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大(暴)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88
颗粒名称: 第八节大(暴)雪
分类号: P426.63
页数: 2
页码: 183-184
摘要: 玛曲大(暴)雪最早出现在10月3日,最晚结束于4月30日。其时段分布特征分明,一是出现在10〜11月,二是2〜4月。整个隆冬的12月和1月降雪稀少,无大(暴)雪天气,2月也极少出现。
关键词: 暴雪 降雪

内容

一、天气标准
  大雪指日降雪量≥5.0毫米的降雪天气,暴雪为日降雪量≥10.0毫米的降雪过程。
  二、大(暴)雪的分布
  玛曲大(暴)雪最早出现在10月3日,最晚结束于4月30日。其时段分布特征分明,一是出现在10〜11月,二是2〜4月。整个隆冬的12月和1月降雪稀少,无大(暴)雪天气,2月也极少出现。初冬10月和11月平均0.3次和0.1次,春季3月和4月大暴雪天气增多,平均0.5次和1.0次,基本是每年都可出现,机率高达96%,最多年份有3次。一年中冬春季节出现大暴雪天气平均在2.1次,年最多5次,机率达96%。24年记录中仅有1年无大雪天气。
  冬季玛曲县降雪前多后少,春季大雪频繁,但达到暴雪量级的并不多,气象记录只有3次,1978年10月3日14.9毫米,1971年11月7日15.0毫米,1974年4月11011.9毫米。
  大雪、暴雪是玛曲最严重的畜牧业天气灾害,是畜牧业生产中气候条件差的代名词。初冬畜体尚好,降雪次数也少,影响不太突出,只对仔畜保育带来一些困难,需要采取保暖措施就可避免灾害。春季牲畜由于漫长的枯草期,体质乏弱,大(暴)雪天气又频繁发生,低温阴雪时间一长,灾害随之形成,是玛曲牧业生产最困难的关头。大雪、多风、低温三者相加,积雪覆盖草场,风雪侵袭,牲畜饥寒交迫,疲于奔命,倒毙雪中,形成牲畜的“春乏期”,这一重要生产环节,对生产制约很大。由于春季气候条件的恶劣,大量牲畜死亡,大雪及其带来的低温连阴雪天气多的年份,弱畜死亡数以万计。1975年、1977年、1981年死亡牲畜都在10万头以上。1982年2〜4月发生4次大雪造成1.45万头牲畜死亡。1989年2〜4月4次大雪灾害,尽管采取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抗灾保畜措施,仍有8万多头牲畜死亡,仔畜成活、成畜保活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玛曲县大(暴)雪次数
  图13玛曲县大(暴)雪最多次数分布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事件