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沙尘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90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沙尘暴
分类号: P425.5
页数: 2
页码: 185-186
摘要: 沙尘暴现象系强风将地面沙尘大量吹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骤然降低的天气现象。玛曲县大风多,岀现沙尘暴亦多。沙尘现象除了对牲畜采食有些潜在影响外,随着工业、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对设备和环境的污染随之增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沙尘现象

内容

沙尘暴现象系强风将地面沙尘大量吹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骤然降低的天气现象。玛曲县大风多,岀现沙尘暴亦多。沙尘现象除了对牲畜采食有些潜在影响外,随着工业、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对设备和环境的污染随之增多。
  玛曲县在植被覆盖度高的牧草生长季即使风大也不易形成沙尘暴现象。冬春季干燥,地面裸露以及黄河两岸流沙堆积,一遇大风沙尘即起。年平均沙尘暴日数6.0天,最多18天。有13%的年份不出现沙尘暴。分布在1〜3月的月平均为1〜2次,出现机率50〜63%。在距黄河岸较远的地区沙尘暴现象次数少,强度也轻。
  玛曲沙尘暴的特征是大风多的干燥年份多,反之则少。在形成过程中持续时间与大风的持续时间一致,一般较为短暂,能见度在1.0千米以下至几百米,多为轻度和中度。黄河两岸流沙聚积可以说是沙尘现象的源地,因县城在河之滨,沙尘现象很多都已蔓延城区。
  玛曲县沙尘暴日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