,生长期湿润系数1.2〜1.3,干燥度0.41。日照时数2531.9小时,日照百分率57%。主要气象灾害是春季大雪、低温连阴雪、冰雹、大(暴)雨、大风等。偶有春末夏初、伏期少雨干旱发生。
  区内气候髙寒湿润,热量不足,多数草场分布在黄河两岸的滩地、高山、低山地带,以亚高山草甸草场为主体,有优良的中生禾本科、莎草科牧草,一般覆盖率可达85%,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区内光照、温度热量条件、土壤条件有利于牧草生长,优势突出。相对而言是玛曲县较为干燥的地区,土壤温度高,湿度适中,许多牧草能旺盛生长,产量高,以卓格尼玛滩、宗格滩、克生托格滩等地势平缓的条件发展人工牧草基地,对牧业生产有一定的保障和促进。
  二、西南部高寒很湿润牧业气候区
  包括木西合、阿万仓、齐哈玛以南地区。大部分地方属高山地带,海拔高度3500一4500米,是县境内气候最高寒的地区。年平均气温0.5~0.9℃,最冷月平均气温在一10C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足10℃,≥0℃积温1290〜1340℃,牧草生长季188天及以下,青草期100天及以内。年降水量650一700毫米,生长季湿润系数1.4一1.5,干燥度0.39。
  该区热量条件很差,降水充足,日照时间相对偏多。以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场为主体。以中生禾本、莎草科牧草为主体,牧草生长发育不全,植株高度低,产量不高。气候条件差,使冬春草场草量不足。以草定畜,合理放牧才能提高气候利用率,促进草场发育。
  三、三玛高寒特湿润牧业气候区
  包括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等地区内的滩地、沼泽地区及河曲马场以南大部,习惯上称三玛地区。
  该区平均拔海高度3300一3600米。地势平坦,是玛曲县境内热量条件相对偏多地区。年平均气温1.2〜1.7℃,≥0℃积温1350~1410℃,牧草生长季200天,青草期130一140天。年降水量630一650毫米,生长季湿润系数1.4,干燥度0.37。由于地面水源丰富,沼泽遍地,排水不畅,水份盈余,气温高而湿度大,气候显得特别湿润。主要气象灾害是春季大雪、低温连阴雪、秋季连阴雨,夏季大(暴)雨、冰雹。
  该区热量条件好,降水充足,地面水过剩,多沼泽、沼化草场。分布有中生禾本科、莎草科及湿中生、湿生牧草。牧草丰茂,草场优良。但部分草场夏季利用率受到限制。按气候优良及草场环境是育马之所,是河曲马的主要繁育地之一。在乔科滩、文保滩及缓坡草场上进行人工牧草的繁育条件优越。排水、灭虫提高沼泽草场利用率有很大生产潜力。
  第三节牧草发育和土壤湿度
  一、牧草发育期
  牧草生长发育是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牧草是牧业之根本,是气候区划的重要对象。据气象站80年代以来连续测定记载,尼玛天然草场主要牧草(以垂穗披碱草为代表)返青普遍期4月7日,展叶期4月24日,抽穗期7月15日,籽实期9月1日,黄枯期9月29日返青一一籽实成熟期平均147天,青草期164天。
  平均亩产青草425.8公斤,干草220公斤,干青比1:1.9。
  人工牧草(以燕麦为代表)一般5月10日播种,出苗5月22日,成熟(指停止生长)9月14日,生长期128天。平均亩产鲜草1559.6公斤,干草488.2公斤,干青比1:3.2,部分年份因热量不足,低温霜冻影响人工牧草不能到达籽实期就进入黄枯,停止生长发育。基本无法获得籽种。玛曲县主要牧草平均发育期及气象要素
  玛曲县天然混合牧草产量
  二、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含水量与干土的百分比。是表征土壤水份条件的量。土壤湿度条件是牧草发育的必须因素。玛曲牧草生长层5〜50厘米深度内土壤湿度的25〜45%之间。平均值变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土壤含水量表层高于深层,40厘米以下土壤含水量小于30%,以40厘米深度形成明显的界面,表层变幅大,深层稳定性强。二是春末夏初、盛夏、深秋岀现三个表层水份高值区,而且春、秋两季整个牧草生长土壤层中水份含量高,利于牧草返青和越冬。5月份土壤湿度出现低值时期,自表层至深层均为全年低值区。深层土壤湿度基本稳定的状态下,出现5月和8月两个低值时期。土壤湿度与自然降水密切相关。又与蒸发速度联系着。春、秋两季玛曲多雨雪,土壤湿度高。5月降水相对偏少,土壤湿度呈低值。盛夏土壤湿度高,蒸发速度快,虽然降水偏多,深层土壤湿度出现低值。整体而言,玛曲县牧草生长季节土壤湿度高,能满足牧草生长需要。
  图14玛曲县土壤湿度剖面图
  第四节天气谚语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形成了对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性的认识,按季节安排生产,趋利避害,至今仍有使用价值和气候意义,是反映一地自然规律的一个侧面。本志对民间一部分天气意义较明确的谚语、歌谣用意释整理,以补缺拾遗。
  1、早霞当日晴,晚霞次日阴。
  2、早上见晕,明日天晴。
  3、春季午热天气变,夏季午热天转晴。
  4、早晨太阳似纱,冬日不冷午后风。5、日岀热又闷,当日雨来猛。
  6、黑云黄稍上下滚,冰雹降得准。
  7、晨雾抬升不留尾天气就转晴。晨雾拖尾慢慢去天气晴不了。
  8、牛羊贪食天将雨。
  9、东风吹南风接天就阴,北风吹西风接天就晴。
  10、天上黑云带,东南风吹紧,天气将转坏。
  11、阿米欧拉山戴帽,今日不雨明日雨,尼玛山头拉雾,雨雪将要到。
  12、乌云南西排反向北方移,暴雨要来临。
  13、云从东南来,秋季阴雨不得晴。
  14、早上云交云,下午降冰雹。
  15、太阳两边有把把,明天要下(雪)。
  16、东南风送雨,西北风送晴。
  17、阴历十月冷,来年风雨顺。
  18、阴历后冬天骤冷,当年天气不顺人。
  19、阴历四月初“莫辙星”落后十日无好天。
  20、冬暖狐狸多,来年春季灾害多。
  21、春湿多灾,积涝多病(牲畜)。
  22、春季遇润月,低温灾害多。
  23、春雷早,暴雨多。
  24、“三九”冻破铁,“六九”骑马不穿靴,“七九”河无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